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4 11:27:56 来源:西泠拍卖
释文:承事松轩卢君廷玉像赞。范阳之望华,葑塘之世遐,善为家宝,义作生涯。于乎,堤于我乎,甃梁于我乎,构槥于我乎,给粟于我乎。授义之就也,圭田被郭验其孝,书声满屋验其教,命章之锡验其贵,宅里之表验其道。善之效也,无烦余赞,风声永耀,吴公有文,孝皇有诏。应天府通判祝允明赞。
祝允明1460 - 1526
作为南京应天府通判的祝允明
明故承直郎应天府通判祝公行状
其生为天顺庚辰(1460)十二月六日妻李氏,封孺人;子男二人,曰续,……,次侧出,幼,未名;女一人,嫁潮州府经历王榖祯……母徐夫人殁,事继母陈,极尽诚孝。
故多盗,窜处山谷,时出焚劫,为民害”,“公(允明)设方略捕之,一旦,获三十余辈,桴鼓不警……
(允明)暇则亲莅学宫,进诸生课试讲解,岭之南,彬彬向风矣。……丙子、己卯再乡试,公皆参典文衡,得士之盛,与有劳焉。在岭南几五年,以当道剡荐,升应天府通判,专督财赋。公悉力经总,民不扰而事集。居无何,乞身归,筑室吴城日华里,益事著述,洞观天人,或放浪山水间……
雅宜山人王宠撰
在祝允明的字号别称中,祝京兆无疑是后世用得最多的一个,也是后世对祝允明仕途生涯最终的定论。“祝京兆”一称源于嘉靖元年(1522 年),由于之前在岭南的政绩卓著,经过上司的举荐,祝允明升任南京应天府通判,故世称祝京兆。
南京应天府通判早在明初就已经设置,按《诸司职掌》规定,应天府于明初设置通判一员。但明朝各代对应天府通判人员的增减都有不同,不管怎样,其名额都在一到两名之间变化。特别是正统四年(1439)到嘉靖中后期,应天府通判一直维持着两名的编制。
应天府通判品秩为正六品,与地方各府通判相比,品秩相同,但其地位要高得多。京师通判属京官,得以上朝,任官三年可受皇帝敕命,其父母与妻子得受封。若为外官,则需九年才有资格,自然以京师通判的地位荣耀为高。也就是说应天府通判虽为六品官职,但可以直接上朝面见皇帝,这份荣耀是其他外官无法比拟的,可见应天府通判对祝允明的重要性。
而正是在南京任上这一年,祝允明的人生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祝允明先后五次参加乡试才中举,八次参加会试皆落第,这样一种屡败屡战,对入仕如此狂热的人,为何在数年之内就去官归里,绝意仕进。而据祝允明好友王宠为其所作的《祝公行状》,这种思想的转变就是在祝允明南京应天府通判任上开始的。
游历杭州昭庆寺的祝允明
人生方向发生重要转变
20世纪20年代,位于杭州西湖边的昭庆寺
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六十三岁是年,祝允明任应天府通判,故称祝京兆。在南京近一年,后因病迄归里。春二月望前三日,允明过武林寓昭庆寺,访灵梵上人,得览赵文敏所书《圆觉经》明处心斋戒,见行箧中偶佳櫡,乃闭关月余,敬书《圆觉经》一卷(《秘殿珠林》93页)。春三月,允明作草书卷于从一堂。(广州美术馆藏)三月,过友人处,观赵文敏书《陆士衡文赋》,灯下临书一过。(上海博物馆藏)三月朔旦,允明过则山亲家庄,置盛馔相款,领至日衔西岫,尚未觉,酣,则山命冢嗣设纸笔索书字式不同者六首,再辞不允,乘酒兴为书《六体诗赋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月五日,允明行书《庄子逍遥游》于寒绿堂(《清河书画舫》)。是年,允明〈读嘉靖改元诏书并阅邸臣敬作古调一首〉(全集卷四)。作草书《荔枝赋》(深圳市博物馆藏)于春野堂中。又作草书《前后赤壁赋》卷(清华美院藏)。——祝允明年表
查看目前的祝允明年表,接任南京应天府通判这一年除了处理政务之外,祝允明在书法创作上还是非常丰硕的。但其中却没有一件是署款“应天府通判”的书法作品,也可见西泠本《卢廷玉像赞》的稀缺性与特定性。
在这一年祝允明两次得见赵孟頫书法,并两次临写赵书,可见其对赵书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在杭州昭庆寺,闭关月余这段时间,祝允明以恭敬严谨的心态,通篇敬书《圆觉经》。对赵孟頫书法的认同,更加深了祝允明对其人生际遇,思想认识的理解。也让祝允明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
1925年昭庆寺前的万善桥和天王殿
昭庆寺原名菩提院,后改称为昭庆律寺,1929年毁于大火。香客从湖边码头登岸后,沿着石板路穿过石牌坊和山门,就是万善桥和天王殿。或许祝允明当年就是从这座万善桥上经过,走进天王殿,开始旬月有余的虔诚钞经。
▲2021西泠秋拍
祝允明(1460 ~ 1526) 罕见南京任上用宋纸本书 卢廷玉像赞
纸本 镜片
1522 年作
出版 :1.《 图说朱省斋读画记》图版,牛津出版社,2022 年。
著录 :2.《 书画随笔》P112、144-145,星洲世界书局,1958年。
3. 《书画随笔》P169、205,国家图书馆。
说明:毛怀、金德鉴、朱省斋等旧藏。
此作用宋纸书写,十分珍罕。
嘉靖元年1522 年,祝允明任应天府通判,在南京任上不到一年即辞官,因此祝允明署“应天府通判”款仅此一年任上时期,所存极罕。已知署“应天府通判”款的作品,都可见严谨庄严的书风。
祝允明在“诸体兼善”、“有明第一”书家形象之下,其明中期文学家的内核不应被埋没。此本《行书卢廷玉像赞》作为祝氏新发现的完整文章作品,意义重大。在这样一篇应用文像赞中,祝允明不仅以“于我乎……于我乎”力追古奥的句式彰显他作为“古文辞”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的文学追求,更在其严谨精修的行楷书风之上表达其浪漫主义文风,此作兼祝氏文学与书法双绝,可称珍贵。
像赞人物卢廷玉即吴中乡贤卢珪,家居葑门塘。祝书中“吴公有文”即指礼部尚书吴宽曾亲自为卢廷玉作《葑门塘改造二桥记》以记其事迹善举,可见卢廷玉其时名声之斐然。
文书双绝之外,祝允明对于《卢廷玉像赞》的重视程度于书写所用纸墨以及格式可见一斑。此作以宋纸写就,透过纸幅仍依稀可见背面公文字迹。佳纸之余,其所用古墨精良,墨笔行文之中色泽通透、浓淡呼应。
面对如此高规格的书写用具,无怪乎祝氏会选用严肃工整的书体以示匹配。而从此作“平阙式”的整体格式以及“孝皇有诏”保留抬头等诸多细节中不仅体现时代特征,更表达出祝氏严格恪守书写格式,一丝不苟完成此作的认真态度。纸精墨妙、文佳书绝,是距今五百年前祝允明对待得意之作力求完美的证明。
是年春二月,祝允明又得览赵孟頫所书《圆觉经》并敬书一过,也可见本作书体之起源。
51×29cm
应天府通判祝允明为乡贤卢廷玉立赞
像赞的主人卢廷玉,即明代吴中乡贤卢珪(1442-1517),苏州葑门塘人。因在乡里屡做善事,修桥铺路,赈济灾民,而得到“义门”的旌表。祝书中有“善为家宝,义作生涯”即是指此。
对于像赞的书写者以及像赞内容,历来都有严格的要求,像赞主人的身份,写赞者的身份,内容语调、书写工具、书体结构等等都要合乎规矩。文天祥曾在《刘氏族谱》图谱和像赞中,写过两则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灿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可见,不仅像赞主人的身份要光辉灿烂,而且像赞者的身份要和像赞主人的身份相匹配。授职南京应天府通判是祝允明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祝允明最值得称道的官职,他认为只有这个职位可以与卢廷玉的义举和伟业相配。
卢廷玉卒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此时的祝允明正在岭南为官,五年后,即嘉靖元年(1522年),祝允明调回南京,任应天府通判。《卢廷玉像赞》有“吴公有文,孝皇有诏”,“吴公”即指祝允明好友、礼部尚书吴宽,曾亲自为卢廷玉作《葑门塘改造二桥记》(收录于明代钱谷的《吴都文萃续集》)。而“孝皇”则是指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诏,应指弘治五年卢廷玉奉诏出粟,又获诏获得义门旌表之荣耀。
吴宽《葑门塘改造二桥记》载卢廷玉事迹,西泠本祝允明《卢廷玉像赞》人物概述援引于此。明钱谷《吴都文萃续集》卷三十五。
古风的采用是《卢廷玉像赞》最契合的表达方式
在追求古风这方面,祝允明一直是“古文辞”运动的领袖人物,重视文学作品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努力恢复文学表达个体生命需求和情感指向的本质使命,使文学摆脱外在因素的束缚,趋向独立的发展。
《卢廷玉像赞》是新发现的祝允明少有的,用古语方式书写的,完整篇章性质的文章。这对于研究祝允明的文章风格,为文习惯,展现作为书法家和诗人的另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代表了在“古文辞”运动中,祝允明文章的高度。
于乎,
堤于我乎,
甃梁于我乎,
构槥于我乎,
给粟于我乎。
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书文双绝之作
作为有明一代的大书家,祝允明当然对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首先,从书法史的角度,对当时书坛出现的院体书、奴书等现象放到历史当中进行对比批判。其次是站在书法艺术的高度,不受外界干扰,不屈从于政治,不迎合时俗,从书法本体着眼。第三,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对书法进行辩证的看待。尤其是祝允明对赵孟頫书法的思考,高屋建瓴,不偏不倚,对赵孟頫书法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无怪乎祝允明会以“赵体”书法为基础,来为卢廷玉写像赞,尽显像赞主人的高义与善举。
“应天府通判”的署款在祝允明一生的传世书作中都极为少见。究其原因一是祝允明任职南京应天府通判仅近一年时间,二是作品必须与书体、内容相匹配,三是书写心境必须恰逢其时。
孙过庭的《书谱》在谈到作书时有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卢廷玉像赞》是祝允明在南京应天府通判任上而作,这时达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精神愉悦,一合;
有感于乡贤卢廷玉的义举,与自己一贯奉行的道德价值观相一致,二合;
刚从岭南回到南京,家乡舒适的环境是岭南所无法比拟的,三合;
用宋纸书写,纸质的细腻性衬托着墨色的变化万端,真正达到了纸墨相互生发的境地,四合;
情之所至,意之所至,以“赵体”书法为基础,一气呵成,五合。
如此,《卢廷玉像赞》可称为一篇集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书文双绝之作。
明代南京城墙遗址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