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竹木牙角匏器  古代家具  鼻烟壶  文房四宝和玺印  铜器  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  漆器  
  画像砖、石造像、擦擦  唐卡、缂丝、刺绣  紫砂陶

 
食器
 
 
 
 
 
酒器和水器
 斝和卣
 爵、角和觚
 方彝
 
 
 壶和钫
 罍和瓿
 
 
 鉴和匜
兵器
 戈、矛和戟
 剑、钺、镞和匕首
乐器
 铙和鼓
 
铜镜
 齐家文化至南北朝铜镜
 隋唐铜镜
 五代至元代铜镜
古钱币
 夏商至晋代钱币
 南北朝至辽金钱币
 元明清钱币
金铜佛像
 汉传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隋至宋辽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元明清时期
 藏传佛教造像——西藏地区
 藏传佛教造像——藏东、内蒙及喀尔喀蒙古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法器
铜炉

 铜器 — 钟
  

  钟,由铙发展而成,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有甬钟、纽钟和鎛钟之分。最早出现的是甬钟,它的基本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钟顶有悬柄,钟壁有兽面纹和乳钉装饰,钟口为凹弧式口。使用方法是口朝下悬挂在钟架上,以槌敲击。钟的各部位均有特定名称,悬挂钟的柄部称“甬”,甬顶称“衡”,甬中段突出部分称“旋”,旋的上孔称“干”,钟顶称“舞”。钟壁中上部突出的乳钉称“枚”,枚顶部称“景”,枚与枚之间的竖条间隔部分称“钲”,枚的上下横向间隔部分称“篆”。钟壁下部称“鼓”,弧式口称“于”,弧口的两个角称“铣”。甬钟的甬侧有旋,是斜挂在钟架上的。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纽钟,形状与甬钟大体相同,只是将悬挂的“甬”改为半圆形纽,直挂在钟架上。鎛钟钟顶作扁圆纽或伏兽形纽,下口平直。商代以后,器乐演奏时钟往往成组出现,每组由3枚至数十枚不等,称为编钟。



编钟之最  

  闻名于世的曾侯乙编钟,共65件,出土时分3层悬挂在钟架上,最大的一件甬钟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千克。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中层编钟共有3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且有变化音,能旋宫转调,演奏中外歌曲。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齐的一套编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的出现,将我国音乐史的某些部分的发现至少提前了400年。



青铜甬钟(三件)


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