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0 16:32:3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在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中,张恩利尤为热衷于观察周遭的平凡人物及日常生活,以阴郁的底色和激越的笔触描绘了沸腾发展的时代浪潮裹挟下血肉流动的社会图景。张恩利早期绘画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又被上海的市井文化所触动,二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其眼中的外在环境。
2000年以后的创作主题转变为日常之物,诸如容器、纸卷、排水管、水桶、空瓶等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又被人熟视无睹的器物,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描绘圣物的方式赋予其新的形式美感和文化意义。
2010年前后,张恩利的创作主题再度扩展,进一步开启了以建筑及室内场景为主题的全新面貌,将观察视角从具体的“物”转向了更为开放、宏观的“空间”当中。
本季秋拍,汇集张恩利不同时期代表作五件,即《吸烟者》、《灯泡》、《水》、《装饰墙面》与《头发》,力求系统呈现张恩利近三十年以来的艺术之路。
艺术家张恩利
都市的“肖像”
恋人、屠夫、吸烟的人与肉市、酒吧、宴席、舞池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他们平平常常的生活是张恩利九十年代描绘的核心主题。他细心观察和表现着众多无名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及每天面对的困惑与无奈,同时又体现出这一群体的坚忍、智慧和幽默。该时期作品被普遍认为张恩利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创作高峰,而此件《吸烟者》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张恩利
《吸烟者》
1997年
布面油画
170×150 cm
出版
《艺术界》P70 艺术界杂志社 1999年05期
《张恩利》P15 香格纳画廊 2000年版
展览
2000年 舞蹈─张恩利 香格纳画廊/上海
《吸烟者》创作于1997年,画面中的环境细节被刻意隐去,主体人物站在一个深黑的背景前,拿着打火机正点着烟,双腿一前一后,姿态放松,动作也很自然,衣着纹理尽量简化,造型倾向于二维平面。在这件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前辈大师们对于艺术家在绘画语言与造型方式上的影响。构图上,《吸烟者》以平和亲近的视角挪用了马奈的名作《吹笛子的男孩》,其中单纯色调的背景乃至衣着都有几分神似。整齐干净的衬衫,铮亮的皮鞋不禁让人联想到某公司小职员。漆黑的夜,仿佛只有点烟的一丝光亮可以带给他些许温暖,男子眼神略带忧郁的注视火光,一天的工作压力也只在这一瞬间暂时褪去,随即又会如无尽的黑夜般涌来。整个画面都是暗沉的冷色调,只有手和脸部以红色烘托,这种对于光线、明暗的营造方式虽不像卡拉瓦乔那般强烈,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左图:爱德华·蒙克《吸烟的自画像》1985年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从绘画技法看,张恩利擅长的薄涂方式在他无以名状的线与面、面与面的相互转化中获得了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在由黑色背景营造的空间中相互渗透,彼此拥有,仿佛黑暗的力量是从肉体中生长出来的,进而在这种相互纠缠的张力之中,诠释了某种根植于都市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与精神状态。但有趣的是,张恩利作品中的生拙感又让这种混沌而痛苦的画面显出一丝戏谑的幽默感,通过一种疏离的表现主义叙述语调,揭示了一种不断变化的时代进程中的普遍人性。
“物”的哲学
作为一个从日常生活出发来呈现世界的画家,张恩利无论对“物”或“人”所倾注的热情是一以贯之的。寻常可见的水杯、台灯、烟灰缸,乃至垃圾桶都成为张恩利画布上的讲述者,在其画笔下获得了独立的精神、抒情的气质、从平凡中蜕化出的异样面貌,而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器物——“它们不再是物体本身,而是载体,承载着一种另外的东西”。日日的平常,经过他的审视与描绘升华为永恒,延展出对生活价值本身的思考,乃至对这种思考的一种颠覆。
张恩利
《灯泡》
2008年
布面油画
175×120 cm
出版
《张恩利》P18-19 上海美术馆 2011年版
展览
2011年 张恩利 上海美术馆/上海
在2008年创作的《灯泡》中,张恩利简单直接地将发光的灯泡描绘于褐色的背景之上,仿佛浸没于混沌空间中的一个圣物,成为视觉的中心。物与空间的边界相互渗透,彼此交融,通过其独特的薄涂绘画方式,艺术家将物体物理意义的现实轮廓卸下,进而将内里的知觉呈现至布面。整件作品在内容与观念上并没有明确的指向,然而通过一种高度象征化与陌生化的画面处理,在日常之物的表象下,流露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生命温度,从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超验性的美学风格与哲学意味。
张恩利
《水》
2015年
布面油画
300×250 cm
出版
《张恩利:四季》有图版 豪瑟沃斯画廊 2015年版
展览
2015年 张恩利“四季” 豪瑟沃斯萨默塞特艺术中心/布魯頓
在2015年创作的《水》中,艺术家试图通过媒介的独特性来传递某种蕴含于“物”中的趣味性。艺术家通过笔刷、手与布,将半透明的颜料层层叠加在画布之上,整体色彩具有类似水粉画的模糊而通透的微妙质感。全幅的笔触流畅细腻,快速的运笔既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也强调了艺术家即时的情感直觉。在此,笔触即是造型的语言,彼此之间亦构成了平面上的覆盖、叠加性的空间关系,营造出视觉错觉意义上的深度的空间关系。
《水》于张恩利“四季”
豪瑟沃斯萨默塞特艺术中心个展现场
面向空间绘画的探索
在以建筑及室内场景为主题的系列创作中,张恩利将视角聚焦于一种寓于日常环境(诸如墙上剥落的马赛克、客厅地面的瓷砖、建筑物的外立面等)背后的心理与精神“空间”的呈现。
张恩利
《装饰墙面》
2010年
布面油画
238×140 cm
出版
《张恩利》P166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版
展览
2012年 瑞信2012今日艺术奖入围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20年 张恩利:会动的房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在创作于2010年的《装饰墙面》中,张恩利仅仅通过简单的透视线的变化来处理画面结构。艺术家利用低饱和度的用色来营造一种充满怀旧气息的画面氛围,同时不遗余力地细致刻画出墙面上每一色块间的渐进与交合,把微妙的绘画性与缜密的分析思维有机结合,洒脱松动中又不失严谨与内敛。在此,现实与精神的边界被悄然地消弭,日常之物经由物理性的绘画媒介获得了到某种不可言说的形而上价值,在心理意义上为描绘之物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装饰墙面》于张恩利 “会动的房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个展现场
“反视角”的肖像
张恩利
《头发》
2005年
布面油画
100×80 cm
张恩利习惯改变惯性思维,去解决因绘画题材平淡而引起的画面乏味的问题。在他2005年创作的《头发》中,只是简单的勾勒出人物的眼睛、鼻子和轮廓,而将秃顶作为视觉的中心去呈现,他以这种改变视角的方式去画人物头像,希望观者去注意更多被忽视的地方。这种引起观者反向思维的方式增添了画面的趣味,将人物被忽视的秃顶以一种与描绘正面一样的角度来观看,某种程度上也赋予了肖像画的意义。从这件作品也可以看出,之后张恩利在画身边之物时,也是以同一种心态去寻找不一样,却更能体现对象特征的视角,他对这种时常被人忽略的“背面”的观察和表述,使我们注视到这些常见事物在某种时间、某种角度、某种环境中异样的面目,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