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竹木牙角匏器  古代家具  鼻烟壶  文房四宝和玺印  铜器  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  漆器  
  画像砖、石造像、擦擦  唐卡、缂丝、刺绣  紫砂陶

 
食器
 
 
 
 
 
酒器和水器
 斝和卣
 爵、角和觚
 方彝
 
 
 壶和钫
 罍和瓿
 
 
 鉴和匜
兵器
 戈、矛和戟
 剑、钺、镞和匕首
乐器
 铙和鼓
 
铜镜
 齐家文化至南北朝铜镜
 隋唐铜镜
 五代至元代铜镜
古钱币
 夏商至晋代钱币
 南北朝至辽金钱币
 元明清钱币
金铜佛像
 汉传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隋至宋辽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元明清时期
 藏传佛教造像——西藏地区
 藏传佛教造像——藏东、内蒙及喀尔喀蒙古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法器
铜炉

 铜器 — 铜炉
铜炉  

  铜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根据用途、形制的不同,可分为薰炉,宣德炉和手炉等。
  薰炉是薰香用具,流行于两汉魏晋时期。由炉身、炉盖和底座3部分组成。炉身为中空的半球形,内置香料。炉盖与炉身盖合,上小下大,镂空雕刻以利于香烟冒出。底座为圆形,或做成各种雕塑,上有圆柱与炉身相接。除普通薰炉外,较常见的还有炉盖做成山峦状的博山炉。这种炉炉盖雕镂成高低错落、群山叠嶂的形状,山上雕刻有花草树木或龙、虎、猿等各种动物以及骑猎人物等,有的还配以鎏金、错银的花纹。许多博山炉下设盛水的圆盘,燃香时造成云雾缭绕、水天相接的效果,象征着海上仙山——博山,因之称为博山炉。
  宣德炉是指明宣德年间铸造的一批宫廷专用的香炉。器型为圆身,敛口,三足。胎料为南洋进口,加入多种金属反复烧炼4至1 2次之后制成。炉身以褐色为基调,发出青、绿、红、蓝、黄、褐、白、金等数十种颜色,异常美观。底有“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宣德炉外形美观,价值很高,自制成后即有仿制者,清代至民国年间的仿造品更是不可胜数。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顾名思义就是暖手用的工具。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或提把)等组成,但也有无柄的。盖为炉的散热区,有许多小孔。手炉表面有千变万化的纹饰,有的还在炉身、炉柄等处刻有人物、山水、花鸟、花卉等。



宣炉的仿制与鉴别  

  宣炉,即宣德炉,铸成后,多在宗庙、宫中使用,也有被皇帝赐予大臣、诸王的,当时已属珍贵之物。对宣炉的仿制,在宣德当朝即已开始。如吴拜仁是宣德鼎彝铸造的监工,他召集工匠,私铸铜炉,但终不敢用宣德款,而在器底做篆书款“琴书侣”三字。除吴拜仁外,同时还有高氏亦仿制。万历、天启年间的施念峰,金陵的甘文堂,苏州的蔡家以及徐守素、周文甫都是盛名一时的铸炉高手。甘文堂精于鼓铸,惟乳炉一种称佳,敷色喜效枣红而稍淡,俗称“猪肝色”。周文甫铸鱼耳炉,蚰耳炉最佳。清雍正、乾隆年间,仿制宣炉种类很多,但多不精,皆为造办处所为,款多仿宣炉原样,也有“大清乾隆仿宣”长方形印款的。清代尚有仿制者巴格,生平不详,其仿制品为清时上品。时至今日,宣炉真品更是凤毛麟角。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宣炉,为宫中旧藏,据认为是宣德时的遗物。宣炉造型稳重,圆润自然,色泽古朴润腻。宣德款铜炉有些耳、足、底、口不对称,皮色不润、有砂眼,一眼望去便可知是伪造之器。也有一些伪品、仿品,需仔细观察,方能识别。宣炉款识多为阳文,其字体有小篆和楷书,小篆款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几种;楷书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宣炉一般用失蜡法铸成,款字完整、清晰;而伪品多用翻砂铸造,字迹模糊不清。宣炉款色与炉色同旧;而伪款或剜或錾,然后熏制,款、器不同色。宣炉款上的“德”字无“心”上一笔,在这一点上,仿品、伪品也基本如此。



铜鱼耳香炉


铜双耳方炉


铜回纹炉瓶三事


铜鎏金狮纽三足薰炉


张鸣歧款铜雕人物故事纹于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