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14 21:05: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歆
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规定“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此通知的发布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各界热议。
近年来,文旅行业快速发展,屡屡“出圈”的博物馆一时成为游客的“首选”,博物馆也积极寻求更契合于当下传播语境的年轻化表达,如各类展览的举办,“文创”新国潮的开发设计,多媒体、导览系统以及声光电等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为博物馆带来游览的热潮。
然而,近些年来,与“逛博物馆”成为大众时尚同时出现的,是一些馆外良莠不齐的“讲解队伍”混入其中,一时间泥沙俱下,乱象丛生——其中不乏信口开河者,未经过详实的考证与严谨的论述,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介绍博物馆历史文物的时候,用毫无根据的“戏说”吸引观众,甚至以一些艳俗的所谓“野史”误导观众;一些哗众取宠者,把博物馆当作直播引流的场地,在需要保持安静氛围的博物馆中手舞足蹈,丝毫不顾及他人;还有一些所谓的商业讲解团队,为了牟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秘闻”代替正史,以影视剧中的“演绎”内容煞有介事地进行介绍,在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传播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这些无序讲解行为无疑消解了博物馆展陈的崇高感,也误导了观众,尤其是误导青少年群体对历史的认知。部分讲解者虽然在尽力寻求历史讲述与商业市场的调和,但由于自身文化知识的浅薄,造成对展陈文物的扁平化、碎片化讲述,依旧没有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此外,有些讲解内容也过于陈旧,无法使观众领会展陈文物内在历史脉络及精神观念,难以完成其社会教育的使命。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实践是从注重对历史遗产的记录、描述和研究开始的。19世纪初,现代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现代博物馆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中国也开始接触和认识现代博物馆理念。博物馆从诞生初期起,就具有引导人们“从看到思、从物到心”的艺术追求。而博物馆中的讲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时期的“春官”一职。20世纪初,张謇提出在建设博物馆时增设“观察员”“招待员”职位,以备咨询。在今天,博物馆讲解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精准妥帖的讲解内容不仅是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也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纽带。讲解和藏品、陈列一同构成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整体印象。
从概念范畴上来看,讲解是在熟悉陈列内容的基础上,针对观众需求,运用知识储备、语言艺术、讲解技能和真挚情感进行的寓教于乐的教育行为。然而,前述各种嘈杂与混乱的无序讲解现象不仅无法助益博物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还会消解博物馆展陈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和“神秘性”,甚至在媒体宣传过程中造成博物馆理念的误解。
在经历了多元和驳杂的发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对讲解秩序的规范可谓是“正本清源”,循序渐进地改善当前博物馆讲解“乱象”,对我国博物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首先,各博物馆要注重讲解内容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热门平台发布官方讲解视频,寻找合适的交流方法,结合时代话语和社会热点创作出有历史深度的讲解内容,着重挖掘其最具典型意义的讲解元素,增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从根源处杜绝那些言之凿凿的“戏台子”大行其道的机会。此外,还要注重讲解人才的培养。讲解的成功与否,讲解员的个人素质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讲解是讲解员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结合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综合艺术,其不仅需要知识和语言的高度融合,还需要讲解员对自身工作高度的使命感与荣誉感。这就要求各博物馆尽快完善讲解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梯队,增强规范、优质讲解的供给。
“只有正本清源,方有源头活水。”中国国家博物馆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做法值得肯定。博物馆所传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语境紧密相关,是保持历史“鲜活性”的重要艺术殿堂。只有明确讲解边界与准则,拓展与丰富讲解平台,才能完成博物馆自诞生初期就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只有重视讲解内容的“严肃性”和讲解人才的接力培养,才能够凸显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多元价值,彰显文化魅力。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