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中国防疫博物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时间:2020-3-30 9:51:04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在影响到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的倡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根据凤凰网3月9日开始的“你支持我国建立国家级防疫博物馆吗?”的调查,截止到3月26日,共有46835人参与投票。其中39520票支持,占83.07%;5016票不支持,占10.54%;3040票持观望态度,占6.39%

  这是一个旨在纪念和教育的专题博物馆。它的意义超越了一般博物馆的专业认知,也超越了一般公共纪念物的认知,因为它是刻骨铭心的全世界的共同记忆,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如此大范围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这一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以及沉痛的教训,特别是为了那些死去生灵的纪念,用博物馆的方式来纪念他们、缅怀他们的不幸,同时,教育我们的后人关注公共卫生,关注突发事件,同时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应对准备,以保证人类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康。

  毫无疑问,天灾人祸中的很多方面都是因为出于人们的认知之外,也可以说明人类对于有些灾害的认识还有不足,或有局限性。这是科学,需要科学的认知,需要有一个认知过程,所以,普及基本的知识就很重要,让大众对现有知识的把握表现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之中,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伤害。因此,当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之后,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它的很多方面,而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存留这些历史记忆,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反思过去的不当或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博物馆来存留许多历史的文献和历史的资料,特别是与这次事件关联的见证物,通过其中的一点一滴能够了解2020年这一影响到全世界的重大事件。

  作为新冠肺炎这一事件暴露的原点,湖北省武汉市的华南海鲜市场是人们瞩目的地方,曾经是舆论的焦点所在。尽管关于这一疫情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是,人们最初是从这里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并由此影响到武汉的封城,为全世界所关注。因此,中国防疫博物馆设立在武汉是情理之中。而在武汉这样一个都市中要寻找一块现成的土地来建博物馆,那也不太容易,而如果能够找到这一块地方建博物馆的话,那往往是在荒郊僻野,因此,对于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博物馆来说是不恰当的。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的目的和纪念的意义,把防疫博物馆建立在华南海鲜市场的现址,保留城市中人们曾经经历的一段历史的记忆,应用该是一个合理的安排。而也有些人提议拆除海鲜市场而将这里改造为城市的纪念公园等等,我认为这都不妥。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海鲜市场,其主体公司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开资料显示,该市场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经营商户1000多家,集海鲜、冰鲜、水产、干货等为一体。从其规模,以及服务于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功能来看,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市场,如果将其拆除,将削弱了城市功能,也对周边和城市中的居民生活有影响。

  华南海鲜市场的周边有很多公寓和住宅楼等,其中有很多城市居民。为保留城市的服务功能,而不应为建立博物馆或纪念碑等而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发挥。而保留城市服务功能,同时又保留城市的记忆,应该是建立这一博物馆的最重要的立论。因此,在这一宗旨下,应该研究如何保护和保留、发挥和利用的问题。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考量,也参照国外博物馆的一些设计经验,如果把中国防疫博物馆建在华南海鲜市场的地下,不仅保留了华南海鲜市场原有的功能,也保留了武汉人的历史记忆;而博物馆在这里与市场形成的特殊关系,也成为博物馆在专业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支撑。

  从目前海鲜市场的建筑状况来看,不尽人意,功能也不够健全。因此,必须把它推倒重建,提升硬件,完善功能。原来海鲜市场有一公司的办公楼,位于市场东区最东端,紧邻发展大道与新华路十字路口。这一建筑是海鲜市场的标志。为此,我与建筑设计师刘志军在设计这一博物馆的根本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刘志军提出了“生活中的博物馆”这一设计构思。并进一步提出;“重建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保留原有的城市记忆和生活气息。博物馆位于海鲜批发市场地下一层,和批发市场形成空间互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设计规划——

  按照城市规划管理相关规定的退让红线,室外留出必要的集散广场、消防环道和停车场。项目用地约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200平方米,地上建筑两层,面积11400平方米,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其中地下博物馆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停车库11000平方米。

【隐藏的博物馆】

  为了铭记这段刚刚过去不久的黑暗历史,博物馆空间低调谦逊,只有深入到场地内部,才能发现这个崭新的文化空间。

  博物馆设计于地下空间,通过三个不同尺度的下沉广场联系主要观展流线,在观展流线上布置若干展厅,展陈面积约5000平方米。


【城市记忆】

  建筑在街道上呈现出低调朴素的观感,保留原海鲜市场的立面意向,作为空间的标志性入口。保留原建筑相对关系,退让出主入口纪念广场,通过纪念广场到达主入口,主入口通过原城市建筑立面形象的再塑造,唤醒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使展厅空间和博物馆整体的唤起式体验完全隐藏在城市记忆里。

  博物馆保留其原三层办公楼在街边上的一个立面,让人们过往的时候还能看到这样一个历史的印记,像澳门的大三巴一样,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这面墙的后面是博物馆的主入口,观众由此而走到地下的博物馆空间,在这个地下的中间回旋的空间内的一面墙上,刻有在这次疫情中遇难的三千多名死难者的姓名,让人们记住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给这座城市造成的不幸。另有墙面上将刻有全国各地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名称,还有国家表彰的在这次战疫过程中的优秀医护工作者的名字,以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来支援的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并让人们记住那些牺牲和奉献的医护工作者;同时,还将刻上这次捐献物资的国家名称,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国内捐赠单位和人士的名字,以志纪念和表彰。

左面的这面墙上将刻有在这次疫情中遇难的三千多名死难者的姓名

  地下的一楼是博物馆的展厅。设计者很好地利用了空间关系,建立了一个休闲区,进入了展厅之后,可以把展区分隔成若干个板块,展示从新冠肺炎、SARS到新中国以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很多点,还有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诗词中的江西余江血吸虫病的历史,一直到20世纪初期,东北数月发生鼠疫的历史。

  中国防疫博物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因此。博物馆中有一个展区还有展示全世界共同战役的过程,以及世界历史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瘟疫流行的历史。在博物馆的长期陈列中,还将反映与人类健康、疾病、卫生、医疗等科技发展的历史,认识传染病和防治手段的进步与发展的历史。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分为长期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部分。

  博物馆建筑的地下二层是博物馆的办公区和停车场;地下三层为停车场。这样将很好地解决了华南海鲜市场原来没有停车场的问题,同时,也健全了华南海鲜市场的服务功能,同时提升了它的服务能力和它的形象。因此,在这样一个规划中,实际上是隐藏在地下的一所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它和近在咫尺的武汉市博物馆以及其它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一个文化带,又与周边的高铁站等等的城市服务功能连接在一起,更加便于公众参观博物馆。


 【建筑设计师简介】

  刘志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综合创新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投资咨询工程师,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副秘书长,长三角建筑师联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