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礼仪玉和葬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其他玉石

 
玉璧
 早期玉璧
 汉晋玉璧
 宋元明清玉璧.
玉琮
玉圭
玉璋
玉璜
玉琥
玉铲、玉斧和玉钺
玉刀
玉戈
玉衣、玉塞和玉握
玉蝉

 礼仪玉和葬玉 — 玉蝉
玉蝉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复活”的玉蝉  

  古玉的文化内涵,古玉的气韵神采,只有盘玩才能细细领悟,这种爱玉而“盘”的心境,给收藏人带来的欢愉和喜悦,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湖南有位收藏者获得一只汉代玉蝉,“八刀”简朴,土头土脑,拙朴木讷,但他却钟爱至极,清洁一番后目口挂在脖子上日夜不离身。七八个月后,这只玉蝉慢慢现出了原身,原来是一件和田玉雕品,大部分呈乳白色,只有头部一团碧绿,像是白石岩上的一汪碧水。再看这只玉蝉玉色温润酥莹,柔丽鲜活,充满了活力,仿佛焕发了生命之光,真是人见人爱。 


玉蝉的鉴定要点  

  玉蝉自商代至明清大量呈现,且风格不同。商代玉蝉眼以宽大椭圆形为多,眼下有两道阴刻线,阴刻线有的中间粗两头尖,有的一头粗一头细,尖端见锋,刻道有砣痕,运用两条阴刻线以示微突阳纹线是商代常见的纹饰。西周玉蝉仍以大眼为主,两眼在正面,有的用“臣”字形纹刻划蝉眼,眼下有3道阴刻线,蝉冀和背面大多光素无纹,器的外形不规整,仅刻划轮廓而已。战国玉蝉双眼部位开始演变,由两侧雕琢而出,眼形沿袭前代为大眼,颈部有短直线条、斜形短线条及绳纹,两翼有战国常见的阴刻线纹饰刻划的翼纹,背面运用弧形阴刻表现蝉脚,线条浅细十分流畅。汉代玉蝉器形扁薄,头部平整,双眼雕琢于两侧或斜形,两翼中间呈现一道夹缝,腹部刻有5至6道阴刻线不等,蝉翼和腹下端琢成锋利尖角状,器物高度平整,两眼间、颈部、两翼间及腹部运用推、拓、磨高超技法,线条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宋代玉蝉以仿古为主,器物上纹饰有云纹、斜方格纹及各种仿古纹饰,运用推拓磨和勾云相结合的雕琢技法。明代玉蝉,器形呈扁圆形,两翼间夹缝部分较宽,下端较狭小,双翼及腹部运用深勾深压雕琢技法,刻道呈深洼状,有明显的立体感,注重写实和修饰,深勾深压雕琢技法是明代玉蝉的特征。清代玉蝉器形和纹饰多样,仿古与写实相结合,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阴阳线条运用得自然流畅。 



白玉蝉


玉蝉


黄玉蝉


白玉蝉


白玉蝉


白玉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