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在1974年



时间:2018-9-29 14:43:59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

 展览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

 策展人 

陈履生

 展览时间 

2018.09.26—2019.01.06

 展览地点 

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三展厅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近瑞宁路)

2018年9月26日至2019年1月6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沈嘉蔚个展“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这是沈嘉蔚上世纪70年代作品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展示

  1970年6月,时年22岁的沈嘉蔚自愿支边到黑龙江,参与开发建设北大荒,次年任宣传股美术员。1971年至1976年,沈嘉蔚每年均有数月借调至黑龙江密山与佳木斯从事美术创作。这期间,艺术家创作出反映中苏关系的油画作品《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年),同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志性美术作品之一,一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沈嘉蔚,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布面油彩,1974,189×159厘米,龙美术馆藏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在1974年

策展人 | 陈履生

  出现在1974年全国美展上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难以抹去的与其出身相连的时代烙印,但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品相比较,它的时代烙印并不明显,这或许正是该画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之所在。在过去了40余年之后,尤其是那个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当一切都成为历史而又成为历史问题,当历史成为禁忌却又平添许多历史迷雾的今天,它所连接的“知青美术”“组织创作”“展览策划”“集体改画”等等,都已经不是一般所论的主题创作的问题,而有着与之相关的更为复杂的美术创作机制,却又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诸多问题难以剥离。所以,沈嘉蔚与《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这一个案,就表现出了特别的意义。

  历史有很多相像之处,早在明代初年,中国的版图上因为“南倭北虏”使当朝面临着空前的边疆危机。400多年后,先是有北方始于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有1974年1月的南方有了西沙群岛保卫战,依然是边患,但在新中国却激发起了举国上下的同仇敌忾。所不同的是,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对于边疆安全的共识,反映到那个时期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一首响彻千家万户的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创作于1970年前后,由魏宝贵作词,钊邦、铁源作曲: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一颗红心,时时刻刻向着北京

  站在边防线,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

  光辉的太阳照边疆,

  毛主席就在我身旁

  啊做一个毛主席的边防战士

  无限幸福无尚荣光 无尚荣光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与当时流行的这首歌有着特殊的关联。沈嘉蔚在经历了“构思焦虑症”和“草图观摩会”之后,最终确定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构思立意。此后几经反复,最后的成功则是始料未及。当这一作品出现在全国美展之上,兵团美术创作的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展现和肯定。可是,沈嘉蔚却在展厅中看到了画面中主体人物形象被人动过手脚,虽然不理解,也只能是接受。因为那个时代中全国美展的“改画”是将每一位画家的个性汇拢到时代认同的标准化之内,而“改画”以及“改画组”也就成了今天研究这一时代美术史中的一个特别的问题。其后,该画几经辗转,最终成为王薇的收藏。今天,当它成为龙美术馆藏品中的一件重要的作品,公众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以及一个时代中的画家的智慧和辛劳。非常幸运的是,与该画相关的一批草图、速写等等,在流入市场的多年分离之后又成为龙美术馆的收藏,这有点类似于古代“合璧”的故事。这一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反映美术创作全过程的资料整体保存在龙美术馆之中,从而有益于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的研究。

  当《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在1974年问世之后,另一幅版画《保卫西沙 建设西沙》(谢耀庭、曾照欣、彭强华、招炽挺作)则是与其相呼应的另一“保家卫国”题材的重要作品,同时期还有一批这类题材的作品,表现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从艺术上看,《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凝重、厚实,表现出了北地寒冷自然中的人的精神与责任,它出淤泥而不染,并没有那个时代红光亮,所以,它的成功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即时代中的暗流涌动正以涓涓细流走向艺术的本体。同样能够说明问题的是,1978年全国美术展上出现的吴冠中的《红莲》,正是作于1974年。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自1974年之后参加过很多次展览,包括在国外的展览,表现出了它在其所处时代中的代表性。可是,本次用一张画及其周边的诸多材料来构成一个展览,并呈现一个时代,却是第一次。从展览策划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由此来看,美术馆的收藏很重要。如果美术馆没有系统的收藏,就很难策划出具有深厚学术内涵的展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美术馆中许多作品的收藏在过去和当下,都有可能构成一段特殊的历史,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以及前世今生。自《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当年从中国美术馆的流出,到后来的辗转,又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问题。而所有的这些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件作品,增加了除画的本体之外的其它多样的问题,或许,这正是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展览的不同的地方。

  感谢沈嘉蔚先生为本次展览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包括他的口述,同时,也感谢他接待我和王薇为本次展览赴悉尼的拜访。更要感谢王薇及其龙美术馆为本次展览的种种付出。

2018年9月19日于西安

“站岗” 完成时的照片,两个脸部被改动之前的原样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中,沈嘉蔚选择位于中苏边境高处的瞭望塔的一半创作,使画面处于一个险峻的高度之上;执勤的边防战士像雕塑一般地矗立,又像雕塑一般富有体量感,具有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1982年作品回归艺术家本人,随后被束之床底十五载,1997年经艺术家修复,先后于纽约和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1998年)和亚洲协会博物馆(2008年)展出。


上图为饶河边防站五连指导员王德忠,是《站岗》画中指导员的原型;下图为战士王树甲,是《站岗》画中战士的原型。

  本次展览围绕《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形成过程,将集中呈现沈嘉蔚创作于1968年至1976年间的手稿、速写、素描、油画作品等90余件,它们中的一部分尘封历史四十余载,本次展览系首次与全球观众见面。这些画作清晰的展现出艺术家在上世纪70年代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之路,龙美术馆也期待观众能通过这些作品,管窥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建设伟大中国的历史,弘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拼博奋斗的伟大精神

部分展出作品


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素材稿,纸本素描/纸本油彩,1973-1974,尺寸不一,龙美术馆藏


沈嘉蔚,乌苏里江岸的白桦与航标,纸本油画,1974,18×36厘米,龙美术馆藏。1974年3月写生于饶河西通乌苏里江边,近处是航标,远景是苏联瞭望塔。

沈嘉蔚,饶河码头,纸本油画,1974,12.5×39厘米,龙美术馆藏。1974年3月17日写生于饶河县城乌苏里江岸码头,巡逻艇冻在冰中,右边可见苏方瞭望塔。此画曾在澳大利亚的美术馆展出并刊于目录画册。

沈嘉蔚,有水塔的山坡,纸本油画,1974,26.5×26厘米,龙美术馆藏。1974年3月在饶河县的兵团22团的西通营部画的写生。此图曾刊于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艺术与中国革命》大展画册上。

沈嘉蔚,佳木斯松花江畔的航标,纸本油画,1974,26×39厘米,龙美术馆藏。1974年5月写生于佳木斯松花江岸,这种近岸标亦用于乌苏里江上。据此写生,《站岗》下方小岛上用这种航标昭示了它在主航道中方一侧,即属于中国,喻指珍宝岛。

沈嘉蔚,初尝完达雪,油彩画布裱于木板,1972,130×160厘米,画家自藏


沈嘉蔚,《北大荒人》素描稿,碳条纸本,1972,110×230厘米,画家自藏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沈嘉蔚于1973-1976年间创作的作品《王兰》、《文工团员》、《小田》和《金克明》,画家自藏。

关于艺术家

  沈嘉蔚,1948年9月出生于上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依靠自学,在1970年代中期成为中国著名画家,1982至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结业,作为专职画家在沈阳工作。沈嘉蔚曾五次获全国美展奖。

  1989年初沈嘉蔚移居澳洲。作为顶尖的肖像画家,他为许多澳大利亚政要人物创作正式肖像:罗马教皇方济各(2013)、丹麦王妃玛丽(2005)、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2009)、澳大利亚总督考斯格罗夫将军(2018)等等。

  1993年以来沈嘉蔚共计入围阿基鲍尔肖像奖14次,包括一次第二名(1997);也曾入围道格莫兰肖像奖多次(1994,1996,2006,2007,2017)和两次获悉尼农展会皇家艺术三等奖;1995年沈嘉蔚荣获玛丽麦格洛普艺术奖第一名,由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颁给纪念章;2006年荣获约翰舍尔曼爵士大奖;2016年荣获格里波利艺术奖。

  沈嘉蔚将自己的肖像画天赋应用于大型历史画创作:其澳大利亚史诗《世纪转换时》(1998),创作100多位历史人物;其马来西亚史诗《默德卡》(2008),创作历史人物260位;其中国史诗《兄弟阋于墙》(2010-2017),创作历史人物450位以上。

  沈嘉蔚作品收藏于全球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其18件作品;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国家肖像馆和联邦议会大厦收藏其6件作品;其创作的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肖像收藏于梵蒂冈。

  沈嘉蔚现生活、工作于澳大利亚、北京。

敬请关注下一期:

艺术家、策展人与美术馆馆长

这是经过了一个

long term

的磨合、探讨

相互敬佩、欣赏的过程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龙美术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