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货币百种样貌:清代民国银锭亮点
时间:2020-12-14 13:05:23 来源:新浪收藏
预展时间
钱币
12月12日
上午12:00至晚8:00
12月13日
上午9:00至晚8:00
拍卖时间
机制币第一部分
12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00
机制币第二部分
12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00
古钱 金银锭
12月16日(星期三)上午10:00
纸币
12月16日(星期三)下午3:00
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清代以后,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进一步确立,银锭作为货币载体,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铸造和流通达到历史鼎盛。同时,各省独立铸币的金融货币制度,使得各地所铸银锭不能相互通行。本省银锭进入外省,需经当地银炉重新熔铸,因此,清代以后的银锭造型,便因其铸造各行其是而具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从遗留下来的银锭实物,我们不难看到,有四川的圆形碗锭、江西的方宝、云南的牌坊锭、贵州的茶花锭、陕西的槽锭以及两广的砝码锭等等,不一而足。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银锭如此纷杂的器形样貌,也为后世收藏留下了无比丰富的遗产。
近年来,清代、民国时期银锭行情有了大幅上升,收藏群体不断壮大,而且,藏家在追求藏品珍罕性的同时,对品相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银锭鉴定评级的普及,高评分的原色原光好品,将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空间。是次秋拍,清代至民国时期各省官商铸锭阵容强大,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为近年少有,多枚珍品首次面世。
Lot 1189
清代湖南“同治拾年 十一月 长沙县 张秉文”五十两龟宝/GBCA MS64+
Lot1190
清代湖南“同治十年 三月 刘阳县 钱公慎”五十两龟宝/GBCA AU58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90,图2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Lot 1191
清代湖南“光绪六年 六月 星沙省 洪泰兴”五十两龟宝/GBCA MS62+
湖南五十两大宝为各府州县解送省库的税银,其造型独特,民间习称“龟宝”,存世稀少,在五十两大宝中具有很高的人气。本场拍卖,同光之际铸造的“长沙县”“刘阳县”“星沙省”三枚龟宝同台亮相,前所未有。其中,“长沙县”品相佼佼不凡,“刘阳县”源于丽庄旧藏,“星沙县”则地名极为罕见。
Lot 1197
清代湖北“光绪十二年 八月 天门县 官钱局”五十两银锭/GBCA MS65+
打有“官钱局”戳记的湖北五十两大宝,所见年份大多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之后,即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湖北官钱局成立以后铸造。此锭纪年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时间早于湖北官钱局成立十年。通过查阅湖北官办钱局、银号的相关资料,有学者研究指出,清初的康雍时期就已萌生官办性质的金融机构,初期称作“官钱局”“官银铺”,后称“官银钱局”或“官银号”。
据民国二十五年湖北省银行编印《湖北省金融》一书记载,同治末年,湖北境内频发战乱,金融苦竭,商民交困,地方政府招商设立官银钱号,拨放库存银两作为基金,准其发行银票、钱票,流通市面,并在武昌设立“公济益官银钱号”,在汉口设立“协成官银号”和“有成官银号”。这些官银钱号、官银号在发行银票、钱票的同时,还兼营银炉业,为湖北税课机关及州县地方政府销铸上解税锭,直到光绪二十二年湖北官钱局成立为止。
迄今,由上述湖北官银钱号、官银号发行的银两票或制钱票,均未发现有实物存世,但是,却给民间遗留了为数不少的银质货币——银锭。当时所铸银锭多为五十两大宝,铸造机构除了打常见的“公济益”“有成号”“协成号”戳记之外,另有以“官钱局”为记的官锭,如“同治八年 十二月 湖北厘金 官钱局”及此枚“光绪十二年 八月 天门县 官钱局”。此类由地方官银钱局、官银号销铸的大宝,铸造年份远早于湖北官钱局成立之日,且遗存数量极其稀少。
Lot 1203
清代江西“南昌府 足色地丁”双戳十两圆锭/GBCA AU55+
江西省所铸圆形碗锭所见极稀,打有“南昌府”名的地丁银,迄今仅发现二枚,另枚见载于台湾陈鸿彬编著《树荫堂收藏元宝千种图录》一书第208页。此锭铭文字口峻挺,通体带银光,气孔均匀亮丽,是集罕少品种与上好品相于一身的江西官铸税锭珍品。
Lot 1205
清代江西“咸丰年月 万年县 匠永茂”元宝形五十两银锭/GBCA MS61
咸丰一朝深陷太平天国战争,江西境内五十余县一度被太平军攻占,地方财税收入锐减。因此,这一时期的江西官铸税锭遗存甚少,而且,锭型多为方宝,元宝形制所见极罕。此枚万年县上解藩库税银的造型为元宝形,宝面光泽莹润,锭身包裹均匀醇厚的巧克力包浆,状态极佳,品种于江西五十两大宝最为罕见。
Lot 1207
清代江西“咸丰拾年肆月 安福县 伍拾两 匠元福”方宝/GBCA MS65+
出版:《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页145,图1,浙江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15年
展览:“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业委员会会员藏品精粹展”,浙江省博物馆,2016年1月15日
Lot 1208
民国时期“江西足宝”五十两方宝/GBCA MS62
清代江西各府州县上解户部的税课银锭,形制与其他省份迥异,采用独特的方形,俗称“方宝”,深受藏家喜爱。乾隆晚期至咸丰一朝,方宝的铸造地点多而分散,几乎遍布全省各府州县。形制与光绪年份铸锭略有差异,坯体扁薄,宝面宽阔,字戳稍小,存世数量远少于后期方宝,品相保存完美已价值不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官银号成立后,官锭的铸造人名戳记由官银匠改为江西官银号。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政府改组了江西官银号,之后铸造的方宝铭文更改为“江西足宝”,铸额无多。随着机制银元、纸币的广泛流通,银两迅速退出金融流通,“江西足宝”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种带有官方色彩的银锭。
Lot 1210
清代广东“道光十二年 天宝 二月兴记”十两砝码锭/GBCA XF45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行”或“洋货行”,受粤海关管辖。彼时十三行行商在担任洋商业务代理,经营对外贸易业务的同时,还肩负着一项重要职责,即代理粤海关向与之往来的洋商征收关税。
“天宝”行是《粤海关志》(卷二十五·行商)中有明确记载的十三行行商之一,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广东番禺商人梁经国创办,主要经营茶叶、棉花、毛织品等大宗商品,至嘉庆末年达到鼎盛,地位跃升至十三行行商的砥柱中流。道光初年,英商在广州大肆从事鸦片走私贸易,使正常通关货物量锐减,加上英国在印度和锡兰大量种植茶叶,又使广州的茶叶出口遭受严重打击。随之,十三行商贸活力日趋衰退。道光七年(1827年),梁经国年老告病,禀呈粤海关核准,诿其子梁纶枢接办行务。鸦片战争后,天宝行业务日薄西山,由洋行转变为茶行,一直经营到光绪三年(1877年)梁纶枢病卒。
由于十三行行商身份特殊,属当时的“官商”,故所铸银锭的规格形制与官锭无异,存世品种与数量皆十分罕少,是广东砝码银锭中最为珍稀的品种。目前所见,由天宝行代征的洋商关税折银,仅有铭文“道光十二年 二月兴记”的本件拍品,以及另枚“道光十五年 十月康和”,且二枚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未见记载,首度见诸于公开拍卖。
Lot 1233
清代四川“炉关茶课”单戳十两圆锭/GBCA MS61
康熙四十年(1701年),西陲重镇打箭炉(今康定县)设打箭炉关,简称“炉关”。打箭炉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重要贸易枢纽,炉关肩负管理该地区汉藏贸易、抽收百货杂物商税的重任。炉关内部业务分常关和茶关二个部分,常关税银归打箭炉同知兼收,用作粮台经费。茶关税收旧解四川藩库,光绪七年(1881年)丁宝桢改革茶税制度之后,茶税划出另解。明清二朝,均视茶叶为羁縻西藏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此,实行茶叶专卖制,仿盐引而设茶引。茶商缴纳茶税后,由政府发给专卖凭证,然后凭证购茶,运送至打箭炉与藏民交易。清末炉关每年额定正税为二万两,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茶税。此锭即为打箭炉茶关征收进藏边茶之茶税折银,存世稀少。
Lot 1234
清代“四川夔关 四川夔关”双戳十两圆锭/GBCA AU58
夔关位于四川省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最大的商税常关,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榷关,对过往川江的商船征收商税,其通关厘税是四川省及户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发现的夔关十两银锭,以造型浑圆朴拙的早期铸锭较为常见,晚期圆形碗锭则相对少见。
Lot 1274
清代四川“泸州 玖年针夹”双戳十两圆锭/中乾评级 近未使用
清政府对各省铸锭的成色并无明确规定,各地平色不一,加之称量货币的自身缺陷,交易过程中,缺斤短两或成色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不良商家铸造伪劣银锭从中牟利。为避免因成色参差而引起的纠纷,少数银铺将“当面打针”“当面针剪”“当面过针”等戳记直接打在银锭之上,意为可当面鉴定验色。
此锭铭文“针夹”,也是当面验色之意。所谓“针”,就是在银锭上钻出一个小洞,检验内部是否夹心或含有杂质,“夹”则是指银锭销铸和流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夹剪。夹剪在炉房倾销银锭时,主要用来切割银料。验色时,通常用其剪开银锭,观察切口状态,以判定成色,又称“查口”,“针夹”以戳记形式出现于银锭之上,与“打针”“针剪”“过针”等意思相同,十分罕见,且地名、年份俱全,极其难得。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尚未见记载,公开拍卖首次出现。
Lot 1282
清代安徽“光绪年月日 淮南盐课吉记”五十两银锭/GBCA AU55
盐课是盐税中的主要税种。淮南生产的盐,行销到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个省份,此锭为各地所征收的盐课,全部上解到江苏两淮盐运使司之后,重新销铸的盐课税锭,是安徽官铸税锭的稀少品种。目前存世的淮南盐课税锭,有元宝形五十两大宝及圆形五两小锭二种,纪年则从咸丰到光绪时期都有发现。光绪以后,淮南盐课五十两银锭的造型开始趋向于山西大宝,从这种造型上的变化可以推测,山西票号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淮南盐课的汇兑,并影响了其课锭的熔铸。
Lot 1283
清代安徽“光绪六年弍月 督销总局 皖岸盐课 和丰银炉”五十两银锭/GBCA AU58
清代盐法实行官督商销制,盐商须先向政府缴纳引税,才能前往掌管盐务的盐运使司请领盐引,然后,再凭盐引到盐厂购盐,并将所购之盐贮存在“岸”,即盐的运销地。政府于各岸设立督销总局,负责监督和管理食盐的经销,并征收盐课。
清代安徽主要行销淮盐。“皖岸”即安徽行销淮盐的区域,共有二十八个县地,所征盐课全额上解江苏两淮盐运使司。大通镇是清代长江流域最大的食盐进出口港、享誉中外的皖南“大盐仓”。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为进一步发展盐务营运,强化安徽的盐务监督职能,特设立大通盐务督销总局,简称“大通督销总局”或“督销总局”,负责监督盐务、疏销盐引,并征收安徽沿江一带的淮南纲盐盐课。之后又分别在长江沿岸的芜湖与和悦洲二地增设两个分局,直属大通督销总局管辖。
大通督销总局上解的盐课税锭,迄今仅发现二个品种,均为五十两形制,戳记分别为“督销总局 皖岸盐课”以及“芜湖分局 皖岸盐课”,存世皆屈指可数。
Lot 1286
清代贵州“贵阳 贵阳 贵阳”五两茶花锭/GBCA MS63
茶花锭是贵州特有的品种,因外围褶皱犹如茶花的花瓣而得名,造型别致,姿态优美,有一两、五两、五十两三种规格,无论有无铭文,均传世极少。此枚茶花锭口沿呈现十一个花瓣,片片相连,娇俏可爱。通常茶花锭面仅打孑孑一戳,此枚“贵阳”一戳三打,十分罕见。
Lot 1289
清代云南“嘉庆十七年 景东厅 银匠徐应贵”十两大长槽锭/中乾评级 极美
大长槽锭是早期云南迤西地区所征收的税银,在云南诸多银锭类型中,存世数量最少。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景东府降府置为景东厅,直属云南省,下辖今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1913年废厅改为景东县。景东厅地名锭出现于云南大槽之上极其罕见,同时打有纪年,则更是所见寥寥。中部加盖“课银”戳记,表明是由景东厅固定征收的税银销铸,而且,打戳方式为少见的一横二直,于众多云南官铸大槽中,拔乎其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