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关于“新中国美术经典展”



时间:2018-3-22 11:31:23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事情缘起于西安美术学院与澳门城市大学都有计划成立“新中国美术研究所”,而西安美术学院率先实现。这种依附于大学而设立的研究机构,一定不能离开教学,而新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课程,如何教?如何学?都没有先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规律的教学体系,除了教材的编写之外,策划一个与之相关的展览以配合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因为展览形态比较直观。

阅读请点击

 陈履生出任西安美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

  由澳门城市大学主办,澳门基金会资助的“新中国美术经典展”3月20日在澳门城市大学开幕。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展览,没有一件经典作品的原作,却都是人们非常眼熟的作品,因此,人们就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性的艺术展览。而看展览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而是通过看展览以获得新中国美术史的脉络。

阅读请点击

刚刚,“新中国美术经典展”在澳门城市大学开幕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新中国美术史的基础教育课程展,是用展览的方式而推出的一门美术史课程。旨在普及新中国美术史的知识,提升对于新中国美术的认知。展览用1949年至1978年间的100件作品串联成一部独特的新中国美术史。虽然展览中没有原作,但通过这种出于教育目的普及性推广,能够为大学生未来进一步认识和欣赏原作打下基础。实际上,今天在中国是很难用系列的经典原作来构建一个新中国美术史的特展,因为这100件作品分别收藏于不同的博物馆、美术馆之中,将它们集中到一起来展示,是有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比如就不能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搬进展厅。实际上,今天在各院校的课堂上也是没有原作,老师是用PPT来介绍经典作品的。

Mr.陈在展厅现场带领学生边看展览边给学生讲。

  关于新中国美术史上的100件经典作品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挑选问题,而是基于对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看这些作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价值和意义,看它们在当时所发挥的独特的作用,看它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这100件经典作品是时代的引领和标杆。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正因为这种标杆和引领的意义。

  选择这100件作品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在属于“新中国”的历史时期内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作品,既有新题材,又有新画法;既有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新画家,又有过去所没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既有与时代相关的各种变化,又有与各种变化相关的恪守。这些经典作品在每一个时期都为公众所熟知,有的可能是家喻户晓,而它们在当时也都得到了业界的首肯。可是,基于一段历史的回顾,要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是颇费心机的,既要考虑到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同时,还要兼顾到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年画、壁画、水彩、漫画、连环画等不同的画种,要权衡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看它们彼此的相互影响,要审视它们在时代中的作用,以及在语言和形式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而在美术史的认知和公众的一般认知认同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平衡。目前是以画家和作品为考量的选择,尽可能兼顾到很多方面,其中囊括了这一时期各个画种中的最重要的画家和作品,尤其是在中国画方面,还要考虑到题材的问题,特别要兼顾到这一时期比较边缘化的花鸟;而像齐白石、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主要在1949年之前,但他们在新中国的实际影响却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反复推敲,目录也是几经修改。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时期美术创作中的有些作品往往是有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其中的故事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色,也表现了这一时期社会选择的特点,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有7个版本,黎冰鸿的《南昌起义》有3个版本,《开国大典》则历经了不同时期的多次修改,这些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因此,在本次展览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把不同的版本做集中的呈现,以显现“新中国”的时代特色,这也是一种基础知识的普及。如果缺少了这样的普及,那么,有人将来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蔡亮的油画《延安火炬》时,会发现怎么不同于在国家博物馆所看到的,这种疑惑或疑问是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新中国时期美术创作中的这种双胞胎或多胞胎,有的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出与时代的关系,如中国美术馆的《延安火炬》(1976年)中有毛泽东画像,国家博物馆的版本(1960年)中却没有。而国家博物馆的版本在前,中国美术馆的版本在后,不同的时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往往是后者改正前者的问题,这一改正在这一时代中又往往是表现出越来越政治化的诉求,正如同《南昌起义》的三个版本中红旗越来越多,色调越来越红。当然,也有的双胞胎是大差不差,不放在一起来对比很难看出来有什么不同,如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至于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美术史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局限则说明我们的前辈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艰辛,有的是有相当的政治风险。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需要有一定研究的文字加以说明作品相关的问题;而作为“展览”的形态,文字需要简明扼要。因此,聘请了几位年轻的美术史家完成了鉴赏的文字。像交代作业那样,让他们按照统一要求完成其中的文字,但不排除自我的见解。通过展览的形式,实现新中国美术史教育的目的,能够让更多的年轻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美术史的课程,认识新中国美术史,认识他们的前辈曾经走过的历程,以及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尽管这一时期的历史在今天已经成为过往,有些已经不可能再重复出现,但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遗产,却是极其珍贵的。哪怕是教训,也有着镜鉴的作用。

  今天,让我们在这一新中国艺术遗产的范围之内,通过艺术史的总结来看其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值得反思的发展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如何面对新中国美术的传统,如何看待这些传统对于当下的影响和意义,可能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之中个人的结论并不重要,正如同个人的选择一样,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

2018年3月19日于澳门

新中国美术经典展

主办单位 | 澳门城市大学

资助 | 澳门基金会

开幕时间 | 2018年3月20日上午10:30

展览时间 | 2018年3月20-26日

展览地点 | 澳门城市大学文化中心展览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