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礼仪玉和葬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其他玉石

 
玉组佩
玉玦
玉环
碟与碟形佩
玉带钩
 战国至汉玉带钩
 元明清玉带钩
玉带板
 唐至元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
刚卯、严卯和司南佩
玉觿
玉笄
玉杖首
玉具剑
牌形玉佩
肖生玉雕
 早期肖生玉雕
 春秋至汉肖生玉雕
 魏晋至唐肖生玉雕
 宋元肖生玉雕
 明清肖生玉雕
玉花果佩
 葫芦、瓜和扁豆
 松鼠葡萄和荔枝
 石榴、蟠桃和佛手
 荷莲
 松、竹和梅
 其他花果佩
玉雕人物
 新石器时代及商代玉人
 西周及春秋战国玉人
 汉代玉人
 宋元玉人
 明清玉人
玉雕器皿
 玉瓶
 玉杯
 玉壶和玉碗
玉花插
玉文具
玉山子
玉如意
玉插屏
痕都斯坦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 汉代玉人
汉代玉人  

  汉代的人物形玉佩,较常见的有两种:玉舞人和玉翁仲。玉舞人是汉代常见的佩饰,多琢舒袖舞人形象,即文献上记载的“翘袖折腰”,以透雕和阴刻线琢成。汉代舞人在造型方面注重抓动态,强调舞女的韵律和气势。雕刻刚劲有力,多用立刀,粗细线并用。衣着简化,作风粗犷之中又显活泼生动。   翁仲在汉代一般雕成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苍古,面部只琢眼和口,仅用三至五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睑为长圆形,睑过于圆的多是后仿的,尤其民国时期有大量仿翁仲,仿品阴线较粗,刀口边沿有崩裂现象。   汉代玉翁仲的颈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颈部和腰下部出现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这样使头部更为明显,腰部有轮廓感,服装下摆呈鸡笼状,这是汉代翁仲的风格特征,后仿的则把整个身体做成直筒状。汉代玉翁仲多数无胡须,目前所见的有胡须的翁仲均为后仿,且胡须用阴线表示,阴线较粗,做工没有汉代的味道。    汉代翁仲穿孔为“人”字形,从头顶直到腹部,再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呈“人”字状的绳子也是从头部而下至腰的两侧系一结,这样翁仲人悬挂时就可以立着。后仿的穿孔有的从上至下呈直孔状,为通天孔;也有的为倒“丁”字孔,是从头顶至腰部两侧,不是“人”字孔。 



汉代玉翁仲及其仿品  

  翁仲是一立式人像,身穿长袍,有冠,双手相执于身前,是汉代的新品种。为什么要雕翁仲人呢,传说秦朝有个叫阮翁仲的人,身长1丈3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带兵守临洮,威声震匈奴,秦始皇非常赏识他,死后为他铸造铜像,放置在咸阳司马门外。后世人认为用玉雕琢翁仲佩带在身上,可以借助他的灵威来避邪,所以汉代民间普遍佩带翁仲玉佩。后来宋、明、清、民国时期都有仿制品。汉代的玉翁仲,造型古拙凝炼的真品极少。坊间所售的都是仿品,但后仿者却多自以为是,管窥蠡测。 东汉时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玉翁仲,是个年轻人,可后世竟把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明代的石雕文官当做是翁仲,玉工以之作为蓝本仿制,琢出一个老态毕呈的明代老文官。 


战国与汉代玉舞人的区别  

  玉雕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战国与汉代玉舞人都呈片状平雕,既有单舞人也有双舞人,均有穿孔,都是作为佩带在身上的装饰品,舞姿基本上是长袖舞。但它们仍有不同点:就人物的发型来说,战国舞人发型雕刻极为精细,发型在头顶部呈扇形,两边披下,鬓角鬈曲,发根整齐,丝丝入扣,着意刻划出了女性秀发之美;而汉代则把发饰放在次要位置,不注重发型的修饰,头部没有雕刻,平顶,借助舞姿一手在头上,用长袖盖住头顶,另一只手在下面。战国玉舞人面部五宫雕刻得秀气淡雅,给人以俊秀文雅的感觉;而汉代是用简单的几刀阴线勾出眉、眼、鼻、嘴,雕琢粗糙,但给人以淳朴的美感。服饰是战国与汉代玉舞人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战国刻划的形象是宽袍大袖,衣着瘦长,领缘较宽,绕襟随身躯旋转而下,尤其是袖口、裙边、腰部上的飘带多刻蜷曲弯勾的纹饰,使我们看到了战国服饰的华丽及用料的讲究,舞人好似在旋转,苗条秀丽,高贵潇洒,神形毕肖;而汉代舞人服装却没有过多的纹饰,只用简单的几道阴刻线来表示衣纹,没有细节雕刻,突出的是用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的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汉代舞人的长袖是直筒,上下基本一样粗,呈现的是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及粗线条、粗轮廓的构图方式,生动地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无华的特点。



坐形白玉人


青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