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竹木牙角匏器  古代家具  鼻烟壶  文房四宝和玺印  铜器  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  漆器  
  画像砖、石造像、擦擦  唐卡、缂丝、刺绣  紫砂陶

 
食器
 
 
 
 
 
酒器和水器
 斝和卣
 爵、角和觚
 方彝
 
 
 壶和钫
 罍和瓿
 
 
 鉴和匜
兵器
 戈、矛和戟
 剑、钺、镞和匕首
乐器
 铙和鼓
 
铜镜
 齐家文化至南北朝铜镜
 隋唐铜镜
 五代至元代铜镜
古钱币
 夏商至晋代钱币
 南北朝至辽金钱币
 元明清钱币
金铜佛像
 汉传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隋至宋辽时期
 汉传佛教造像——元明清时期
 藏传佛教造像——西藏地区
 藏传佛教造像——藏东、内蒙及喀尔喀蒙古
 藏传佛教造像——元明清宫廷
法器
铜炉

 铜器 — 钱 — 夏商至晋代钱币
夏商至晋代钱币  

  我国最初的货币是“海贝”,流通于夏、商之际。商代中晚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铜仿贝。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成为主要通货。早期布币空首,形体较大,战国以后,布币形制逐渐变小,首部变平,铲形无銎。用刀币的主要国家是齐、燕、赵和中山等,有尖首刀、明刀、圆首刀、齐刀之分。早期的圆钱为圆孔,方孔圆钱是战国晚期流通货币的一种, 目前发现仅齐、燕、秦等国铸行。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列国币制,以秦的方孔圆钱为统—的货币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西汉时期,最初仍沿用秦半两钱,后来将半两钱分为八铢、四铢和“榆荚”等儿种。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开始铸造五铢钱,半两钱始更名。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曾经进行了4次币制方面的改革。东汉初年仍使用西汉的五铢钱和王莽旧钱,并于建武十六年(40)恢复了五铢钱的铸行。汉代末年,小钱名曰“五铢”,实不足一铢;剪轮、环五铢此时也充斥市场。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四川,铸造了“直百五铢”及其他钱币;孙吴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五百”等钱币;曹魏初年,废止五铢钱,而明帝初年,又恢复厂五铢钱。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李寿改国号汉,于汉兴年间铸“汉兴”钱,这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大夏国,419年铸“大夏真兴”钱,开创了国号、年号合为一体,同铸于币文的先例。



古钱作伪与辨识  

  辨识古钱的真伪,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熟悉古钱作伪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翻砂法。翻砂法是用木质、骨质或软石雕成珍贵古钱模型再铸造,也有用真钱做模型进行翻砂铸造的,还有的在翻砂时故意错动钱范或钱模,使钱文重叠,铸成稀有的钱币版式。因为伪造时的翻砂工艺与古代不同,造出的钱币会出现铜质疏松,表面粗糙、砂眼和气孔较多等现象,即使经过仔细打磨,也不如自然磨损的温润光泽。由于热胀冷缩的缘故,以本钱铸要小于本钱,即翻铸小一匝。二、改刻法。改刻法是将普通钱币改刻成珍贵的钱币,达到以假充真的目的。由于钱形、质地均为真品,仅需将钱文稍加改变,因此极易使人上当。此种作伪钱币,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看钱文的每一个部位,即可发现残留在钱文边的刀痕,而且这种钱大都无锈色。三、挖补法。挖补法是将普通旧钱的文字挖去一半或全部,再取其他的文字或另用铜片打成文字补粘上,形成稀有的钱币。四、拼合法。拼合法是将两个旧钱各取一半粘合而咸,还有的是磨去两个旧钱的背,粘成两面都有字的合背钱。辨识这种钱,首先要仔细观其外廓有无拼缝,然后可将钱往桌上轻轻一放,真钱会发出有金属回声的余音,清脆动听;伪品则发出破声,闷而浑。古之合背钱是拼合法造伪的一个主要种类。五、打制拼合法。打制拼合法就是取两块薄铜片,一片打制面文,一片打制成钱背,做成钱样,再做锈色,拼合而成。



田字空首布


刀币


秦半两钱


汉五铢钱


大布黄千铜币


大泉五千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