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礼仪玉和葬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其他玉石

 
玉组佩
玉玦
玉环
碟与碟形佩
玉带钩
 战国至汉玉带钩
 元明清玉带钩
玉带板
 唐至元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
刚卯、严卯和司南佩
玉觿
玉笄
玉杖首
玉具剑
牌形玉佩
肖生玉雕
 早期肖生玉雕
 春秋至汉肖生玉雕
 魏晋至唐肖生玉雕
 宋元肖生玉雕
 明清肖生玉雕
玉花果佩
 葫芦、瓜和扁豆
 松鼠葡萄和荔枝
 石榴、蟠桃和佛手
 荷莲
 松、竹和梅
 其他花果佩
玉雕人物
 新石器时代及商代玉人
 西周及春秋战国玉人
 汉代玉人
 宋元玉人
 明清玉人
玉雕器皿
 玉瓶
 玉杯
 玉壶和玉碗
玉花插
玉文具
玉山子
玉如意
玉插屏
痕都斯坦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 碟与碟形佩
碟与碟形佩  

  碟在商代是射箭时用的钩弦器,相当于清代的扳指。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碟,可视为该时期的典型器。战国玉碟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环,丧失了实用的功能,变为人们佩戴的装饰品。发展到汉代,碟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
  碟形佩俗称“鸡心佩”。两汉时期,襟形佩取代了战国流行的组佩成为佩饰玉的主要形式,其造型有了很大的发展。整器作扁片状,盾形环变长,上尖下圆,左右镂雕出廓的螭、鸟、龙、云纹等。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谍形佩在两汉时也有一定变化,西汉初期的碟形佩,多为平面镂雕,螭、鸟、云纹处理成浅浮雕状。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动物逐渐雕成高浮雕,所琢龙、螭身躯矫健,肌肉隆起,充满活力。高浮雕技法运用相当成熟,此是汉代玉雕区别于战国玉雕的典型特征。东汉后期除部分玉碟保留高浮雕风格外,新出现平面片状镂空的玉碟形器,碟上纹饰仅用阴线刻成。这一时期动物造型虽仍保持了两汉的形式,但已基本失去了那种雄健有力的气势,动物身躯多细无力。
  南北朝时谍形佩玉石质地较差,雕工粗糙,碟形佩出廓的云螭形神涣散,与西汉的作品相去甚远。隋唐时期新风尚玉器的兴起,使碟形佩这一佩玉形式被社会淘汰。
   明清时期,因碟形佩造型优美,仿造者很多,但此时仿造的多数在出廓的云螭造型上做很多变动或加些装饰,使之看起来更为繁复多样。这类仿古的碟形佩往往丧失了汉玉那种活灵活现、自然健劲的风格。清末民初,民间玉工用质地很差的玉料加工的仿古、伪古碟形佩为数不少,但刀工粗劣,动物有形无神,布局粗疏,与汉代作品无法相比。 



碟形佩鉴定要点  

  早期玉碟见于商代,短圆筒形,上端呈斜面,下端平直;正面以双勾阴线琢一兽面纹,方形眼,细长眉,宽鼻内上卷,口角上拉,耳后贴;角似牛角;脸面两侧雕以身、尾和足,双目下各钻一孔,可缚系于手,器背下部有一横向凹槽,供用来勾弦。玉碟至汉代逐渐演变成一种佩饰,即蝶形玉佩,后世俗称“鸡心佩”,失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西汉碟形玉佩为扁平体,器形主体似碟而加以变化,略近椭圆形,上端中部出尖,下端圆弧,中间穿一大圆孔,一面稍凹,一面微拱,器身上常用阴线刻划流云、勾云、卷云纹等。器身两侧(有的是一侧或上方)往往透雕出附加装饰,或为变形凤鸟纹,或为龙纹,或为螭纹,或为卷云纹,姿态不一。西汉早期玉佩中部蝶形较短矮,两侧微鼓;中期更鼓,圆孔较大;晚期碟形细长,圆孔变小。东汉碟形玉佩有的如扇形,长椭圆孔,器廓外环绕双螭、凤纹和云纹,也有器内外集螭、虎,熊纹饰于一体的。西晋碟形玉佩在主体上部琢一长方形穿孔,主体两侧透雕对称的龙纹,主体上细刻有兽面纹和卷云纹。东晋碟形玉佩主体中间穿大椭圆孔,旁侧对角上透雕互相顾盼的双螭纹,皆回首弯躯作穿云状,形态类同于汉螭,但刻划不如汉螭细致。宋代始出现仿汉的碟形玉佩,但在一些细节处加以变化,如产生出二叉螭角、四叉螭尾等。清时玉碟呈短直筒形,上下端平直,与早期形制略异。器面上琢刻人物、山水、花乌、寿字等纹饰,也有光素无纹的。 



玉碟


玉碟


白玉螭纹碟形佩


白玉双螭碟形佩


白玉云纹碟


白玉雕螭虎碟形佩


青玉蟠螭碟形佩


白玉雕螭龙碟形佩


白玉双螭碟形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