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美秀之美



时间:2019-3-31 10:46:17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离京都一个半小时车程的美秀博物馆的美是多方面的,不一而足。当然,每个人走进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可是,那种美的大致的感受几乎是相似,只是美在每个人面前的表现不一样而已。

  第一次进入美秀和再次来到美秀的心情和感觉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怀着敬仰的心情,依然是那种朝拜的心态,因为毕竟它是一位伟大设计家的著名作品,而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

  美秀之美在于它的独特性的多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他们的结构方式和呈现样态大致是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美秀处于深山之中,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寂静的土地上的独立存在,正是伴随着崎岖的山路而到达它的终点。因此,当每一位专程来此的参观者到达之后,来到它的面前,实际上很多人都是根据一些传闻或网上的资料而有了关于它的一知半解,人们并不了解它许多的方方面面。

  和许多博物馆不同的是,下车之后并没有看到博物馆,而是到了游客中心。这里卖门票和纪念品,也是餐厅,还是去博物馆摆渡车的上车点。从这里不管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依次经过隧道和桥。

  美秀之美在于建筑。而与之关联的隧道和桥则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串联起了美秀之美的一个整体。虽然,世界上与桥相连的博物馆并不只有美秀,美国威斯康辛的威尔沃基美术馆门前就有一座专门与馆入口相连的桥,但既有隧道又有桥梁相连的博物馆可能不太多。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博物馆的时候能如此认真的对待隧道和桥,而不是把它们看成是连接博物馆的交通,美秀的特点正体现在最初的这种感觉。

  通常进入美秀是需要在买票之后在门前排队等坐电瓶车,经过隧道、再过桥之后,而到达美秀博物馆的门前。人们怀着急切的心情,都是希望坐着电瓶车能够很快到达那里。因为人们确实不知道前面的路程有多远。所以,坐车是多数人的选择,而熟悉的观众也有步行走过隧道。因此,当参观结束之后,如果体力还够的话,那么,往回走的感觉还是非常美妙的。一路走过,如果说刚开始是狼吞虎咽的话,往回走的过程正是细嚼慢咽,慢慢的体会和欣赏。显然,桥在美秀博物馆门前的特别之处,应该比博物馆大门前所看到的博物馆主体建筑要夸张,彼此的对比在这个山谷之中,显现了贝聿铭建筑美学的特色。



  桥头和博物馆的大门并不是正对着,而是有一点偏,符合风水的基本理论。因此,隧道也不是笔直的,其设计也体现了贝聿铭建筑思想中的很多方面,他不仅是吸收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那种情景,更重要的是把他家乡苏州园林中的景致以及观赏的方式带到了这里。因此,当看到那座很特别的桥以及结构的方式,人们还能看到现代桥梁技术的发展。走过桥上看看两侧的风景,那种惬意,那种感觉,那种远离艺术而达到自然的境界,可以想像陶渊明当年在路上,“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而如今置身在这里欣赏两岸的景致,应该说是一种现代的方式。显然,现代的方式和以往不太一样,因为走在这桥上,和陶渊明当年行走在去桃花源的路途中的感觉不太一样。




  陶渊明的感觉可能是寂静无声的,可能是孤独的。但是,在这里你即使是孤独的话,那也是和他人擦肩而过,满眼依然会有游人。当然,这里并不是那种游人如织的感觉,可三三两两的不时而过,不管是你来还是我往,总是那么悠闲地走过,虽然与自己无关,但总是有干扰。因此,羡慕陶渊明的当年。

  美秀的隧道是非常美丽的。今天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野,都有经过隧道的经历,那都是坐车而过。而在山里,有的隧道很长很长,但都比较简陋,而且几乎没有装饰,好像也很少有艺术家参与其中的设计。因此,贝聿铭先生的这个设计,其美学思想就是在这种相连的情景中将博物馆与山与自然紧密相连。其材质的运用,改变了建筑基础材料的直接呈现,因此,外表材料的反光以及它的路线的蜿蜒,都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那种曲直、幽深以及神秘变化的感觉。而那种间接的美在隧道之中,因为空间高大,给人以一种宏大的气势。实际上这也在空间上与博物馆的空间拉开了距离,但精致的呈现是一致的。


  当随着几个自然流畅的弧形弯道过了之后,眼前一亮,看到了远处的洞口。慢慢的走进,啊,那是苏州园林中经常出现的圆门,是洞穿之后看到像圆形扇面一样的画面。因此,这个圆形的门,以及门前门后,都是需要精心照料的。中国的园林美学就是借鉴了后面的景致,而在框定之后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惊喜。当到达隧道口的时候,当这扇比较大的圆形门越来越近的时候,人们会看到洞外的风景在逐步离开框定之后的自然,与豁然开朗相连的就是心旷神怡。这是陶渊明所看到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但不是陶渊明接着所看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是空旷的山色,并无车马喧。




  按理说,这个季节正是山中樱花盛开的时候,可是,人们并没有在这里看到一点樱花的色彩,依然是初春的感觉。毫无疑问,美秀山中的初春即使没有樱花,那也是一份独特的美。尤其是隧道口两旁的树木,那种灰色调,那种枝条编织的朦胧,是很多艺术家都想追求的,也是日本人喜好的那种灰色调情感之本源。正是这样,人们于此可以看到隧道的设计与周边的契合,构成了贝聿铭先生美学中的基本的思想。所以,当看到山中如此美妙,看到初春的绿夹杂在初春的灰色调之中,绿和冬的灰色的交响,构成了一个没有樱花而独立存在的世界。这里没有樱花也有难以想象的美,因为它的完整性的表达,并不是樱花的粉色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突兀。显然,山中没有樱花的红正是它的另一方面的特色。就每天而言,有樱花的时候,它很美;没有樱花的时候,也很美。而作为旅游,不期而遇是一种美;如果期望没有实现,而偶遇其它依然也是一种幸运。






  行走在这个美妙的隧道中,人们往往会一步三回头,那不是一般性的留恋,不是一般性的旅行中的流连往返的回首,而是回头看看逝去的风景在变化之中,现在是如何?因此,当回首看到美秀那非常低调的主建筑入口的时候,依然可以通过这个隧道看到了与之关联的部分。无疑,在隧道中的回首,那又是欣赏的一种特别的角度,正如同我们在爬山时回头看身后的道路一样。或许,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的山,就是美秀博物馆。美秀博物馆就是如同桃花源一样的天堂。

  作为博物馆能有如此之气派,能够有贯穿两山之间的隧道和桥的沟通,能够看到与博物馆关联的另外方面的内容,正是博物馆特色中的一个特别的方面。而在博物馆建设中这并不具有普遍性,在城市中难以想象,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又难以实现。实际上,像这样的荒山野岭有很多,像这样景色如画的地方也有很多,并不是都可以建造成一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的具体要求有多方面,美秀的际遇就在于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契合而成全了一座伟大而精致的博物馆。






  显然,在欣赏博物馆整体的时候,如果还有与之关联的内容,这是不可错过的,但人们往往会错过。博物馆之旅的丰富性可能还在建筑师给我们预留的部分。这些预留部分正是博物馆之旅中需要特别留意的内容,所以,参观博物馆不能匆匆走过。对于每一位观众来说,来到美秀,如果仅仅是乘电瓶车路过,那可能是一个遗憾。有意味的观光之旅,往往需要用自己的步履慢慢丈量美学的长度,在美秀尤其如此。

2019年3月30日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