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博物馆只有用馆藏文物讲好自己的故事才有可能避免“千馆一面”



时间:2018-7-20 15:19:59 文章来源:陈履生 陈履生美术馆 

菲律宾自然历史博物馆

  虽然,马尼拉人看到一座几代人都熟悉的建筑被周边的护栏遮挡了20年,而如今护栏还没有拆掉,但是,在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一座让一个国家、让一座城市期待已久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终于开馆。说终于,是因为这20年间的社会发展以及各种变化,都有可能产生无数影响其实现的变数。尽管现在建筑内有些区域还没有开放,可是,它给予人们的却是预想不到的惊喜——改造获得新生。这座建筑原是菲律宾旅游部的办公大楼,前总统拉莫斯于1998年批准了已故参议员埃德加多·安加拉依据《国家博物馆法》提出的建议,改建了这座有着90年历史的老建筑。如今的华丽转身,老树新花,使得这座博物馆在马尼拉成为亮点。而其成功的要点就是从改造到展陈都讲好了自己的故事。

  菲律宾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两翼相对而立。这座有着90年历史的白色罗马式建筑,改建之后还保留了原来的外貌,只是在远处可以看到它的顶上加了一个新的并不显眼的“帽子”,准确地说是一个盖子。而新则是由此而新。一进中庭,豁然开朗,让人目不暇接,因为实在没有思想准备来接受如此的体量与规模,还有它那构思奇特的造型。马尼拉是一个有着很多树木的地方,而一种开小白花的树木就叫“伊克索拉·马尼拉”,这一称谓最早见于1845年出版的《菲律宾的植物》(曼纽尔·布兰科著)。显然,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命之树”,正成为整个博物馆建筑改造的历史和文化依据,以及灵感的来源。它矗立在六层楼高中厅的中央,而树干则是直通上方的观光电梯。从地下一层上电梯直到最顶层,然后经过天桥而到一侧的人行无障碍坡道,步行而下,其间连接着每一层的展厅。动线非常流畅,一个展厅接着一个展厅,一层下到一层,一气呵成,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入口的第一层。

  这一围绕着中央的观光电梯而设计的“生命之树”,气势恢弘,曲尽其妙,如同一件巨大的装置艺术品,连接着四周的建筑。实用与审美相结合表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一层4个承重柱的周遭,设计成提供给观众休息的座位,天衣无缝,自然天成。显然,这一花费4亿比索改建的工程,因为这一目了然的设计而获得了超值的成就。在这里,仰视抽象的钢结构的“树冠”,与户外沟通的光线在不同的时段射入到中庭的不同区域内,感觉是在森林之中树荫之下的光线移动。铝框架穹顶上镶嵌玻璃的三角形,忽明忽暗,构成了趣味的几何图案。实际上,整个设计是由观光电梯、穹顶、人形坡道三部分构成了该馆灵魂所在的独特的室内景观。对于初次进入这一建筑的观众来说,谁都想不到这里原来是菲律宾旅游部的办公大楼。如此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它变成了博物馆,而博物馆是促成其脱胎换骨的根本。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是一个与树相关联的城市,它的历史传说连接着帕西河里红树林。马尼拉是一个有着很多树木的地方,而一种开小白花的树木就叫“伊克索拉·马尼拉”(Ixora Manila),这一称谓最早见于1845年出版的《菲律宾的植物》(Flora de Filipinas,曼纽尔·布兰科 Manuel Blanco 著)。显然,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命之树”,正成为整个博物馆建筑改造的历史和文化的依据,以及灵感的来源。它矗立在六层楼高中厅的中央,而树干则是直通上方的观光电梯。从负一层上电梯,直到最顶层,然后经过天桥而到一侧的人行无障碍坡道,步行而下,其间连接着每一层的展厅。动线非常流畅,一个展厅接着一个展厅,一层下到一层,一气呵成,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入口的第一层。

  这一围绕着中央的观光电梯而设计的“生命之树”,气势恢宏,曲尽其妙,如同一件巨大的装置艺术品,连接着四周的建筑。实用与审美相结合表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那在一层的4个承重柱的一周,又设计成提供给观众休息的座位,天衣无缝,自然天成。显然,这一花费4亿比索改建的工程,因为这一目了然的设计而感到有着超值的成就。

  博物馆是知识的矿藏,不管大小,都有丰富的蕴藏。博物馆既储存知识,又挖掘知识,同时还生产和输出知识。因此,一座优秀而杰出的博物馆应该有完整的知识产业链,只有当这个知识产业链具有完整的传动链条,而且每一个部分都能有效的配合和联动,那么,博物馆就真正活起来了。

  发达国家和一流的城市都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华盛顿、纽约、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来这里的观众在一座城市的博物馆群落中往往是独占鳌头。它特别吸引青少年,包括儿童。菲律宾自然历史博物馆首先在改建中叙述了“马尼拉”这个与树相关的传说,表明了该馆与马尼拉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棵巨大的“生命之树”的下面,也是在博物馆入口处,安放了该馆的镇馆之宝——洛龙,它是菲律宾可以养殖的最大的咸水鳄鱼。人们进馆之后往往都是围着它看看传说中的样子。这是一件非常逼真的复制品,它的一副十多米长的骨架标本悬挂在二楼接待大厅的天花板上。2011年9月,菲律宾捕获到一条咸水鳄,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人类至今活捉到的最大的鳄鱼,身长超过6米,体重超过1吨。洛龙是以捕捉小组中因突发心脏病死去的队员名字来命名的。这一巨型鳄鱼在被捉到之前曾涉嫌吃掉一名农夫和咬伤一名女童。洛龙曾被安置在当地的一个生态园区内供游客观看,2013年2月10日,洛龙死亡。此后,澳大利亚名为“凯撒”的鳄鱼又重新登上了头把交椅。凯撒身长5.48米,实际上只比洛龙稍微小一点,可是,它在洛龙出现之前一直享有世界最大被捕获鳄鱼的头衔。咸水鳄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它们通常能长到五六米,寿命超过100年。人们往往是望而生畏,闻风丧胆,可是,进入到博物馆之中,人们因为在博物馆而壮胆,非但没有任何畏惧,相反,却大胆靠前。关于洛龙的一切和所有都构成了这一展品的故事。博物馆是把自然奇观与社会新闻通过实体来传递给公众,而人们围着它是在还原各种猜想以及满足好奇的心情。

传说中的洛龙横卧在入口

  自然之奇妙,在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产,因此,在博物馆中所呈现的这种知识不仅关系到这个区域中的公众,同时进入到这个区域中的外人,也因为陌生而产生特别的好奇,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菲律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就是以知识和故事来编织策展思路,并用各种知识和故事来塞满每个展厅。该馆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国家的自然与历史,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自然和历史的魅力。

  自然与自然现象不仅是科学和知识,也是自然与人共存的故事。因此,博物馆如何把这个故事讲好,如何把知识用博物馆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就显得非常重要。博物馆要根据自己的藏品讲好自己的故事,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每一家博物馆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如今在中国,各种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很多并不是不想做好自己的博物馆,而是因为根本不懂博物馆。无疑,不懂博物馆就不可能做好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在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这是中国各级博物馆所面对的问题。要解决“千馆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只有用自己的馆藏文物讲好自己的故事,像菲律宾自然历史博物馆那样,才能形成特色,并用特色来造就专业的高度。

展厅中的红树林

展厅中的公共教育区,树叶,可以拓印

海洋生物展览厅中的潜艇装置

文章来源:2018年7月16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