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摄影名家英伸三的海上影缘
- 时间:2019-10-31 15:35:17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 ■ 木曰雨
英伸三 日本著名纪实摄影家
2018年9月27日下午,2018上海国际摄影展上出现了一位83岁日本摄影家的身影,他携夫人在这次参展的十几幅上海题材作品前甫一驻足,便被认出他的粉丝们团团围住……
他叫英伸三,是日本著名纪实摄影家,1936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市,毕业于东京综合摄影专科学校,日本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摄影师,现代摄影研究所所长。出版了摄影集《来自农村的证言》《1700人的交响诗》《孩子们的四季》《刮着背山风的村庄》《新富狱百景》《英伸三拍摄的乡村剧团》《在日本的农村发生了什么》《拼命努力的时代》《街道工厂·铜彩百景》《鹿儿岛出发·农耕恋》《上海放生桥的故事》《女儿的名字叫RARARA》等。1965年凭借《盲人——那个被封闭的社会》个人摄影展和《朝日摄影》杂志的《农村的电子工业》获日本摄影批评家协会新人奖;1971年凭借摄影集《来自农村的证言》获日本记者会议奖励奖;1982年凭借《桑原史成、英伸三——二人纪实摄影展》获第七回伊奈信男奖;1983年凭借摄影图画书《みず》(水)获得博洛尼亚国际图书展画刊奖等。
他早在十年前就曾担任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评委,所以他是上海国际摄影展的老朋友;他曾经坚持十多年追踪拍摄虬江路上的一户普通上海人家的成长与变迁,还曾经常出入鲁迅公园拍摄千姿百态的晨练者并与他们打成一片,所以他也是很多上海人的老朋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不仅每年要来上海两三次,而且出版了好几本上海题材的摄影集,所以他也算得上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老朋友。
经展方安排,日本著名纪实摄影家英伸三先生,在他的作品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缘起“放生桥”
2001年出版的《上海放生桥故事》和2006年出版的《上海天空下》是英伸三先生最重要的上海题材纪实摄影作品集。
上海放生桥故事
上海天空下 《上海放生桥故事》是以青浦区朱家角镇的运河和明清时代建造的石桥为中心,反映古镇人的日常生活和1997年朱家镇作为景点重新开发,放生桥成为景点间的故事。《上海天空下》则是以1990年代为中心,在改革开放政策下,急剧变化的上海市的景观和市民的身影。本次国际摄影展的参展作品全部选自这本作品集。
“无论哪一部作品集,我都非常重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与邻居亲近的关系和充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是最打动我,也是我表现得最多的。”英伸三先生说。
1965年,青年英伸三曾经作为500位日本青年代表之一访问过中国,而相隔长达27年后,他才第二次来中国,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英伸三与几位日本摄影家一起去上海郊区青浦采风,他来到朱家角,看到“放生桥”,顿时觉得这座桥极具特色,一见钟情,大爱不已。以至于当即决定以这座石桥为中心,拍摄古镇人的日常生活,自然,摄影集的名字就叫“放生桥的故事”。
当初为什么会对一座年代并不十分久远的古镇石桥如此一往情深?英伸三先生觉得,可能因为日本的古代桥梁以木质居多,风吹雨打经年累月之下,木头容易腐朽,桥梁损毁严重,因而能留存至今的为数极少。而在中国的一个小小的古镇里,他却邂逅了这样一座建造于明代、在他眼里堪称雄伟的石桥,他既钦佩于中国人的造桥技术,也因为这座桥保存良好、沿用至今,人们就在这座古桥边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他为之感动。 更爱拍生活
与“放生桥”结缘,英伸三先生的上海情缘可谓一发不可收。
从1992年起,他几乎每年都要来两三次上海。而且,有意思的是,他每年来上海的时间都有着科学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例如,上海是个四季比较分明的城市,英伸三先生虽然年年来,但每年来的时段不尽相同,为的是可以拍到不同季节的上海。“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季节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状态都会发生变化。”英伸三先生说。
当然,除了季节之外,他还会选择国庆节、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来上海,因为他想观察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们会产生什么样变化。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好几幅是他在春节期间拍摄的。
谈到这次影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主题,英伸三先生认为,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感到惊叹,这是摄影家创作的极好题材和机遇,这次国际摄影展上也有很多表现这方面题材的摄影佳作。不过,他自己拍上海,其实很少拍高耸入云的建筑、川流不息的道路等,他更喜欢拍稀松寻常的活跃于上海街头的普通人,通过反映他们生活面貌的变化,同样可以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的变迁。 有趣的差异
作为每年多次往返的常客,英伸三对上海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上海人的精神面貌总是那么斗志昂扬、充满干劲;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是那么浓厚。
上海人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给人的印象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所谓精致利己,冷漠高傲。但在英伸三先生眼中,让他如此热爱上海这片土地的,除了放生桥的一见钟情外,更多的是他觉得上海人发自内心的好客,那份真诚到完全不设防的热情,非常打动他。他坦陈自己并不具备“自来熟”的公关能力,但是他发现,穿行于上海大街小巷,无论走到哪里,别人一旦知道他是一个外国人、摄影师、专程来拍上海,全都会热情洋溢地为他提供各种便利,小到为他带路,大到推荐拍摄对象,总之谁都没把他当外人,有的甚至还建立起了多年的友谊。这令他非常感动。
如果说上海人的热情好客让英伸三先生非常受用,那么上海人的放松自在则让他颇为欣赏。
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很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人的生活都在街上,日本人的生活都在家里。
上海人喜欢在公园里、大街上跳舞唱歌,即便在商店里购物,也是大包小包,有说有笑。他感觉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放松自在”,这正是常常严谨到拘谨的日本人所缺少的。
有段时间他来上海就住在白天鹅宾馆,为了方便去鲁迅公园。在清晨的公园里,他被成群结队的打拳的人、跳舞的人、唱歌唱戏的人深深吸引住了,他从中看到了中国人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以及来自底层的生生不息的社会活力。去年他和其他几位日本摄影师一起创作、出版了一本名为《鲁迅公园》的影集,记录了那些在晨曦中就开始奋斗的上海人。
打扮时髦参加婚礼的大人和孩子们。黄浦区江西中路宾馆前1992年4月
为工作而从农村来的青年人们。宝山区淞浜路1992年9月
从浦东坐渡轮去上班的人们。中山东路1993年2月
正准备坐船回乡,在码头等人的女性。(黄浦区十六铺码头 1995年2月)
春节期间,在热闹的豫园观光的人民解放军海军水兵。(南市区豫园 1995年2月)
为了迎接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上了年画。(虹口区虬江支路 1997年2月)
为了感受喷泉的灵气,正在做健身操的人们。(黄浦区人民公园 2001年4月)
旧式里弄的小房子和高楼上的春节烟火把夜空映红。(黄浦区福州路宾馆 2002年2月)
在护理师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散步的老奶奶和牵着会走路人偶的生意人擦肩而过。虹口区甜爱支路2002年10月
美国制造的轿车广告牌引人注目。虹口区鲁迅公园2002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