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画中的新年与拜年



时间:2019-2-10 15:24:32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高民生、蔡亮、张自嶷  枣园来了秧歌队  1975年

  中国艺术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别的内容,其中有与新年相关的各种表现,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年画以及各种新年装饰。因此,在历史上,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不同的年画品种,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年画是为迎接新年的一种特别的奉献。古往今来,以木刻版画为主体的年画,成为新年进入各家各户的主要内容,而这种习俗的代代承传,累积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年俗文化。其中以福禄寿喜等吉祥寓意为主题的年画题材,成为千古不移的一种期盼。可是,进入到20世纪之后,年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题材到形式,都有着不同于过去的一些表现,并消解了传统中的一些内容而表现出时代的特色。其中以海派所代表的新的年画样式,不仅仅是因为年画和商业的结合而出现了新的气象,也表现为与西方传入的一些绘画方式的结合而显现出的新的面貌,尤其是以炭精擦笔年画为代表的新的方式,以写实的大美人成为新型年画的代表。这是从吉祥寓意到审美上的变化,是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不同,因此,新年画就成为20世纪以来文化变革中的最重要的代表。

  20世纪上半叶所发生的变化还表现在年画与社会发生了紧密的关联上,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发展为代表。在革命根据地,用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新的思维去改造旧的艺术,正是以年画为突破口而获得了成功,并形成了传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所创造的新年画,是革命机器中的一枚最为重要的齿轮和螺丝钉。因为年画有着与基层群众最为紧密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时间节点正是一年一度的新年。所以,不管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不管是在延安,还是在其它根据地或解放区,新的年画成为与共产党文艺思想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这个时期的年画用木刻的方式,很简朴,反映了根据地物质条件的匮乏,无法与大上海的那些擦笔的胶印年画相比,然而,根据地的年画落地生根,其表现的内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根据地大受欢迎。当然,这与以胡一川、罗工柳、杨筠、彦涵、古元等为代表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开创了新年画在艺术表现上的新模式,使年画的题材内容突破了以前的规范,而走向了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新的道路。

古元 秧歌队拜年 20世纪40年代

苏光 拜年 20世纪40年代

?

林军  医院春节  1944年 14.5×11.5cm

 ?佚名  向人民拜年  20世纪40年代

佚名 延安的春节  20世纪70年代

?

陕西美术创作组  延安新春  1972年

沙更世   给毛主席拜年  20世纪60年代

苏勇、王沂东   沂蒙新春  1977年

  这个时期的解放区绘画还出现了表现新年、表现新春气象的新的题材,这些作品以表现拜年的图像成为与新年相关的现实图景。古元的《秧歌队拜年》,苏光的《拜年》,以及林军《医院春节》中给伤病员拜年等等内容,都是那一时期根据地新年的写照。而作为基层的拜年方式为社会政治所用,不仅是向人民拜年,还有为领袖拜年,以及领袖与人民共度新年的一些特别的内容。其中表现延安时期这种拜年情景的盛大的场景,有1962年沙更世的年画《给毛主席拜年》,把与领袖相关联的内容反映到年画之中,此后,70年代又有由陕西美术创作组创作的《延安新村》,以及高民生、蔡亮、张自嶷的《枣园来了秧歌队》,都把这一题材内容推向了一个高潮。尽管70年代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装饰性的语言,而且时代特色也更为显著,但把与新年相关的喜庆的氛围都渲染到了极致。而到了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苏勇、王沂东的油画《沂蒙新春》,同样是表现根据地人民和八路军之间的关系。画面中八路军为老乡贴春联的场景,气氛热烈,表现出了“军民鱼水情”这一时代的涵义。

  进入新中国之后,不管是1955年吴休的年画《拜年》所表现的基层群众家庭的拜年场景,还是用其它方式来表现拜年或与新年相关的内容,以及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去表现春节的欢腾的景象,都把新时代与新年相关联的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

吴休   拜年  1955年

章育青  欢度春节  20世纪50年代

佚名  欢度春节  20世纪50年代

  1953年,天津画家刘子久(1891.5~1975.3)创作了一幅重要的作品《给军属拜年》,这是同类题材中比较优秀的代表,画上有题跋:“山村雪霁后,万象又一新;军属真荣耀,同来贺新春。”是该画的主题,表现了山村雪后、欢庆新年的景象。这是典型的有着雪景寒林的北方山村。在军属的院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的人群,与来自四面八方走向军属家路上的乡亲,构成了山村新年中最为朴素的慰问军属的景象。而画面中阴沉的天空与雪山的呼应,表现了雪后的寒冷;而这一寒冷又与“给军属拜年”和“贺新春”的热烈,形成了对比。无疑,它是这个时期之内比较流行的“拥军优属”这一特别的题材,而表现“拥军优属”的最重要的时刻就是新年前后的各种活动。

刘子久  给军属拜年  1953  129×62cm 

  在这种表现拜年或与新年相关的绘画创作中,还有像《春节走亲戚》等,虽然没有明显的政治内容,但同样也表现了与春节相关联的新中国的时代特色,这正如同在改革开放期间出现的沈尧伊的油画《春节组曲》,用浓烈的色彩表现了城市中欢度春节的景象。无疑,在20世纪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段的表现新年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其中,人们还能够记得那一段“过革命化春节”的岁月。在那个时期之内就有记录这一时期新年的《春节送肥》,作品表现的春节不闲,以劳动来度过春节,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时代新风尚。

佚名   春节走亲戚  20世纪50年代

?

沈尧伊 春节组曲 140cm 153cm

佚名  春节送肥  20世纪60年代

  在20世纪的历史图像中,不管是新年,还是拜年等,绘画中与新年相关的各种题材内容的丰富表现,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农历新年中的中国风尚,以及艺术表现中的中国风格。尽管这种风尚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风尚,但是,依然传续了中国传统年节礼仪中的一些基本的内容,也是表现以新年中的“新”为主要特征的图像。这些作品把1949年以来新中国绘画中的人民性的表达,用最基层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有所不同,有所差异,可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映照的历史图像中,与时代紧密关联的一些内容,正如同1958年的年画《春节大联欢》所表现的西安城内的场景那样。《春节大联欢》作为一个特别的内容,是与时代相关的新年画以及新中国表现新年的各种图像的发展,是记录20世纪年节中的特别的内容,是围绕着新年的这一特别内容的一种特别的创作。

佚名  春节大联欢  1958年

  当立足于21世纪回看这些历史图像,再看看身边正在发生的年俗以及艺术的表现,不仅是过去图像中的表现已经成为历史,而图像的本身也已经成为历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