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数字艺术”前景可期



时间:2021-1-18 11:48:23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梁琰  “美丽化学”系列  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此文为“‘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和力量|第六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上的发言——“造型艺术发展的趋势”所论涉及的5个方面中的第二部分。

  【请点击阅读第一部分】陈履生:“非常时期”与主流美术

  造型艺术趋势的第二个问题,这就是数字艺术的勃发。数字艺术正在迅速兴起,正在融汇到主流之中,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力量。数字化时代催生了数字化的艺术,在多媒体以及媒体艺术的发展中,包括像数字化艺术以影像为主题的各种新的表现样式,给人们打开了新的视窗。但如何把它纳入到整个当代的视野中去考察,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部分,则是决定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至关重要。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多样,而且随着技术发展的水平提高,数字艺术发展就越精彩,越超于想象,数字艺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包括手机屏幕。

  现在大量占据手机屏幕的页面是一种数字艺术存在的载体。作为一种数字艺术平台,或一种数字艺术媒介,并没有得到主流的重视,主流和公众还没有看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以及在公众传播中的影响。因为我们的主流艺术还停留在架上,人们还没有习惯欣赏屏幕上的美,还没有看到基于此的未来的多元存在,更没有看到数字艺术在未来的广泛应用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个问题的存在,数字艺术如何通过传统的展示规则在屏上得以展现,当然,不止在屏上。如何像传统美术那样通过美术馆或博物馆,通过架上、墙面、展柜来展示,都是现实中的问题。数字艺术是通过屏幕或者通过其他的媒体手段来实现,不同于传统的展示方式,规则也有所不同,但审美是相通的。那么,屏上成为当代的一种方式,它怎么成为我们未来在一个发展趋势中所产生的与社会关联、与文艺关联的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也需要有超前的预知和预案。

蔡国强  北京奥运烟花,2008年

第五届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2019年

  在数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表现出了数字时代的特点。显然原有的艺术与科学在数字时代所表现出的基础问题已经解决,而当下面临着数字时代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而且在审美上的介入,尤其是通过技术手段的模拟,使得传统的绘画、书法等有可能在技术的支持下而获得更多的高质量的模本,或创作出更多作品。雕塑的创作、放大、翻模都可以由机器替代,放大、翻模等不仅是超越了人工的精度,而介入到创作之中,一般的肖像雕塑、浮雕等的创作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受众。至于辅助创作,更会超于人们的想象。这些都是在造型艺术发展趋势中影响最大的部分,也是眼前能够看到的,而未来更能看清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到那时,全国美展的审查可能就不仅仅是画照片那样的小问题,如何鉴别人工智能的创作,怎样对待这类创作,是否接受这类创作,又是一个考验。

  显然,面对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不同,都可能带来整个造型艺术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核心是数字时代的审美方式不是过去所说的那种多元化,而是在多元化中融合了新的技术,新的技术促进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多元化。这一变化的核心还有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的不同。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正是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审美和审美方式带到数字时代。在一个适者生存的时代发展中,数字艺术用技术来集成以往的方式,更加契合了公众的需求。这是人们可以看得见的艺术当随时代。无疑,新的变化所带来的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以及艺术批评亦会随之变化。在一种新旧并存的艺术社会中,人们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生态,同样是一个拷问。

  科技的神奇与艺术的美结合到一起,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生活美学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加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所改变的不仅是传统艺术本体中的色彩、语言、形式和风格,而是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未来的艺术作品很有可能是以一种科技产品的形态出现,或者表现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无边界。那么,未来的造型艺术也可能是改变其原有的概念。在人工智能所操纵的画笔下,无穷尽的丰富与变化,甚至表现出了肉眼所看不到的化学反应中的细胞的变化以及色彩缤纷。而这些新的造型则是未来的一片新的天地。显然,数字艺术的具体应用是支撑起长足发展的重要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利用数字艺术,利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而显现出数字时代在公共性方面的特长。而在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中,数字艺术不仅是作为辅助陈列或辅助展品,甚至可以在具体运用中表现出独立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新的创造。作为一种新的创造,数字形态的公共艺术一方面表现出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传统形态的结合,在公共空间中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可以突破过去在气候、物理、空间等方面的局限。现在所论并不是所“狼来了”,而是狼真的来了,其中包括目前已经在很多城市出现的城市灯光秀,就是一种新形态的以光为媒介的数字艺术。无疑,个中的审美依然是一个问题,和传统的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一样。







梁琰  “美丽化学”系列  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在人工智能干预下的艺术创作,既是艺术学的分支,又是一门富有挑战的科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艺术家可能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科学家,而科学家加艺术家,艺术家加科学家,将会架构“新文科”的新方向。其中的心理学和哲学,包括的专业伦理都可能是新的前沿。

  (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海宁市文联承办的“‘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和力量|第六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2020年11月27日在浙江海宁举行。根据会议安排,笔者重点谈“造型艺术发展的趋势”,所论涉及到5个方面:1、主流美术;2、数字艺术;3、公共艺术;4、艺术教育;5、公共文化服务。此文根据大会发言的录音整理。)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