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0页 共591条
|
|
陈履生:再看《女史箴图》(中)
- 时间:2018-1-27 10:00:10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大英博物馆——立体的百科全书
大英博物馆正门观众入口处
大英博物馆大厅的天顶
顾恺之《女史箴图》是一部非常特别的教科书。它连接着汉代以来“成教化,助人伦”传统,“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在这个传统中,如何遵守古代人所认同的价值观,就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让人们看了画之后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如何去行,如何去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并没有更多的渠道能够获得这些文化传统的信息,如果抱着那些有文字、有知识、有教诲的竹简到处行走更是十分不便。所以,教育的方法只能是通过一些公共空间中的壁画,或者是到了东晋时候通过流行的卷轴画的互相流传,才能实现传播与教化的功能。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何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教化功能?有哪些人能够看到这幅画?哪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受教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只是极少数人能够看到的。即使在汉明帝时图画邓禹等28将于南宫云台,汉宣帝时画11名功臣像在麒麟阁,或者此后各时期的其它皇权殿堂,包括先人祠堂,能够看到的也是极少数。无疑,利用绘画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中是非常重要的。
晋·张华《女史箴》——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勿谓幽昧,灵监无象。勿谓玄漠,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很多古代的内容,因为时代不同了。因此,我们的价值观,除了男女平等之外,可能并没有更多的方式来教育女性,或者让女性获得特别的教育,或者特别的内容。如此来说,并不是不尊重女性,也不是女性歧视,而是提示文化传统对于当代中国女性在塑造个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在今天比较普遍的学校教育基础上的发展,人们可能会有今天的价值观去指导言行,但是,古代人所确立的一些价值观,通过教育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通过教育来指导自己的作为,《女史箴》中的有些内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说“家道以正,王猷有伦”,是最基本的“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而庄子所说的“八德”:“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好像也没有过时,而且是今天的人需要补课的。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受到中华传统的道德和礼仪的教育,非常重要。可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像那位受过教育而为了一己之老公的人民女教师,她可能看过《女史箴》,可能看过《女史箴图》;即使她没有看过,她也读过书,也高于一般的女性,因为她是教育工作者,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如果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女性,可能她根本不敢去挡人民高铁的门,不让人民的高铁开车,让很多人民为之烦恼。如果从教育方面来说,她好像是遵从《女史箴》的教诲,为了自己的丈夫而不惜所有。这与《女史箴图》第一段所画的内容又有相似之处,那是公元前38年的故事,汉元帝的宠妃冯昭仪以身挡熊保卫汉元帝,而其他妃子在危险到来之时则躲于帝王之后。以身挡熊与以身挡车,核心问题基本相似,都是为了一己之挡。冯爱妃千古留下美名,而挡车的人民教师则带来了当今的社会问题。
这里的矛盾很难理解。是尊崇还是不尊崇?如何理解三从四德、乡规民俗与法律法规、公众利益?显然,借这样一种行为的价值判断来谈教育的问题,有点特殊性。无疑,今天的中国还有无数受教育程度不深的普通的大众,他们之中都是没有看过《女史箴图》的人,可以想象的是,他们不敢去拦截人民的高铁,也不敢不让人民的高铁关门、开车,可能见到大盖帽就吓晕了。所以,今天应该从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到《女史箴》的积极性的内容,更多的去引导我们的公众在一种新的价值观中约束自己的言行。
大英博物馆大厅右侧的天顶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