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
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画像砖的形制大致有大型空心砖和较小的实心砖两种。前者最早出现于秦代,据其特征又分为整体模印图砖与组合模印图砖两类,流行至汉代,出土于秦宫殿遗址者,是用于铺砌宫殿踏步的建筑材料,画像内容主要是装饰性的图案;出土于墓葬者,用作墓壁装饰。后者则流行于汉代,尤其在东汉以后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主要用于墓壁装饰,其内容以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以及自然物象为主,题材非常广泛,制作工艺摒弃了用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的手法,多见整模印制故事情节化的画像。
画像砖大量用于墓壁装饰,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是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气下,将壁画以画像砖的形式施于墓葬装饰的一种表现。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画像砖,是出土于陕西咸阳等地的秦代遗物。到西汉画像砖略有发展,以长安、洛阳两地发现者为代表。至东汉,画像砖开始在一些地区(如四川)大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走向衰落。北宋以后,在原先模印画像砖的基础上,又兴起以雕刻为手段的砖雕艺术,其构图以人物故事及装饰性图案为主,仍具有图像的意味,且也用来装饰墓葬,是画像砖的一种变化形式。
画像砖大多数是考古发掘品,传世者也都是早年偶然出土于地下。其为人所注意始于清代末年,时有画像砖出于四川。民国以后,随着画像砖数量增多,开始有人收藏图砖及其拓片。一些商人也有伪造画像砖欺世者。其办法是在画像砖侧面伪刻年号,欺世骗钱;另外是将画像砖凿为汉砖砚出售,凿为砖砚的画像砖多是当时被毁弃的无铭画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