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琉、剑秘。
剑首一般称为玉镡,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汉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到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
剑璏(wei)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璏俗称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剑璏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宋代以后出现一些仿品。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珌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
古代宝剑饰鉴定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盛行以玉饰剑,称为“玉具剑”。从考古出土的情况看,战国两汉的玉具剑既有四件五饰齐全的,亦有仅饰一两件的。汉以后玉具剑绝迹,明清时出现了大量仿战国两汉的玉剑饰。下面分别介绍各类剑饰的特点。以玉来饰剑,目前见到的最早实物为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有一把铁剑,其首与柄部均以玉装饰;玉内部中空,贯以铜心柱;玉首呈短圆柱形,四角琢出变形兽面纹;柄部长圆柱形,上饰斜条纹。春秋时玉剑首如倒梯形,俯视略似长方形,底面中间钻一孔,可嵌剑柄,通体饰繁密隐起的蟠虺纹或兽面纹,顶面饰云纹。玉剑格长方形,俯视如椭圆形,中部有菱形孔,玉璏俯视如长方形,侧视上部略拱,两端向下卷曲,下部近一端有一长方形贯孔,用于穿系革带。器面上饰隐起蟠虺纹或云纹,边沿刻弦纹。战国时的玉剑首圆形,片状,中心有一圆形凸起,其上有细阴线刻纹。玉剑格,用于剑柄与剑身间的饰玉,扁长形,中部向两面凸起,两端薄锐,截面为菱形,表面饰变化了的兽面纹,兽面仅有两眼及鼻可识,其旁边皆琢山形勾连纹。秦代玉剑首内外圈均有弦纹,玉璏形制如前代,但器面饰勾连云纹。汉晋时玉璏表面饰阳线兽面云纹。唐代玉剑首扁圆形,内圈饰3股云纹,外圈为4条相互缠绕的条带。宋代以后出现不少仿古玉剑饰,最为常见的是玉璏,但在纹饰和做工上都有各朝自己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