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代鬲的造型仿新石器时代陶鬲制成,器身较高,两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圆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腹底有3个锥形短足,花纹简单。商中期后,鬲身开始装饰精美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时,袋足逐渐蜕化,器身也由竖高向横宽发展;还有方鬲,下部有门可以开合。西周中期后出现附耳,有的口沿外侈无耳,晚期部分鬲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袭西周造型。战国晚期后铜鬲消失。
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列鼎三、五组合。
夏代青铜器
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夏代,二里头文化地域分布和夏代版图相符合,二里头文化的碳14年代测定都在夏纪年的范围之中,这导致了许多学者以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共识。传说夏禹铸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夏启炼铜的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这些也证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有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目前考古发现的均为夏代晚期青铜器。夏代一开始就出现了礼器和兵器两大类,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夏代青铜器的纹饰,除了乳钉、圆饼和几何纹以外,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两眼之外,其他部分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足足是铜器造型主要装饰之一,常见的足部制作有锥足、柱足、扁足和蹄足。锥足是指上粗下尖作圆锥形的足部,多为空心式;柱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似柱子一般,上下等粗,或上端略粗;扁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作扁平的龙形或鸟形;蹄足则是指器物足部呈曲线状,足底粗大,似兽蹄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