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劳动在画中(4)劳动在延安和解放区



时间:2022-4-30 14:46:54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苏光 男耕女织 1945年 

赵宗藻、赵延年 南泥湾耕织图 1961年

  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之后,延安就成了共产党政权的核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之内,延安地区固有的经济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所以,在延安和解放区开展生产运动,就成为维系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最为基础的工作。因此,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1941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又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中共中央为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它使军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使根据地有了较充足的物质储备,使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武装的供给有了保证和改善,为坚持持久抗战和夺取革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面对着延安新政权,共产党所领导建立起来的与这个地域相关联的新的社会运转体制,其组织生产,包括开荒等具体的劳动,所换来的是新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当时,敌人包围和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下达后,延安各界纷纷召开生产劳动动员会,各院校也组织师生展开讨论,想办法,提建议,为完成本校的生产任务而出谋划策。其中的鲁迅艺术学院于1939年2月25日召开生产动员大会,会上传达了总生产运动委员会给予的任务。为了加强对师生生产劳动的领导与管理,各校都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制定生产劳动计划,以保证大生产运动有领导、有计划的顺利进行。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生产委员会下设宣传教育部、粮食管理部、牲畜农具部、肥料部、合作社部。并通过生产计划:1939年全校担负生产细粮30石,蔬菜达到自给,年产约7,3000斤。为此,鲁艺1939年开垦荒地433亩,1940年开荒地616亩,实现蔬菜完全自给。美术部的木工小组向农业小组挑战,要完成原定任务的300%。美术系的女师生组织了“马杏儿织毛小组”,带来了两个“马丕恩小组”的应战。其间,做鞋小组4个月出鞋300双;织布小组提出“不浪费一寸线”。而个人生产方面,也是样样俱全,应有尽有,诸如修理口琴、钟表、削竹针、焊壶、磨剪刀、裁制衣服等等。

关夫生 八路军修河提 1943年 

刘韵波 帮助抗属代耕 1943年 

邹雅 帮助抗属点种 1943年 

邹雅 帮助抗属扬场 1943年 

  大生产运动中最大规模和最具影响的是1941年3月359旅开进了南泥湾,八路军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其火热的场景出现在靳之林的油画《南泥湾》之中。他们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由此开始带动了此后不断的关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绘画创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石鲁的《南泥湾途中》。而歌唱南泥湾的“花篮的花儿香”则不胫而走,一直传唱到今天。

靳之林 南泥湾 1961-1964年

毛主席视察南泥湾 70年代

石鲁 在南泥湾途中 1961年

  80年前的1942年5月,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这一“讲话”后来成为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的指导方针。而在当时,鲁艺的师生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不仅深入到农村和基层参加劳动,而且创作了一批反映边区生产和生活的作品,其中有许多表现劳动的题材,呈现出了延安美术的新气象。

  延安时期的劳动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除了表现延安地区已有的劳动方式之外,与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生产活动,以及表现军民关系的共同生产、军民合作等等,则是另外一个方面,这是这个时代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熊雪夫 军民同抗旱 1943年 

万湜思 合作 1942年

王式廓 军民合作开荒 1942年 

吴耘 新四军帮老百姓栽秧 1944年

郭均 锄草 40年代

郭均 打场 40年代

郭均 浇苗 40年代

郭均 引水抗旱 40年代

马达 汲水抗旱 1944年 

  面对的新的社会架构,面对新的社会需求,面对新的文艺方针,延安鲁艺的师生和其他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做出相应的种种努力,为延安和解放区美术活动的开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尝试。这是不同于国统区的一种艺术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延安,不管是从国统区过来的、经过改造的美术家,还是从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美术家,都合流到革命文艺的一个系统之中。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所具有的特色,正是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因此,他们表现自己的生活,表现与社会关联的很多方面,并用这样一种美术创作使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显然,与国统区的那些版画家所表现的下层人民的苦难不同的是,在延安和其他解放区,许多画家作为军中的一种革命工作,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边区政权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新生事物,这是“讲话”所要求的。如此,就构成了一个和共产党政权相关的新的绘画言语和表现方式。而在新的绘画中,劳动生产是因为客观现实的需要,因此,表现劳动同样是“汗滴禾下土”,然而,却可以看出不同于国统区的那种苦涩。这是因为在解放区的蓝天下,人们所看到的是一种新的精神状态,这种新的精神状态几经改造使之完全符合了共产党的文艺思想要求。所以,由此而延伸出了延安革命文艺的传统,直接影响了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其中包括新年画、版画等还成为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吕琳 打草鞋 1944年 

马达 开荒任务完成了 1942年

计桂森 棉纺小组 1944年

  如此来看延安和解放区的美术创作实践,在形成自己传统的基础上,为20世纪中期的美术发展,尤其是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奠立了基础。时隔80年左右,人们可以看到战争时代的延安和解放区绘画中所表现的劳动,不管是南泥湾的开垦,还是纺纱、织布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向人们展示的新的“男耕女织”图。这正如苏光1945年创作的《男耕女织》,其时代的新气象已经不是过去的劝导耕织,而是歌颂新时代积极参与劳动、以劳动为美的价值观;而赵宗藻、赵延年于1961创作的《南泥湾耕织图》,更不是那种孱弱的审美意义,而是表现共产党的革命历史。

  延安和解放区表现劳动的作品都是军中画家画与自己的生存相关的一种劳作。因此,这个时期绘画中所表现的劳动,就不同于其他地域和不同于其他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男耕女织同样是一种劳作的分工,然而,却是革命阵营中的不同的分工和努力,反映的是这个时代中的延安传统所表现出来的表现劳动的特点,其核心是那种积极向上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邹雅 送肥 1943年

李书芹 山村之晨 1945年 

焦心河 做军鞋缝军衣 1940年 

李少言 做军衣 1944年 

做军鞋 40年代

马达 炼铁厂 1944年 

吴耘 修筑长江边的黄丝滩大堤 1945年

(未完待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