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艺贵独到,妙笔生趣——良公自珍

时间:2021-12-24 16:58:54  来源:西泠拍卖

  因了关良的画,使我怀想起他的人,他的为人也正和他的画一样的纯粹,潇洒,一个像画家的画家,一个可爱的沉默的男子。——倪贻德

  艺术有种超越时间的魅力,有些艺术家能够被写入历史,就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意识比同时代绝大部分人超前,他们的理念和作品,可能并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所欣赏,但却能在数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历久弥新,让人望其项背。

  西方有梵·高、马蒂斯等人,中国的关良可视为这方面的典范,他的画作看似稚拙,却颜色清雅造型不走寻常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带有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关良(1900-1986)

  承蒙关良家属的长久支持和信任,2021西泠秋拍再次将“良公自珍”这一大师专题奉上,以飨藏家。本专题精彩呈献良公油画、彩墨作品数幅,内有著名的“德国风景”系列油画作品、独具风貌彩墨戏剧人物画和花卉静物彩墨丰富动人之作等,以及一件经典瓷画。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们一同“走进”关良的艺术世界,领略其笔下的万千稚美。

  一、 风景、静物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海伦

布面 油画

签名:关良

说明:1.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2.关良1957年访德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德国风景”作品,在德期间关良受益良多,当地充满异域风情的风景令他留恋不止,情之所至曾进行多次创作。此幅《海伦》甚得关良所喜,后赠予女儿,由画家家属珍藏至今,弥足珍贵。

46×37㎝

图说:《海伦》悬挂于关良家中,1987年摄于关良老宅。(此素材信息由关良家属提供)

  1957年,我国文化部为中德文化交流签订协定,特派李可染、关良等作为代表团成员远赴东德访问,在东柏林举办个人画展,莱比锡“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为他出版画册。在德期间,关良深受当地充满西方风情的风景所感染,创作了一系列的德国风景作品,并始终由自家珍藏。此前“高妙传神”专题所呈现的两张油画亦为此系列的作品,首现拍场便受到了众多藏家的偏爱和竞购。

  之前的两幅德国系列作品都是横构图,近水远山的景色,这幅《海伦》有些不同,一条极具欧洲风情的小街巷成对角线延伸上去,围绕它所展开的近景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虚实相生。加粗的轮廓线、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将近景那种生活化和画家内心的愉悦感宣泄出来,远处的教堂矗立在山间,更加凸显出画作浓郁的现代艺术气息。

关良在德国歌剧院露台上写生

  德国之行,对于关良的艺术人生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艺术代表中国赢得了欧洲人民的赞赏和喜爱,他也得以近距离呼吸到现代艺术的气息,畅游神往。将这种愉悦带给自己的家人,未尝不是最好的礼物。“生活有趣,艺术就有趣;生活多彩,艺术也多彩。”是关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所以这同一景致在画家笔下虽多有创作,可见关良对它的偏爱和对其构图和色彩搭配的自信。但出现在2021西泠秋拍上的这张油画作品,却有它独特之处,这是当年关良最为喜爱的一幅作品,在家中悬挂多年,弥足珍贵。 

  17岁时关良随家兄东渡日本留学,要去学他想学的“一无用处”的绘画艺术而不是当时热门的化学专业。父亲理解他,对此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所以关良也成为了这样的父亲,而关良给予儿女最好的爱,也正是这种不干预和艺术的熏陶吧。

▲2021西泠秋拍

关 良(1900-1986) 堤岸风景

布面 油画

签名:关良

出版:《关良百年纪念展》P35,大未来画廊,2000年。

展览:1.“庆祝上海解放十周年美展”,上海油雕院,上海,1959年。

2.“关良百年纪念展”,大未来画廊,台北,2000年。

26×34cm

  关良属于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一起,并称“中国早期油画四大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在中国油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良的油画受现代派影响,不仅在技法形式上,主要还是在理论和观念上的。他说:“我们若是认识了现代绘画的理论与现代精神的话,那时是绝对不会误解现代艺术,毒骂现代艺术的。一个画家是要有充分的教养的,尤其是在现在来说,不然他是一个工匠。”

  因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物资紧缺,薪金微薄,关良难以买到油画颜料与画布,遂拿起毛笔与宣纸,用简单的工具作画,探寻新的艺术道路。但他对于油画的感情,可想而知。建国后的年岁里,关良恢复了油画作品的创作,这些见证了他油画创作新生的作品,历经劫难得以保存,数量不多,且距今已有一甲子之余。

  这幅《堤岸风景》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过两个重要展览,取景和色调非常本土化,滩涂、水域、小岛、帆船等元素错落有致,典型的三分之二构图,完美的关氏画风,非凡的功力在微妙用心的调色变色和笔触之中尽显。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峨眉山景

纸本 水彩

签名:峨眉山景 番禺关良写

钤印:关良(白)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57×43㎝

  关良创作过峨眉山系列的水彩作品,用西画的理念和媒介,画出了水墨山水的韵味,具体创作于何时,仍待考证。下图这件《峨眉山下黑龙泽》是关良早年写实油画的代表作,可作为不同时期画作的对比之用。

《峨眉山下黑龙泽》(布上油画 76×52cm 20世纪40年代)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瓶花

纸本 彩墨

1977年作

签名:丁巳 关良

钤印:关良(白)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41×31㎝

  关良、林风眠、吴大羽等大师,在特定时期都偏爱创作“瓶花”作品,因这一抹亮色点亮了那段烦闷的生活,所以他们笔下的瓶花都充满活力,淡雅迷人,散发出一种生活哲学之闪光。

  关良的瓶花完全采用了西洋静物的构图,但以中国画的笔触率涂勾写,勾勒轮廓及花与枝叶的画法主要用传统笔墨技巧,单线平涂却又不失丰满与厚重。平面化和装饰性的倾向较重,色彩明艳高雅,三原色的搭配和干净的底色愈显超脱,而花瓶以宝蓝色着色,留出三分之一的高光部分显示立体感,写实性十足。

  戏曲人物之西游记

  关良跟戏曲的渊源已久,小时候全家人迁往南京,就住在“两广会馆”的东厢房,“在这所会馆西部的一个小小的舞台,就成了我家的紧邻”。从小就有浓重戏“瘾”的关良,注定了他一生看京剧、玩京剧、画京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任教之余他常欣赏京剧艺术,偏爱画戏剧人物,并拜师学戏,增加戏剧人物画创作的生活积累。

  倪贻德记起,二十年代中期关良曾对他说过,“谭鑫培的戏,和塞尚的画, 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所取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而所以成为佳妙的原则是相同的”说明关良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跨媒介取材的艺术创作认知。

  因为从小就开始看戏,所以关良对于《西游记》的人物和经典唱段并不陌生,历尽人生酸甜苦辣之后,关良对于孙悟空的率真和敢作敢为更是有说不清的喜爱和钦佩,所以不难看出,他对于西游记人物及相关故事场景的创作是情有独钟。以下三幅作品皆有“火眼金睛”的钤印,与孙悟空绘画主题相呼应,愈显心意和趣味。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孙大圣图

签名:孙大圣图 戊午冬月 关良

钤印:火眼金睛(白)关良(白)

题签:关良 红袍孙大圣 董芷林题

出版:1.《海上八大家》P76,刘海粟美术馆,2017年。

2.《抱得琴来不用弹》P276,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10月。

展览:“海上八大家”,刘海粟美术馆,上海,2017年9月。

说明:1.本拍品源自画家家属

2.香港嘉德拍卖“良公家珍”专题,181号拍品。

3.董芷林(b.1945)自号顽翁。一九四五年出生于上海。为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再传弟子,沪上书画名家王个簃先生入室门人。

67×67.5cm

  原著中相关章节对美猴王穿着的描写是:“头戴紫金冠,身穿赭红袍。”这红袍加身,虽然只是一个小小弼马温,却可视为悟空进入神仙界任职之始。这抢眼的大面积红色,彰显出画家经过十年文革,内心的欣喜和欢腾之势,象征着艺术可以重新立于中国大地之上,焕发无限生机。

关良在画弼马温,朱屺瞻在旁观看

  1976年动荡结束,四害清除,中国的历史在这里转折,迈进了新的时代。良公再执画笔的时候,笔下的戏曲人物就像插上翅膀声张正义的代表一般,棒打那些压制了人们长达十年之久,作威作福的“权威”和历史妖孽,酣畅淋漓。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棒打老君

纸本 彩墨

1976年作

签名:孙悟空棒打老君图 丙辰冬月 关良

钤印:关良之印(朱)火眼金睛(白)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67×46㎝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纸本 彩墨

1976年作

签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丙辰冬月 关良

钤印:番禺关良(白)火眼金睛(白)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135×69㎝

  为表心中快意,良公画了不少《三打白骨精》这场戏,但眼前这幅绝对是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竖长的构图上,孙悟空把白骨精打翻在空中,那一双雌雄双剑已经掉了一只去,可见已无还手之力,画面左下角的三个小鬼惊恐不已,夺路逃命去,但正义不会缺席,他们哪里逃得出良公的画面,又哪里逃得过人民的公审。

  良公曾说过:“古人画马,能忘心于马,即无见马之累,成象已俱,寓之胸中,兴来则信笔一挥,腾骧而至,尽入我缣帛中也。画戏亦然,意不在于画,则得于画也。” “所以这小小的舞台(两广会馆的戏台)不仅在我以后的艺术生涯上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我的处世为人也起了潜在的影响。”

  戏曲人物

  中国戏曲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关良正是深谙其道,画出了“得意忘形”的水墨戏曲人物。这是关良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兼具点睛之妙,风神独韵。可以说,他是用一生对戏曲和绘画的热爱,铸就了个人名片似的“戏曲人物画”。

  倪贻德在回忆跟关良的文章中写道“他的艺术不仅仅是持着一点天才,而且是经过一番苦心研究的,他对于艺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大约他在留东的时候,也正像研究京剧一般的热情在研究洋画吧。”想必,不仅是在留东的时候,关良一生,很多时候都在研究戏曲和绘画,才可“信手便来”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人物”。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戏曲人物

瓷釉上彩

1982年作

签名:壬戍三月 关良

钤印:良公之印(朱)

出版: 1.《关良回忆录》图版17,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

2.《关良》P31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高:28.5cm 通径:31cm

  在《关良回忆录》中,良公对于小时候跟父亲去看戏有一段回忆,写得动人极了。“可我的父亲真疼我,他知道我这个‘小戏迷’没有看戏比啥都难过。因此他有时就瞒着母亲把我带去看戏。这可真是‘塞翁失马’反是福,我跟了了父亲去看戏可舒服得多了。……遇到戏中有看不懂、听不清的地方,随时可以问父亲,他对我的啰嗦纠缠,从来不会厌烦和生气。相反,有时候我不去打扰他,他自己会来给我提问,讲戏。……”这样的场景描绘,让我眼前浮现出老年关良带儿子看戏时的场景。

关良携子看戏,边看边画速写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戏曲人物

纸本 彩墨

签名:关良

钤印:关良(朱)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31×29㎝

  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

  良公总是用最精炼、最质朴的线条创造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感,让你眼前的戏曲人物动起来,“他用尽可能简明的轮廓来表达复杂情节的内容,以求得到基本造型的优美为最高原则”(柏林艺术科学院教授利特克)。这点与关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总结非常契合“……道具、布景很少,有的完全靠演员的演技和优美的舞蹈动作引起观众的想象。”

  关良这样说画戏:“眼磨亮了,把角色、演员两层心灵都读透,由通而化,水到渠成”。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武剧图

纸本 彩墨

签名:关良

钤印:简远(朱)关良七十八后作(朱)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45×73㎝

  在关良一次画展上,画家李苦禅曾带着一批学生去参观,许多学生提出关良老师为什么不把人物画得标准些,苦禅先生说:“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李苦禅所谓的“得意忘形”指的是“绘画之形象”,而不是“形象之绘画”。

  在关良的作品中,其调和中西的努力和探索是无处不在的,正如关氏曾提醒观者:或许他的画看起来“彩墨多孱杂不清,水份常溢于形外,疑似‘信手涂鸦’,实乃‘惨淡经营’”。就是这种“不经意”中的诙谐与和谐,恰好正是关氏作品妙趣横生、百看不厌的魅力所在。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太白醉写

纸本 彩墨

签名:太白醉写蛮书图 关良

钤印:山月轩(白) 良公(朱)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52×35㎝

  《李太白醉写蛮书图》也是良公晚年喜爱的一个创作主题,他在《关良回忆录》中写道:“……尚得‘太白’之真情,极现‘醉酒’之傲态,……思情画意,我自己也想在李太白前多喝几杯,一助酒兴,二助画兴……”

  其他人物画

  有人曾说:“近现代画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齐白石的花鸟,一座是黄宾虹的山水,一座是关良的人物。”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达摩面壁

纸本 彩墨

签名:佛在心头 经在口头 十年面壁 顽石点头 关良

钤印:关良水墨(白)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52×38㎝

  “我们民族历来是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譬如佛教,便是从印度传来的,但一经与中国的民族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相结合,便形成为地道的中国式佛教了。”达摩面壁这一佛教史上的美谈,极具东方禅学内含,而良公对于这一主题的诠释,也正好与特定时期的亲身经验所呼应,画中人物呈一定角度却心稳沉静,好似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艺术家,以画明志。

  上图是人生感悟,了然如图。下图歌颂了工人阶级,突显新时期中国女性的“半边天”地位,这算是他少量沾染时代气息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却也充满着戏曲人物般的设计和趣味。

▲2021西泠秋拍

关良(1900-1986)献花图

纸本 彩墨

签名:献花图 关良

钤印:关良(白)南亭(朱)

说明: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

56×45㎝

  在这幅作品中出现了一个印文为“南亭”的钤印。“南亭”是广东番禺的一个村,被称为“千年渡口”,这里是关良的故乡,至今村中还保留了关良故居,现在建有包含广州美术学院在内的广州大学城。关良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些作品上多见“番禺”和“南亭”的钤印,可见良公的思乡之情。

  关家当年是村中望族,他的哥哥关德寅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做过小学教员,回乡后在祠堂里创办了南亭小学,至今祠堂里还有他的画像。据村里老人说,当年日本兵扫荡到南亭时,带队的小队长在关德寅先生家看到照片,认出是自己的老师,就带兵退出村子,南亭从而躲过一劫。

南亭村独特的地理位置

  良公晚年曾从几方面总结了自己一生的艺术创作心得,分别是“造型”“构思”“构图”“笔墨”“传神”“笔势”等,至今读来都让人受益匪浅。

  一个爱艺术爱祖国爱戏曲爱家人的良公,通过他的画他的话以及旁人的话,形象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关良与家人在家排戏

主要参考资料:

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一):关良》,载《青年界》1935年第1期。

关良:《关良回忆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北京画院编《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