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
金铜佛在中国佛教初传期称作金人或金泥铜像。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施造可容纳3000人的佛寺,于中“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一般认为即是金铜佛像,这是中国立寺造像首次见于史载。随着古代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交流,在印度显教期出现的犍陀罗、马土腊和笈多艺术,以及密教期形成的东印度帕拉、尼泊尔、斯瓦特和克什米尔等造像模式先后传人中国。北魏初期佛像就有较多的犍陀罗佛像痕迹,同时又受到马土腊造像的影响。佛的造型多为坐姿施禅定印,发髻呈水波纹状,通肩大衣薄柔贴体,衣纹走向呈u形或变形s状,与中国人物画“曹衣出水”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云冈石窟的开凿,金铜佛也呈现出新的风格,其中以释迦牟尼佛坐像最具有特色,其额宽颊丰、鼻挺嘴小、大耳垂肩。身穿袒右肩式大衣,内着纹线细密的僧祗支,结跏端坐于四方台座上。光背为大舟形,由头光背和身光背两层纹饰组成,内饰化佛。这类造像流行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北魏迁都洛阳前的主导样式。北魏晚期佛像以龙门风格为主导,出现了形象上的“秀骨清像”和服饰上的“褒衣博带”,可谓是清谈玄学的南朝士大夫的写照。西魏造像面庞丰同,体躯壮实,褶襞稠密。东魏和北齐的金铜佛,继承了北魏造像的某些样式。东魏承北魏清瘦的遗风,像身衲衣贴体,褶襞较为简洁。北齐造像身体修长,衣着轻柔而线条简洁,同时显示了向隋唐造像过渡的新作风。
伪作金铜佛的识别
伪作金铜佛的情况比较复杂,这给金铜佛鉴定带来了诸多困难。了解金铜佛作伪的各种方法无疑对提高辨伪能力有很大帮助。伪作金铜佛的方法有:一、金铜佛整体是伪铸的,包括像身及其上的纹饰和铭文等。伪作者常利用原佛像翻模来铸造新佛像。二、金铜佛是拼凑改造的,基本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金铜佛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造像上的残件,伪作者将互不相干的残件经加工后重新组合,使其成为一尊完整的金铜佛;其二是由金铜佛的残体和伪作的假铜件相配,成为貌似完整的铜佛物。三、有些金铜佛由于某种原因破损残缺严重,作伪者利用其技能,将破损器进行修补复原,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造像。为了遮人眼目,往往掩饰修补痕,在金铜佛上做假地和假锈。四、金铜佛上作伪铭,情况也较复杂,因此它在金铜佛辨伪中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伪铭主要可归纳成以下几种情况:佛像与铭文均伪;像真铭伪;也有的是铜佛上已有铭文,作伪者画蛇添足,再添补新铭文。从传世的金铜佛看,在无铭文的佛像台座上刻伪铭的数量最多。铭文作伪的方法很多,除在铸造假金铜佛时,将铭文与佛像一起用范铸的方法进行伪作外,一般多用刀刻法做伪铭。五、作伪者也常常在素面无花纹的佛身上刻纹饰,以使原物增加富丽感。六、金铜佛辨伪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有时在某件佛像上,像身纹饰、铭文的真伪共存,这就需要逐一进行辨伪,且不可只顾看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