.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后记 


              
            延安传统与《讲话》精神

            
 
革命机器上的齿轮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处于"打倒我们的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这样一个列宁像(雕塑)
1957年 张松鹤
张松鹤(1912一),广东东莞人。1935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后任乡村小学教员。1936年参军,在军中做宣传工作。1948年任华北联大美术系教员。1950年调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组副组长。1958年调任北京市美术公司,1972年调北京中国画院。特殊的历史时期内,给"革命的"文艺在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以一个很高的地位。在他看来,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虽然有各种战线,但主要有文武两条战线,即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毛泽东认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毛泽东继承了列宁关于文艺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的思想,把文艺纳入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部分,并进一步提出了文艺服从于政治的具体要求。同时他也指出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是"反转过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显然他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观中的阶级性和党性的原则,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的思想教育工具,宣传与一定的阶级利益相符合的政治、道德、哲学、美学等思想", 延伸到一个更为宽阔的政治空间,并在马列主义文艺观中的阶级性、党性之外又添加了政治性。毛泽东还为他的"文艺服从于政治"的思想,作了一个注解:"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因为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

   后人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础是"在科学地概括人类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在概括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目的和任务的艺术发展的同时,揭示和说明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把进步;、艺术引导到始终如一地、全面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马克思对1844年西莱斯织工起义的战歌《织工之歌》以很高的评价--"大胆的战斗的号召","果断地、明确地、无情地、庄严地、大声疾呼地表明了自己同私有制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中的艺术要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脓疮作毁灭性的批判,要歌颂人民的斗争,把人民的力量团结到这种斗争中去。这种把艺术的命运和一个阶级的解放斗争的命运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学思想,在列宁那里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列宁从十月革命的具体经验出发;不仅把文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同时在对俄国的一些伟大作家和作品的具体评论之中也发挥了他的学术和思想。列宁称赞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矛盾,而且是一些及其复杂和矛盾的条件个教育事业无论一般的政治教育领域方面,或专门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社会印象、历史传统的反映,这些东西曾经决定了改革后和革命前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各个阶层的心理" 列宁在《论无产阶级的文化》一文中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斗争的精神,以便顺利地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即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

  1894年,列宁提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的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正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所谓的党性,列宁的解释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 (21) 这一著名的关于阶级对抗社会中思想体系的党性原则,明确要求艺术公开地、直接地、有意识地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及其解放斗争服务,这也就是马列主义文艺思想中"艺术永远是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思想斗争的反映" (22) 的出处。而毛泽东在《讲话》中则将艺术的这种属性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他指出:"在现在的世界上,一切的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毛泽东继承马列主义给阶级社会中的艺术以一个明确的定论,因此他不仅对"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23) 提出质疑,同时还利用了文化领域里偏离这一定论的思想和表现,发挥了他所倡导的艺术服从于政治和为政治服务的功用,开展了"文化大革命",从文化领域入手扩大到其他领域甚至是党内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文艺始终成为政治的一种工具,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施展了它的战斗作用。艺术不仅配合了政治运动的开展,而且是政治运动的一种最为直观的形式,美术中的政治漫画、语录画以及配合各种展览活动的美术品都是如此,它们和政治,政治运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讲话》结论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说:"这个问题,本来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早已解决了的。"毛泽东还引用了列宁1905年提出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的论断。"无产阶级文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所以毛泽东说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列宁也曾经就艺术的人民性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24) 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社会底层中的人民群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打下了江山,那么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因此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在延安时期就可以说已经解决了。

  基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毛泽东又提出了"如何去服务"的问题。毛泽东以其擅长的思辩方式,辩证地揭示了他文艺思想中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基础上的普及。"而毛泽东又把这规定为"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是人民的提高",或"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同时他还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显然毛泽东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而这种人民性在1958年的壁画运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与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一样,毛泽东也提出了文艺批评中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斯大林像(雕塑)
1960年 刘开渠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尽管毛泽东辩证地说明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但是他还是提出了"阶级社会中的"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如果说毛泽东所提出的仅是阶级社会中政治和艺术关系的一般原理,那么可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一些用以立论的依据。但是艺术的丰富性往往会突破这一般的原理而表现出它的特殊性,如超于社会意识形态之外的表现一般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的山水、花鸟,就很难找到作品的政治属性,除非像"文革"中的批评那样生硬地从作者的阶级关系中作出牵强附会的解释,因此艺术问题中的特殊性就会给毛泽东的哲学思辩以一个现实的挑战。好在毛泽东在这一段论述之后又加了一段--"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毛泽东提出了列宁所说的"我们的工人和农民理应享受比马戏更好的东西。他们有权享受真正伟大的艺术"。(25) 但是在政治运动中的美术,人民有权享受的"真正伟大的艺术",则排斥在"政治标准第一"的要求之外。显然这并不是毛泽东所要求的,也不是马列主义文艺观所倡导的。

  关于文艺批评,毛泽东在《讲话》中只是讲了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艺术标准,并没有谈到批评的方法和方式。毛泽东仅说了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式之一",在马列主义的文艺思想中,艺术家包括批评家不仅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而且首先是作为一定的社会阶级的思想代表,那么有了批评的标准,方法和方式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