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以圆腹、双耳、三足为主,腹用以盛鱼肉等食物,耳用钩钩起或用棍棒抬起鼎体。商早中期,鼎为小直耳、深腹、短锥形足,其中一耳与一足在一条直线上,一耳在另外两足之间。鼎体较薄,花纹简单。商后期至西周早期鼎腹稍浅,两耳稍大,三足变为圆柱形,两耳位于三足之间,胎体厚重,花纹精美,这一时期也有分裆鼎、四足方鼎和扁足圆鼎。西周中后期,鼎开始出现附耳、兽蹄形足。春秋时则均变为附耳,蹄足,鼎身渐薄,出现鼎盖。战国后期,鼎胎更薄,盖上加环,可翻转过来用作盘,鼎身纹饰细碎。秦汉时,鼎为素面,器型沿袭战国式样,有的鼎足做成熊足状。
商周时期,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势的象征。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不允许随意僭越。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目越多,反之则少。礼书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和奴隶则不能用鼎。
簠
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作用与簋、盨相同,用于祭祀时盛放煮熟:的饭食。造型为长方体,口部外侈,上大下小,四壁斜直,平底。腹壁外有两耳,下有四面做出缺口的方角圈足或四短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