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永乐2021春拍:曾梵志《一苇渡江》2070万元成交

时间:2021-6-3 14:18:40  来源:雅昌发布

  5月21日,永乐2021年春拍“国际视野——全球化的当代艺术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重要拍品——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第 12 号》从800万元起拍,落槌于980万元,加佣金1127万元。同场另一件曾梵志2014年作品《一苇渡江》从1500万元起拍,1800万元落槌于现场买家,加佣金2070万元成交。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第12号》

  布面油画 100 × 80 cm 1996年

  估价:800万-1200万元

  成交价:1127万元

  曾梵志早期的面具系列作品大多更加的原始,强调同质化而单一乏味的社会环境,以及其肤浅的表面和谐。1994年至2000年的面具系列中,在1996年后逐渐以更加优雅的面貌示人。此张创作于1996年的《面具》作品为单人像,整张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对角线的构图使画面整体呈现出工整的气质,但画面中心大量深沉的黑色、姜黄色被艺术家选择以刮刀的技巧展现,远观而言淡化了早期创作中的表现性线条,促使人物更为和谐地与大面积平涂的背景缓缓相接。随着前景中独坐的男子的出现,观者似乎也被带离现实,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干净而整洁的书桌,放置于上摊开的书本,这一切都暗示了画中人很大可能是身处于一个独立而又私密的空间。

  画中是一位坐在桌前,以手撑面的男子。他身着白色高领衫,姜黄色的衬衫外套,整齐且中分的髮型,代表了90年代最为显著的中产阶级形象。面部的刻画一如既往,凸出的眼珠、嶙峋的大手、鲜艳的红唇是曾梵志惯用的人物形象标志。但与过往其余《面具》系列所不同的是,在这张作品中,我们在第一眼时无法看清人物是否真的戴有面具。艺术家并不选择以通常使用的、占据三分之二脸庞的面具形式,反之选择了以全脸涂白的方式来表现,由于高领衫的遮挡与连接,使这一面具更为以假乱真。另一方面红唇的痕迹略显暗淡,眼神即带有迷茫又含有面具般的无神。这一切的细节更加促使观者发起疑问:画中人究竟是否戴上了面具?

  曾梵志《一苇渡江》

  布面油画 260×180 cm 2014 年

  估价:1500万-2500万元

  成交价:2070万元

  进入21世纪,曾梵志逐渐借由线条“破坏”人们既定认知中的肖像作品,逐步摸索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全新的绘画方式。他的吸收来源不再仅仅是表现主义,而是中国传统的视觉表现方式,开始感悟如“气韵生动”的传统美学理学理念。“抽象风景”便是其这以使其融合了国家层面的宏观主题,同时也将个人化的审视及艺术理念融入其中。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曾梵志不曾放弃的对多层文化的吸收与解构。

  艺术家在《哀悼基督》之后进入了对佛教人物形象的描绘。创作于2014年的《一苇渡江》既描绘了佛教的经典人物达摩祖师渡过长江的故事,同时在具象轮廓的包裹之下却是十几年来依旧充满生命力的表现性笔触。图中达摩祖师身披红袍,无论是兜帽还是随风飘扬的衣裙,还是顿挫有力、节奏适当的轮廓线条,都好似宋代绘画中的白描人物。达摩祖师将手举于身前,由于衣袍的遮盖,其肢体必须借由外在的刻画而展现,曾梵志通过白色、蓝色和玫红色的各式颜料的飞速涂抹营造出了类似宋画中减笔人物的效果。不同于西方表现主义大师对于事物的全面抽象化表现,曾梵志试图塑造自身的表现性特色,理性化地塑造具象人物形象,看似是“形式的割裂”,背后却是具象与抽象的有意平衡。

  明代 孙克弘 《达摩渡江图》

  美国国立博物馆藏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曾梵志笔下宗教化题材的背后不再如同早年的作品是对世界的无情揭示,转而进入了个人内心的自省。《一苇渡江》的故事发生于南北朝时期,达摩进入中国弘扬佛法梁武帝与其接触之后发现佛法观念并不相合,因此达摩决定悄然北上。途经江边之时,达摩通过在江岸折下一根芦苇,立于江上飘然过江。而后来到北宋少林寺打坐面壁九年。尽管画面描绘的是达摩渡江,但是对曾梵志而言,或许后续的面壁经历更为重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