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具
文房用品是文人们的专用器皿,是供放于案头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玉制文房,更显高贵,典雅而超凡脱俗。商周至隋唐,出土与传世的玉文具只是零星出现,具有偶发性,但零星出现的王文具却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未见玉文具出现。汉代,玉文具有较多出现。传世的玉文具有砚滴、洗等。隋、唐时期,不见玉文具出现。文房用具在宋、辽、金。元时期有较多出现,此时的玉文具呈简洁洗练的治玉作风。从出土的玉文具看,造型较为简单,素面,制作也并非十分精细,有些作品出现了局部透雕和高浮雕。明。清时期,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市民、文士阶层迅速扩大,对玉器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玉文具进入鼎盛期。
玉质笔架大致分两类:一类仿自然奇石,讲求玲珑剔透;另一类雕以吉祥纹样,以精致奇巧见长。笔洗多呈碗状,其中盛水,作涮笔之用。玉质笔洗多极具巧思,或仿上古青铜器造型,或取象于自然界之花。果、鸟、兽,或于洗内雕以各种纹饰,美不胜收。水呈多为小巧精致造型。明代的玉水呈,除花、叶、瓜果为常见的题材外,还搭配有鸟、兽和昆虫。常见有荷叶形、花形,葵花形、桃形、海棠花叶形、葫芦形等各种造型。清代,除自然事物外,往往添加许多人文寓意,如花、鸟搭配有富贵、吉祥之意;蟠桃、蝙蝠则象征神寿双全等。玉印盒取材少有上等玉料,器形以方形为主,亦有圆形。委角形,有些玉盒内留有钻孔痕迹。常见纹饰为蟠螭,云鹤、梅花、山水人物、寿字花鸟等,以浅浮雕或阴刻工法雕琢。清代的玉印盒玉料精良,多见上等白玉,器形以圆形为多,制作规范、严谨,盒内外琢制圆润光滑,喜用浅浮雕,纹饰繁琐,精细,与明代玉印盒风格相异。
历代凤鸟纹饰演变
凤是鸟中之王,它是古人以一种鸟的形象为基础,又综合了多种动物外形而想像出来的一种神鸟,是人们心目中吉祥安宁的象征。因此,凤鸟纹一直是古器物中常见的纹饰。早期玉器上的鸟纹,多见于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或墓葬中,一般造型简单,制作粗糙,仅用阴线刻划出轮廓,古朴,简练,表现手法也比较原始。商晚期,凤鸟纹图案逐渐增多。妇好墓及其他殷墟墓葬出土了大量造型各异、丰富多彩的鸟纹玉器。商代玉鸟多采用写实、概括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雕琢,轮廓简练,纹饰规整,特点突出。西周的凤鸟在线条上逐步摆脱了那种严谨规整的直线条的束缚,开始以弧线为主来塑造凤鸟的形象。线条婉转流畅,使凤鸟显得更加活泼舒展。战国和汉代早期的凤鸟纹,头部装饰简化,由高冠变成形如兽角的弯曲长角,头高昂,圆眼,尖嘴向下呈勾状,胸部隆起,身体弯曲并拉长。雕刻自然,制作精细。汉代晚期凤鸟纹为三叉花形冠,曲颈挺腹,喙连于翅边,长尾下垂后卷,工艺精细,造型美妙。唐代凤冠变短,形似鸡冠花,眼睛变长,颈部生出飘拂的羽毛,长尾翻飞而上,潇洒飘逸。宋元时期,凤冠仍呈花朵形,脖颈长而弯曲,双翅展开似平飞状,长尾亦顺势展开,清新秀丽,形象写实。明清时期的凤鸟纹形如孔雀,头顶为如意形花冠,眼睛细长,俗称丹凤,眼。颈部、双翅及形如孔雀的细长尾部都刻画得非常精细逼真。 |
玉器的成型过程
每件精美玉器都是工艺师高超的手工技艺的体现,同时也是他们心血与汗水的结晶。要想成就一件玉器作品,首先是要在众多的玉石材料中选材,选材得当,这仅仅是加工出好玉器的第一步。其次是在原材料上进行设计,工艺师们要因材思意,创造出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做到物尽其美。接下来是琢磨工艺,这个过程是制作玉器的主要环节,已被工艺师设计好造型的玉材,要完全依靠此道工序,使之再现出来。因此它对于整件玉器完成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玉工们要按照设计后的轮廓线先用铡砣将无用的部分切割掉,显示出大体的效果,然后,在认真细致地观察后,细致入微地加以雕琢,对于不同的部位随时变换手中所使用的研磨工具。以磨瓶为例:铡砣去掉多余部分后,就用勾砣勾线取环,弯砣掏膛,磨砣碾磨,平口砣撞地子,快口砣撤面子等各种技术一点一点地仔细琢磨,从而使器物造型更加逼真工整,线条流畅,形象更为生动。最后是抛光工作,这个工序是为了使已出造型的器物更加光亮完美。但绝不能因为抛光而损伤器物的任何一个部位,使即将完成的作品毁于一旦。基于这个严格的要求,玉工们在抛光时使用由木片、竹、葫芦皮等材料制成的工具,同时也使用含有氧化物的抛光粉用布条反复磨擦,直到出现令人满意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