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用博物馆记载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时间:2020-2-21 11:27:36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17世纪的英国黑死病曾造成了巨大的人类灾难,是人类史上至今难以抹平的疤痕。而在瘟疫事件平息的300多年之后,当地人用博物馆的方式把它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人们缅怀过去、追忆曾经为之付出的纪念,这就是英国曼彻斯特的亚姆村瘟疫博物馆(Eyam Plague Village Museum)。

  1665年,当地的一位裁缝从伦敦进了一箱准备为村民做衣服的布料,而这些布料上携带的病菌导致了瘟疫的迅速传播,造成了800名村民中260名不幸遇难的悲剧性事件,其死亡率是伦敦大瘟疫的两倍多。这一欧洲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曾经在13~17世纪影响到欧亚大陆,有近1.5亿人丧命于此。在1664至1666年的3年中,黑死病(Black Death)将英伦三岛变成“死亡之地”,造成了约有四分之一的伦敦人口(约10万人)染病而亡,并波及到无数村镇。“黑死病”为淋巴腺鼠疫,是人类接触过的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由鼠疫耶尔森氏杆菌所引起。这种细菌首先感染大鼠蚤,然后感染它的宿主,通常是黑鼠。黑鼠与人类生活在一起,以储存的粮食等农产品为食。跳蚤从老鼠身上转移到人身上,人一旦被咬,就会被感染,并从感染部位迅速转移到淋巴系统,并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当淋巴结分解时,毒素在体内扩散,导致内脏大量出血,皮肤变色,因此,被称为“黑死病”。

  离英国中部城市曼彻斯特35公里德比郡(Derby Shire)山谷中的亚姆村(Eyam),居住着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这里因为是英国南北商贾的必经之路,政府就在这里设置了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因此,这里的村民生活富庶。面对瘟疫,村民主动将村庄隔离,阻止了黑死病在英国往前的蔓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地方,是历史上的英雄村,被称之为“贤者之乡”,而这段历史则被写进了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当年,神父威廉姆·莫泊桑(William Mompesson)的妻子最早被确认感染了瘟疫,后来,莫泊桑带领村民用石头建成高墙,断绝里外的交通,自我隔离。村民们戴起了塞满药草的面具,并采取了种种措施,希望能阻止瘟疫的肆虐。

  他们把自己封锁在地下室和酒窖里(最后在这里的无一存活),而每个人都无奈地看着亲人和朋友一个个相继死去,活着的埋掉死去的,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小孩,从普通人到牧师和医生,只为了把善良和希望传递下去。为了能够延续隔离时期的生活,村民在隔离墙上挖出孔洞,并把硬币泡在装着醋的孔洞里以消毒。周边村子的商贩则定期拿来一些肉类、谷物以及其它,同时取走硬币以作交换。如此就确保了疫情其间能够得到食物和其他必要的供给。而当村里的石匠去世之后,村民们则自己雕刻墓碑。可以说,如今这里的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是给后人动情的留言:矿工莱德的父亲写给女儿——“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留给远方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牧师威廉留给世人——“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瘟疫在1666年结束后,亚姆村的牺牲精神以及很多动人的故事被世人传颂。10年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得知而为之感动,昭告全国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同一年,亚姆村为了避免再度发生这样的惨剧,建立了能够隔离和救治感染者的亚姆大厅,这是一座英格兰乡村风格的建筑。而在瘟疫过后,亚姆村的村民重拾家园,逐渐恢复生机。不到一个世纪,拉尔夫·韦恩(Ralph Wain)在村里的一家工厂发明了一种革命性的用丝绸复制设计的新方法,他与矿工、纺纱工、织工以及其他能工巧匠、妇女、诗人和作家一起,为鼠疫后村庄的复兴做出了贡献。而小镇又回到了过去的安静之中,世人也慢慢忘记了它的存在。大约过了300年,当地居民克拉伦斯?丹尼尔(Clarence Daniel)因为兴趣所在,收集了当地的化石、矿物、考古材料以及与这个村庄和它的历史有关的文件。他原本想在自己家里建一座私人博物馆,却未能如愿直至1987年去世。当他的收藏移交给乡村协会,也给村民以启发。1994年4月23日,以丹尼尔收藏和当年瘟疫遗迹为基础的瘟疫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以极简线条构成的老鼠为LOGO。

  在博物馆建立此前,当地的一些爱好者成立了亚姆村博物馆有限公司,一群志愿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这些藏品进行了编目,并精心包装,存放在德比郡博物馆服务中心,后转移到马特洛克的一间办公室里。其间丢失了包括一些燧石在内的三个盒子。后来,巴克斯顿博物馆和艺术画廊(Buxton Museum & Art Gallery)的工作人员在档案室的地下室里,通过编号而发现了它们,并将其归还。由此说明,亚姆村博物馆的志愿者的认真编码,显现了所有博物馆文物系统的价值。他们最终确定霍克希尔路上的卫理公会教堂为博物馆的主展馆,综合了周围的其它遗迹,如第一个瘟疫受害者乔治·维克卡尔的“瘟疫小屋”,莱利坟墓(Riley Graves),界石(Boundary Stone)和 Mompesson’s 水井等。还有今天能够反映亚姆村现实的畜栏、水槽、亚姆大厅以及带有鸽棚的丝绸厂。现在,这座由村里人创建并管理的博物馆属于慈善性质,完全依靠志愿者来维持博物馆的开放。

  显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馆,而是精神的皈依。一个远处山里的村庄有效的利用了历史之源和精神的力量,通过博物馆而实现了它的社会意义,从而带动了亚姆村在今天的声名远扬。博物馆讲述了这一历史故事,让人们缅怀过去,记住了瘟疫曾经给人们造成的社会灾难,弘扬了人性的善良。其中许多感人的细节和内容成为博物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博物馆给人们展示的就不是一般性的历史事件,它教育后人、传承美德,更是告诉人们如何与瘟疫搏斗,如何将被动的瘟疫反转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因此,在这样一个博物馆的世界中,人们既看到了历史,也看到了今天亚姆村人积极向上的努力。而围绕着博物馆,亚姆村每年8月底的“守灵周”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由当地教区牧师带领的游行队伍从教堂走到杜鹃德尔夫(Cucklet Delf);而最后一项活动是以乡村嘉年华为当地的慈善机构筹集大量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