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辽金钱币
南朝宋、齐、梁、陈均铸钱,北魏建国以后直到太和十九年(495),才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此后各朝均铸有钱币。北齐初期,仍用北魏的“永安五铢”,到天保四年(553)才改铸“常平五铢”。后周之初,也沿用北魏旧钱,武帝时铸造了“布泉”、“五行大布”钱,宣帝时铸行了“永通万国”钱。
隋建国后,于开皇元年(581)铸行五铢钱,隋五铢是中国古钱中五铢钱的最后一种。唐代刚建立时,用隋五铢钱。高祖武德四年(621),铸造了开元钱“开元通宝”,高宗时改铸“乾封泉宝”,肃宗时又铸“乾元重宝”,后两种钱均与“开元通宝”并行使用。
宋初的“宋元通宝”仿自开元钱,以后凡如此大小者皆为小平钱,另有折二、折三、折五等钱,但铸量最多的仍为小平钱。宋钱书体多变,有真、草、隶、篆、行等体,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北宋钱币的一大特色就是“对钱”的盛行。除使用金属货币外,北宋中期还创行了纸币——交子,这是世界的首创。南宋继承了北宋货币制度,铜、铁钱仍是主要通货。流通中的铜钱,以折二、折三钱为多。北宋的“对钱”沿用到南宋淳熙七年(1180)才绝迹,代之以一种纪年和纪地钱文的形式。南宋末年出现了当百大钱,钱文书体渐趋单一化。“会子”是南宋最主要的纸币,面额有一贯、200文、300文、500文。
辽建国后,多用唐、宋以来的旧钱。现今,辽前期钱币发现极少,是为泉界珍品,主要是汉文钱,契丹文钱罕见。金初,使用辽、宋旧钱,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设交钞库,发行纸币,称为“交钞”。金正式铸钱是在海陵王正隆年间,金钱皆用汉文,可与宋钱相媲美。西夏福圣承道元年(1053)以后开始铸钱,仁宗时正式设立铸钱机构——通济监,以汉、西夏两种文字为钱文,有铜、铁两种铜钱区。
古钱币收藏的范围
古代钱币收藏与研究的主要范围应该包括以下9个方面:一、实物货币,是在金属货币诞生之前行使货币职能的物品,如海贝。二、金属称量货币,指没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使用时必须称算重量和鉴定成色的金属货币。三、古钱,即古代的金属货币,质地包括铜、铁、铅、锡等。四、近现代金属铸币,即清末引进西方机器铸币工艺后铸造出的金、银、镍、铝等材质硬币。五、古钞,宋、元、明、清时期的纸币。六、近现代银行的兑换券和其他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外国在华银行发行的纸币以及人民政权在不同革命阶段发行的纸币等。此外,还有旧式钱庄、银号、票号、当铺自行印制并发行的各种有价票子。七、代用币,主要是解放前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大工矿企业、大商号发行,在本地区或本行业流通,材料有金属、竹、纸、木、橡胶等,常见的有通行于江浙一带的钱筹等物。八、钱
范,指我国古代铸钱用的母范和子范,有铜、铁、陶、石等多种质地。九、钞版,指古代印制钞币的各种钞版,有铜、木、牛角、象牙等多种质地,尤以清末民国时期的私人钱庄雕钞版居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