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肖生玉雕
明清两代玉雕业繁荣,圆雕玉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多,形体也较前代大。这一时期雕刻的动物,形态生动,肌肉饱满,风格写实,细部也仔细雕琢,力求逼真。从特点看,明代动物雕刻略显粗壮,雕饰简洁,不大注重细部造型,一般兽头较小,头部、面部棱角较多。清代动物形体合乎自然比例,琢制细腻,所用题材大都具有吉祥寓意。
明代常见到的动物图案有:龙、蟒、凤、仙鹤、斗牛、飞鱼、狮、虎、鹿、羊、马、兔、猴、鹅等。明代玉雕图案有谐音隐喻之意。如马背上踞一猴为“马上封侯”;两支绶带喻为“双寿”;羊表示“吉祥”;鱼表示“有余”;雀鹿喻为“爵禄”;蝠鹿表示“福禄”;等等。总的讲来明代雕琢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但磨工较差,有的玉雕器物表面磨得非常光亮,我们称之为“玻璃光”,但在转角处或细部处理上较为粗糙。
清代涌现大量圆雕玉制艺术品,随着玉材来源的不断增加,玉器制作有愈来愈大的趋势。有圆雕动物,如麒麟、鹿、羊、象等,但这些玉雕作品主要是用于室内陈设。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代是乾隆时期,继承了前代手工的琢玉技巧,雕琢技术精益求精,数量品种、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堪称是中国玉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洋庄”伪古玉
清末民初时的北京,人们称专做洋人玉器生意的商家为“洋庄”,以卢芹斋和黄浚两人最为有名。“洋庄”伪古玉大致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仿清末以来自陕北榆林府不断出土的牙璋和大刀;第二类是仿民国十七年时在洛阳金村大量盗掘出土的战国玉器;第三类是仿江浙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第四类是专仿迎合洋人口味的动物形圆雕。 |
玉龙纹鉴定 (五)
明清时期
明代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明代龙纹的眼睛还有斜线形、竖线形和平线形。发型的典型特点是短发,从根部就向上前方冲。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显得粗糙。清代龙纹有仿古代风格的龙,也有本时代风格的龙。清代龙纹头额宽阔饱满,龙角的距离宽,龙头比明代短,发型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到处乱飞,用“怒发冲冠”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眼睛也是凸雕圆眼,做法同明代一样,但在乳钉四周又打磨,比明代细致;此外眉毛出现锯齿眉,而腮部也是用锯齿纹来表示的。龙身的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尾部装饰种类繁多,有枫叶形、火焰形和锯齿形等,腿毛除了山羊胡子状,又出现了锯齿纹;此外清代龙爪子也是3至5爪,但雕刻刀法软,不像前几代那样有力。清晚期龙头扁短,没有神韵,纹饰琐细,比较呆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