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黄永玉的肖像版画



时间:2020-2-24 14:15:42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此文为《版上春秋:黄永玉先生的版画艺术》的第三部分

请点击阅读 陈履生:黄永玉的版画插图(一)

陈履生:黄永玉在新中国的版画创作(二)



【三】

  鲁迅当年举办“木刻讲习会”是感于版画引进初期的现实状况,希望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年轻版画家的水平,以推动具有现代意义的版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所以,他邀请了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来讲授木刻的基础技法,而内山嘉吉则是鲁迅的好友内山书店的主人内山完造的胞弟。因为那是中国现代版画的起步时期,是一个需要普及木刻技法的时代。而从延安以来的版画发展来看,从早年的粗简到精致化的衍变,这种早年的普及作为起步的前端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过程。黄永玉先生作为受其影响的一代,作为一个个案,其版画水平的提高几乎可以见证这样一个历史过程。黄永玉先生的版画从插图起步,进入到主题创作,形成了成就的两个方面,但还有肖像画创作成就的第三个方面。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黄永玉先生版画艺术成就的整体。

陆志庠像 1948年

  黄永玉先生在肖像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在技法上的提高,也表现为现代版画整体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延安时期的图像运用,以及艺术作为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领袖像成为版画所着力最多的内容,小到邮票,大到年画,还有书籍插图与报刊装饰等等,还有一些表现八路军将领的肖像木刻。限于当时的条件,那时木刻的幅面都不大,黑白对比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所以,那些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小而精的特点。黄永玉先生一生刻过很多肖像,最早应该是1944至1945年间的《自刻像》,而画家刻自画像在版画家中也比较普遍。此后,黄永玉先生绝大多数的肖像木刻都与文学家相关联,1949年之后尤以苏联文学家的肖像居多;还有他所憧憬和尊敬的鲁迅与周恩来。1948年,黄永玉先生刻了与他一起去台湾、比他大15岁的画家陆志庠,用的是漫画的手法,而且画面中的黑白对比也具有幽默感,表现出了当时海派的特点。

爱伦堡像 1952年

契科夫像 1954年

罗曼·罗兰像 1955年

  50年代初,中国文艺深受苏联的影响,美术则形成了一种全盘苏化的潮流。而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作品也大批引进到中国,不仅是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还左右了阅读,影响了两代人的思想和理想。1952年,黄永玉先生表现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作家《爱伦堡像》,开始把装饰性的线条运用到阴影之中,形成画面中的一个灰色层次。其后的《高尔基像》《马雅可夫斯基像》,都以线和面来构造人物的面部结构,尤其是《高尔基像》在面部结构的处理上,结合了素描表现结构方式,一改新兴版画运动以来只是以黑白来表现的传统。《高尔基像》像素描那样,人物的面部已经没有了不能反映结构的空白的面,更接近生活的现实中的人的肤色,实际上是用线条构成的灰色。1954年及其之后的《契科夫像》《尼克索像》《罗曼·罗兰像》等所表现出的多样化的探求,既不拘成法,又在新的探索中将肖像版画的创作带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之中。无疑,这样一种改变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黑白风格,正是版画在新中国整体转型走向精致化方向的发展,并把版画技术带到成熟期的高峰。

高尔基像 1953年

高尔基像 局部 1953年

马雅可夫斯基像 1953年

肖邦像 1961年

罗丹像 1961年

保罗·罗伯逊像 1960年

  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国美术教育将“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抬升到至尊的地位。由此来看进入学院派系统的黄永玉先生,他在肖像版画上表现出的技法上的进步以及风格上的转变,从本质上来看是在造型方面的提升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这种基于素描的对于人物面部结构的表现,将过去版画中仅有轮廓的刻画转向对于结构的表现,它的基础就是素描。黄永玉先生并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学院派素描的训练,却在木刻中把素描结构的感觉表现出来,又反映出在表现人物最为微妙和丰富的面部结构方面的特殊才能,而这又不仅仅是素描的基础。显然,他的方法受到了铜版画的启发。在人的面部结构关联的线的组合中,高度概括了素描中的线面关系,这需要非常精准的拿捏,否则,就会失去版画的特点。正好像到了70年代中期的版画创作中,有的作品将其发展到极致而成为一种类似素描的病态。

列宁像 1960年

  黄永玉先生1960年所刻的《列宁像》可以说明问题,他抓住了列宁形象的特点,在大的黑白对比中,以明暗对比突出高光,省略了脑门上的具体的结构关系的刻画,而将重点放到眉毛之下的面部结构关系之上。这种繁简有度的处理,创造出了面部的中间层次,使版画传统中的平面表现变成了立体的风格。毕竟这不是绘画,不是用笔;而是用刀,用刻。所以,既不能放弃版画的特长,又不能为版画的局限所囿,这种扬长避短的努力,使版画在新中国的转型中显现了时代的高光。此后,1961年的《肖邦像》和《罗丹像》则又表现出另外的刻法和风格,表现了黄永玉先生在人物肖像上的多方面的探索。

敬爱的周总理 1976年

敬爱的周总理局部 1976年

总理爱人民 人民爱总理 1976年

  鲁迅是黄永玉先生同时代的版画家无不崇敬的对象,因此,那个时代中的所有版画家几乎都有表现鲁迅的作品,而各种不同的作品则可串联起一代版画家对鲁迅的崇敬。“因为新兴的版画艺术,自鲁迅先生把它从外国抱回娘家,并不辞劳怨地把它抚育长大起来,如今已经25年了。”1

  1956年正值鲁迅逝世20周年,又是两年一度的“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在北京开幕,还有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开馆,因此,为了鲁迅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中国美协在此前就开始了征稿工作,所以,这一年出现了很多表现鲁迅的作品,其中有黄永玉先生的《鲁迅与木刻青年》。在此前的1952年,黄永玉先生的《鲁迅像》就表现了作为受到鲁迅影响的一代版画家对于鲁迅的情感。这种出于崇敬的创作后来在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黄永玉先生又连续创作了《总理爱人民 人民爱总理》《敬爱的周总理》(套色),不仅是表达了情感,还把他的肖像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特别是那幅根据照片所作的套色木刻,在不同质感的表现方面用了不同的方法,既有黑白版画自身语言的表现,还有套色表现在人物面部上的丰富性,立体而带有光感,细而不腻,是这一时期表现周恩来的代表性作品。

阿诗玛局部

我们自治州的演员 1959年

黑妮 1960年

  在黄永玉先生的肖像画创作的范围内,《阿诗玛》插图中的阿诗玛像就是一件极其精致的代表作。而在此前的1954年,他创作的《齐白石像》也是众多表现齐白石的一件特别的作品,白石老人还在画上作了题跋。另外,力群1959年提到10年来优秀作品中的黄永玉先生的《我们自治州的女演员》,也是一幅比较特别的肖像画。在众多的肖像版画中,1963年的《夏衍像》具有主题创作的意味,而非仅仅是肖像的表现,是其诸多肖像画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代表作。这是黄永玉先生所崇敬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与他的其他肖像版画相比,夏衍像不仅刻画了人物,还增加了关联的背景,包括乌云密布的天空。有着如同夏衍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场景的这幅肖像画,呈现了1936年这一特殊时期的夏衍。这一年的10月,夏衍与周扬等人开展救亡戏剧、电影、音乐运动;这一年他还发表了报告文学《包身工》。画面中的夏衍作沉思状,一只手夹着香烟,有着坚毅的表情。

夏衍像 1963年

  审视这些肖像画作品,无不关联到黄永玉先生与所刻对象的关系,崇敬与爱慕是其创作的基础。而这些作品在版画艺术上对新中国版画的贡献,则表现为新兴版画运动以来中国现代版画在50年代以后发展成就的一个方面。

  60年代,是黄永玉先生版画技法的成熟期,他在插图、主题创作、人物肖像三方面均到达了高峰期。而以成熟的技法所表现出的流畅的线条,丰富而有趣味的黑白关系,别具特色的装饰手法,具有个性化造型的夸张处理,精致多样而纯熟的刻制技法,形成了他在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现代版画中的个人风格。虽然他偏离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却在另辟蹊径中依然在现实主义的范畴之内,表现出了浪漫的个人特色,使得新中国版画因为有了他而显现出了别样的精彩。

  如今,与黄永玉先生的同时代“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版画家”均已谢世。作为硕果仅存,他在70年代后期转向水墨画之后,新的水墨画作品年复一年,可是,人们依然能够从他的这些水墨画中看到版画的影子,或者能够看到与版画的某种关联。这是人生第一口奶的哺育;这是难以割断的亲情和血脉。黄永玉先生超越半个世纪的版画春秋作为20世纪中国版画史的一个篇章,既见证了他的历史性贡献,又表现了他人生和艺术发展的独特性的内容。

2020年2月18日

----------------------------------

注:

1 新潮《版画创作的一些问题——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观后感》,《美术》195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