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和玉印
石印是指用石制作的印章。一股以能奏刀的软石为原料,现在常用的石质有四: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巴林石,产于内蒙古赤峰地区巴林右旗。
寿山石开采于宋代,用于制作珍玩,后因坑路被塞,遂数百年无人注意。清康熙年间,才竭力开发佳石。寿山石产山坑、水坑或田坑,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水晶冻、桃黄冻、高山石、芙蓉石等品种。青田石自明代起有采取者,有灯光冻、鱼脑冻、白果青田、封门青田、酱油青田、冰纹风门、兰花青田等品种,以灯光冻、鱼脑冻为上品,石质纯洁呈半透明,在灯光折射下,晶莹如玉,十分可爱。青田石质地细腻,稍硬,刻刀爽快,印文的金石味很浓。昌化石质地细腻,有韧性,结构紧密,受刀不崩,带血色的称为鸡血石,不带血色的称为昌化石。巴林石开采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亦有鸡血石,但与昌化鸡血石相比,细腻不及,韧性较强,血色的分布大多呈一条条的血筋状,交叉纵横,散而不聚,且易氧化而发暗,因石中水分含量较高,天旱易裂。
玉印指用玉制作的印章,以玉质划分,有白玉、青玉、黄玉、黑玉等品种。从已发现的玉印来看,玉印在帝后宝玺中使用最多,尤其在清代,皇帝的许多印章都是用玉制成的。
古印章辨识(一)
印章一般用金、银、铜、玉、象牙、角、骨,石、木等材质制成,其中不乏贵重之物。很多作伪者便以假的或质次的材质冒充真的贵重的质地,从中受益。对此,只要能从质地上识破,便不至于为其所蒙骗。在质地作伪的印章中,以石质和铜质的为多。石质印,造伪者多以鸡血石、田黄石为对象。如有人将北京房山的房山石用杏仁水煮泡,三番五次之后,黄色浸入石中,以充田黄石牟取高价。但仔细辨认会发现:石软腻松嫩、不如田黄石光洁细润。对铜质印,主要要从铸造质量来鉴别。秦汉及先秦古印,铸造印坯用青铜,质地细腻,而伪造者为赚钱常用黄铜,砂眼很多;印章在使用之后,印色仍附着于其上,经过千百年,印色一般变得干凝,灰暗,深浅、明暗不匀,局部有自然脱落,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老和陈旧。印制大小、形状以及纽制都与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印章的字体风格、印文的布局、边框的宽窄等也都有着时代特色,如秦代有呈日字格布局的半通印;宋元官印形制加大,不再穿孔佩带,纽变成短钜形把手;隋唐官印笔画曲折叠绕,发展到宋代形成“九叠篆”;汉印有朱文、白文相间现象;元代印边框较前代宽等。印纽的形式对于判断印章的真伪更为重要。古代对印纽有一套制度,同一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作伪者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则伪作必然是错乱的组合,易于辨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