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意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柄端,以备遗忘。古时还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这种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
清代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其中有一种少见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头上,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例如有这么一个如章头,在洁白如脂的整块玉石上,镶嵌着一对鹌鹑与一组成熟丰满的谷穗,颜色鲜艳,形象逼真。因“穗”与“岁”,“鹌”与“安”同音,这个如意就叫“岁岁平安如意”。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和田玉、籽玉和羊脂玉
和田玉因产于新疆和田而得名,色泽以白为最佳,许多因含不同的金属元素而呈黄、绿、青、墨等色,硬度为摩氏6.0至6.5。玉质柔嫩细腻温润,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和田玉是我国最好的玉料,是我国古代玉器原料的主要来源,现存秦汉以来的玉器珍品中,大部分是以和田玉为原料的。籽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一般质量较好。籽玉往往用于做小件玉器,其雕琢要讲究随形施艺,而且要巧用皮色,如能做到这些,则价值极高。羊脂玉“白如凝脂”,是自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一般只占籽玉产量的5%左右,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上市必为抢手商品,超过常价许多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