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办紫砂陶
从康熙时期开始,紫砂壶及文玩已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子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珐琅彩进行烧制,或者制成珍贵的雕漆茗壶。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收藏有以紫砂为胎的画珐琅壶和雕漆壶。雍正帝也曾屡下旨意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1742),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定制紫砂器具,紫砂壶遂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数套乾隆时期的紫砂茶具,上面均刻有乾隆御题诗文,这些都是宫廷定制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紫砂大家以陈子畦之子陈鸣远最为杰出,他文化素养和紫砂技艺造诣极高,其作品主要有3大类:壶类、文房用具和象生器。他制作的干果品和仿生动物惟妙惟肖,独步砂坛。陈鸣远继承了明代紫砂制作的优良传统,又开启了清代的新风格,紫砂陶的制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除陈鸣远之外,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阳茂,陈觐侯等紫砂名家,由于他们的作品遗传不多,后人对其了解程度远不如陈鸣远。
紫砂壶的风格品味
紫砂壶的风格品味,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紫砂艺师们根据可塑性极好的泥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时期的巧匠可以制出品味完全不同的作品,只有既具时代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才称得上艺术层次的上乘之作。名家茗壶高矮比例、线条转折必须恰到好处,差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就俗气,线条曲直有时完全凭作者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本人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鉴定传世的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特征与风格,综合考查作者一贯的制作风格和品位。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之所在,这似乎是能感觉到而难以言喻的最高境界。 |
紫砂壶鉴别(一)
鉴别紫砂壶要从造型和胎质两方面着手。造型:造型是最能体现陶瓷器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以一种厚重质朴的感觉,光素而少华丽。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为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的紫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胎质:紫砂陶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泥料。不同时期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而不同的泥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陶与清代紫砂陶在泥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明代的紫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所以表面失光。明代制壶的泥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泥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很粗糙。清代的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紫砂壶制品砂泥是细腻润泽的,也显示出古朴的意趣。由于经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由于年代久远自然而然产生的光亮面。有些自然形的制品,如仿生花果和昆虫等,器表也会有一层微弱的光泽。对于泥料的辨认,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