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新中国美术的时代特色



时间:2017-11-5 17:57:51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董希文《开国大典》,1953年,国家博物馆藏

  当五星红旗还没有在天安门前升起的时候,1949年7月2日,为配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的召开,由全国文代会举办的“艺术作品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北京艺专开幕,展出了1943年至1949年间的各类美术作品604件,其中一部分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美术创作。显然,处于筹建时期的新中国在当时还不能为这个为了开国的展览进行专门的创作,却为新中国以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来带动美术创作开了先河,并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之一,凝聚成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传统。此后,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各类画种的专门展览,各种纪念性的专题展览,都成为推动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创作的主要力量。

  在1954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出现了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周昌谷的《两个羊羔》、董希文的《春到西藏》、艾中信的《通向乌鲁木齐》、吴作人的《画家齐白石》等作品。在1956年的“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上,出现了陆俨少的《教妈妈识字》、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汤文选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潘天寿的《灵岩涧一角》。而同年10月的“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也出现了王琦的《晚归》等一批承续延安风格的作品,以及黄永玉另类的《“阿诗玛”插图》等一批具有时代新意的创作,表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以后各个时期的展览中都有不少精品力作,其中1980年的“全国青年美展”还出现了罗中立的《父亲》。以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来推动美术创作形成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规范,从全国美协到各省市自治区美协,从组织发动到组织创作,都在一呼百应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体制内的优势。全国美展已经先后举办了12届,并形成了10个展区的超大规模,展出的作品数以千计,而收件的作品则以万计。需要看到的是,与全国美展相应的各地的美术展览,同样也促进了地方的美术创作,发现并培养了新人。

艾中信的《通向乌鲁木齐》


关山月《山村跃进图》(局部) 纸本设色   31×1526cm 1958年,关山月美术馆藏。

吴作人的《画家齐白石》

  1949年11月26日,在新中国建国不久,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就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这是经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圈阅同意的一次集体创作活动。在这个“开展新年画工作”的历史时期内,新年画表现新中国不断出现的新题材,创作出了无数的不同于旧年画的新年画,而全国绝大多数画家都参与了创作,美术院校中还开设了专门的新年画创作课程。在这一创作时期中,新中国开创了通过美术创作拓展新题材的方式,时政类、农村类、工业类、生活类、新风类的不同题材的“创作”,也就具有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特点。而以集中的方式来推动旧年画和旧文艺的改造,推展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创作,也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之二。尽管后来这种创作方式的推展再也没有政府的主管部门的文件,也没有如此的全国性的超大规模,可是,不同时期与现实时政相关的创作则产生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另外,与创作相关的评奖也发生在新年画创作活动的开始,并成为一种激励的形式而得到传承。这一时期创作的新年画的代表作有1950年获得第一届全国年画评奖甲等奖的李琦的《农民参观拖拉机》、古一舟的《劳动换来光荣》、安林的《毛主席大阅兵》,以及1952年获得第二届年画评奖一等奖的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李琦的《农民参观拖拉机》

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之三是以博物馆的需要而组织专门的创作。1951年初,正在筹建中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纪念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开启了以博物馆为主体的组织创作的新模式。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油画《开国大典》,后来,董希文完成了新中国美术史上这一重要的名作,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无与伦比而妇孺皆知的最重要的作品。此后,经历1959年、1964年、1972年这四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出现了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罗工柳的《地道战》(油画,1951年)、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国画,1957年)、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59年)、石鲁的《转战陕北》(国画,1959年)、叶浅予的《北平解放》(国画,1959年)、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油画,1961年)、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与安源矿工》(油画,1961年)、艾中信的《夜渡黄河》(油画,1961年)、钟涵的《延河边上》(油画,1963年),它们都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悬挂在国家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内,每年受到数以百万计观众的欣赏。这种方式的延续与发展是2009年9月完成的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主持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创作的全部102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16年又历时五年完成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部作品归国家博物馆收藏。以博物馆为主体的组织创作也创造了世界博物馆史上特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收藏体系,不仅为国家积累了一批代表时代的重要作品,丰富了展览和陈列,同时还联系了美术家,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59年),国家博物馆藏


钟涵的《延河边上》(油画,1963年),国家博物馆藏

  新中国美术创作的特色造就了新中国美术的高原与高峰,那些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同时还形成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传统。无疑,不管是方式和方法,还是规模和影响,新中国美术创作都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具有不可比性。虽然,同样是反映时代、表现时代,新中国的美术创作更具有时代的特征,其公众性的表现,从新年画的创作,到国画的改造、版画的转型以及油画的民族化,其深耕基层的创作反映了公众的诉求,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民性,因此,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众多美术创作所簇拥的时代高原上,不同的画种所表现出的时代新风,又联结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因此,基础雄厚的高原上的时代高峰,成为新中国美术的时代景观。

2017年9月22日于北京

文章来源:2017年11月5日《人民日报》——艺坛走笔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