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0 16:39:00 来源:艺术中国
2023中国设计智造大奖颁奖现场
2023年的设计话题,无法绕开的几个关键词即是人工智能、AIGC和设计思维。在科技、设计、艺术深度融合的时代,当下设计领域走向了怎样的前沿阵地?中国的设计行业又有哪些新的设计与制造实力?或许我们能从一项双百万设计大奖中能窥见新的设计面貌。
金奖——健康体-盲文注音字库
2023年12月15日,2023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esign Intelligence Award,简称“DIA”)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行颁奖盛典,最终来自阿里健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作品“健康体-盲文注音字库”和来自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的作品“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荣获最高奖——金奖。前者是一件用设计的力量,关联视觉和触觉,跨越语言鸿沟,传递平等理念的探索性产品。后者在传统金属钩与静态假肢的基础上取得了创新,突破了以往依赖物理按钮或摇杆执行预设手势的局限。
金奖——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
大奖结果公布之际,也是大奖十周年将至的前夕,我们邀请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秘书长卢涛教授,深入探讨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在2023年度的亮点与未来发展: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秘书长卢涛教授
Q:在2023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征集和评选过程中,您观看到了哪些设计领域的新趋势和亮点?
A:第一个亮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产品端的应用和探索在增快。关于人工智能现在大家知晓更多的,以Chat GPT等对话式人工智能与Midjourney等图像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主,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产品端和生活产品终端的使用还是比较少的。
但是在本年度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人工智能在应用端的实用案例已经浮现出来,虽然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但我们能够看到人工智能产品在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更广阔设计视野方面,在大赛参展作品中看到了很多应用。
银奖——Banyan·榕 蔚来智能系统
以两个案例来说明,本年度银奖项目“Banyan·榕蔚来智能系统”,是蔚来汽车的车机系统。当下很多新能源车的车机系统依靠增加屏幕的数量来提供更多智能化操作,但是蔚来汽车的车机系统设计,并没有关注叠加开车过程中的视觉干扰为设计思维,而是一种伴随式、弥散式的车机系统设计,当人上车之后,蔚来汽车的语音伴随已经无处不在了,它可以像生活小秘书一样,完成很多交办事务。
银奖——来自英国的BladeBUG六足机器人
比如,你可以告诉蔚来“到达目的地之后提醒我去拿快递”,导航结束之后,系统会提醒你去拿快递;比如,你可以告诉蔚来,到达目的地之后给谁打电话,导航结束之后,蔚来会自助式为你拨出电话。本年度金奖作品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是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的设计,通过脑信号与肌肉信号产生机械手的反应,还会随着机器的深度学习和训练适应人的反应,甚至比人更聪明更灵敏。
这种自反应式、自适应式、沉浸式、弥散式、交互式的人工智能,在2023年度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参赛作品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特点也是特别突出的。
第二个亮点,从本届参赛作品来看,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以及创新累加总和上,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甚至超过西方的参赛选手。往年的参赛作品中,来自欧美国家的作品,在设计构思和技术领先性上,都比国内的参赛作品更具优势。但是本年度大奖中,这种现象开始扭转,两个金奖“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和“健康体—盲文注音字库”都来自国内的企业,这在往届大赛中是不多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到,国内的设计领域开始迎头赶上,特别是在前沿技术的突破上面,比海外的选手跑的更快一些,以前我们是追赶,现在在某些领域处于领跑位置了。
在大赛决赛评选现场,金奖作品“BrainRobotics智能仿生手”和来自英国的六足机器人“BladeBUG”竞争激烈,评委投票数你追我赶,不过最后还是国内的智能仿生手获得了金奖。两个作品的设计都非常精妙,也都具有很强烈的人文关怀:智能仿生手通过捕获残肢肌电图传感器中的肌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动作,截肢者能够直观地实现预期的手势和动作;六足机器人是用于对海上风力涡轮机叶片进行远程详细检查和早期维修;不过六足机器人并不是新的概念,前些年就有相似产品,这件作品则在垂直立面爬行、爬行高难度等方面有了技术上的增强;但是相对而言,智能仿生手有着强烈的行业示范性,能够引领行业更多企业朝向AI技术仿生的方向发展,仿生手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设计思维上具有领跑作用。最终也是仿生手获得了金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柯吉欣为金奖获得者颁奖
Q:近十年来,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始终坚持高校与社会的打通和联动,能否在这方面介绍一下大奖的实践方向?
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由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连通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协同性的创新,这也是中心一直在践行的方向。我们非常强调将高校人才资源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协同起来,将高校的研究人员、教师团队、研究生力量,能够与企业的底层技术研究、市场应用性开发嫁接起来,最终能够共同产生新的成果。
2023中国设计智造大展现场
比如大奖第一届获奖者是方太橱柜,中国美术学院与方太电器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至今已经成立十年时间,是浙江省重点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的标志性作品就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火炬设计,从火炬的外型、点火,到防雨、仿风、控火等装置,有近20多项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很多新技术开发从0到1的创新。现在我们的联合实验室,也将这些技术研发转化于民用厨具中。
2023中国设计智造大展现场
这就是我们谈的高校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带来的意义。2023年3月,大奖携手国内外众多设计师、院校和企业共同发起了DIU国际设计智造联盟,DIU的组建是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参与,共同构建设计创新与智造产业深度融合的跨行业网络,为智慧设计与智能制造构建最优质创新生态。
2023中国设计智造大展现场
Q:能否介绍一下大奖的奖项设置?
A:大奖分为两个赛道,分为产业组赛道和概念组赛道;产业级赛道的参赛者更多的是企业参与,他们的参赛作品要求是市场量化产品;概念组则是新的设计概念、设计思维、材料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有探索性、实验性。
本年度概念组的两个获奖作品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一款是利用太阳能实现城市道路公共照明设备Sunseeker,能够根据路面行人和车辆的密度,进行灵活变化的路灯。来自英国的SCALED则是新材料方向的研究,这是一种受到自然启发而设计的材料,为产业企业的延展提供了新的底层可能性。概念组的很多作品更多的是来自学校,来自全世界不同的设计学院、工程学院等。
那么,为什么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被称之为学院奖呢?
当然首先因为大奖的主办是中国美术学院,这就决定了跟其他奖项有很多不同,无论是评判标准还是评委阵容,我们始终强调高度的学术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DIA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戴森创新工程学院创始院长 Peter Childs共同揭晓金奖
本届大奖的评委阵容由三位院士领衔,坚持奖项的学术导向和评选的严肃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坚院士任评委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戴森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帝国理工学院能源未来实验室联合主任彼得·查尔兹 Peter Childs院士,彼得·查尔兹院士是无叶片气旋的发明者,戴森的无叶片气旋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已经处于顶尖水平;同济大学副校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委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院士;评委团还包括著名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宋建明教授,“设计互联”创馆馆长奥雷·伯曼 Ole Bouman,WDO董事会成员、美国达美航空用户体验设计经理梅根·普莱斯 Meghan Preiss,梅根女士代表的是年轻的力量。大奖的评委阵容可谓是设计领域的天团,我们认为只有保持奖项的严肃性和学术性,才能够获得更多企业认同和参与,大奖的价值才能突显出来。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颁奖现场致辞
Q:在学院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大奖和学院之间形成了怎样的互动?
A: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把大赛的资源和设计教育进行转化,本届大赛恢复了决赛的现场答辩环节,我们将其称之为“国际案例教学”,参赛选手陈述他们的设计思维、设计技术和设计逻辑,评委会提出问题。实际上大奖的答辩环节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第一现场,我们也邀请到了中国美院师生到现场旁听。
今年,我们也鼓励获奖选手拿出他们在下一个阶段要去探索的设计课题,与中国美院的设计课程结合起来,这是真正转化为教学的过程,打造为联合课题。我认为,评奖最重要不是奖励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未来,能够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设计创新的事业之中,这是很关键的。总体来讲,我们尝试在将一个奖项转化为一个生动的课堂,推动人才培养和创新事业的发展。
2023DIA总决赛答辩现场
Q:2023年整个设计领域都在谈AIGC时代的设计思维变革,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对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设计思维培养有哪些推动作用?
A:首先,让同学们能听得到炮火,看得到硝烟。我们总谈高校是象牙塔,同学们考进大学做的事情都是脱离现实的,在高墙之内的象牙塔中学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智造大奖的举办能够真实地链接设计行业最前沿的脉动。让同学们真正能够感知、触摸到行业最前沿的问题、动向,所以叫听得见炮声,看得见硝烟。
第二,把当下最新实验技术与课程关联起来。很多企业的研发部门的实验室都是相对保密的,但是企业参与大奖就要将技术逻辑陈述清楚。我们的同学们虽然身处校园,但是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鲜活最具有实验性的新技术,对于学生的思维扩展有很大帮助。
第三,奖项提供了广阔的渠道,我们与获奖企业不断开设工作坊,让同学们走到企业中去,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直接关联起来。这是大奖在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推动作用。(撰文/刘倩 图片由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提供)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