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明显晚于其他类别鼻烟壶。具体内画鼻烟壶技法是由谁创始,最早又始于何时,未见有任何记载。无论内画鼻烟壶是何时产生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内画鼻烟壶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和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一件神奇而美妙的内画鼻烟壶作品的完成,首先要从选料开始,能够用于制作内画鼻烟壶的材料,最早的是透明玻璃,后来仍是以透明玻璃为主,透明度较好的水晶、茶晶也被用于制作内画鼻烟壶。在选好材料并进行掏膛处理之后,还要用金刚砂、小铁球和水在壶内来回摇动.进行磨砂处理,直至内壁细而不滑,使颜料能够附着其上。最后,利用弯曲成钩状的竹笔蘸上颜料在壶的内壁反向作画或写字。身怀绝技的内画大师们凭借其精湛的书法绘画技艺和敏锐的感觉,在方寸之间随心所欲,笔下生花,使小巧玲珑的内画鼻烟壶成为鬼斧神工般的精美艺术品。
从保存至今的大量内画鼻烟壶作品中可以看出,内画鼻烟壶的创作在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名家辈出,有名姓的内画大师就有30多位,如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毕荣九、丁二仲、孟子受、陈仲三、张葆田等,他们分别是内画鼻烟壶的京派、冀派、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水平最高,对后来内画艺术影响最大的有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毕荣九、丁二仲等人。
鉴别内画鼻烟壶的优劣好坏,与鉴别书画类似,主要看意境.笔法、用墨、用色、落款,加上内画鼻烟壶的形状与画意、画面与鼻烟壶的大小比例是否协调。一件名家绘制的内画鼻烟壶会讲究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题材、意境又绝不落俗套,在方寸大小的空间里,创造出可与纸绢媲美的绘画效果。
内画鼻烟壶的传说
相传乾隆末年,有一个地方小官到京城办事,只因没有贿赂上司.拖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事办完.随后被困在一个庙里。此人素有闻鼻烟的习惯,当鼻烟壶里的烟用完之后,他便用竹签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烟,这样就在壶内壁上画出了很多道子。掏者无心,观者有意,此举被庙里的一个和尚看在眼里,他从中得到启发,用一根竹签弯了钩,蘸上墨伸进透明的壶里作画,遂创内画壶艺术,深得人们的喜爱。显然,内画壶这门艺术,是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内画鼻烟壶艺术的发展,也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最早的内画壶是在没有经过磨砂的水晶石或玻璃壶里面作画,由于壶内壁光滑,只能画一些粗糙的线条和简单的图案。后来,人们经过磨砂改进,一些国画技法就比较容易得到发挥,由此,能画一些较细的人物、山水、花鸟,但画面既不题字,也无落款印章,颇为匠气。在以后的进程中,内画鼻烟壶艺术获得集大成的发展,为世人瞩目。 |
高雅隽逸周乐元
周乐元,北京人,生卒年月不详,是内画鼻烟壶的一代宗师。据有的研究者认为,周乐元原是一位宫灯、纱灯画师,在文学、绘画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目前已知周乐元最早的内画鼻烟壶作品创作于光绪八年(1882),而最晚的则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周乐元的内画作品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法等,无不精美,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多表现旖旎的江南景色,设色以墨色为主,以淡彩作点缀,景物格调高雅;画面古朴精致,淡雅隽逸;画中多有题跋,内容与画面协调一致。最能代表周乐元创作水平的内画鼻烟壶,是仿清代著名画家新罗山人的作品。周乐元凭借其扎实的绘画功底,将绘于宣纸上的中国传统绘画逼真地浓缩在寸天厘地的鼻烟壶内。不能不令人折服。在中国和欧美的许多博物馆中以及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藏有周乐元的内画鼻烟壶作品。其中内画山水荷花鼻烟壶,是目前所见周氏作品中最精美的一件。另有一件罐式内画山水鼻烟壶,高仅4.1厘米,腹部用墨色淡彩绘通景山水人物图。作者以其巧夺天工的技巧,将一幅有景色、有人物的完整画面浓缩在腹径仅2.3厘米的鼻烟壶内,令人难以想像,叹为观止。周乐元除擅长山水画外,也善画其他题材的作品,如内画鱼藻纹鼻烟壶便是其另一种风格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