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3 12:40:30 来源:雅昌发布
颜文樑1964年作《南湖旭日》,刘海粟1956年作《太湖渔舟》,吴作人1930年代《坐女人体》和吴大羽1980年代《射戟辕门》,是四件博物馆级的艺术史名作,一场拍卖,能得其中之一,已属极为难得;四大名作,并时荟萃,堪称一时之盛。关于这四大名作,我们整理了若干问题,详述其源流,考察其内容,分析其价值,分享其历劫不磨之恒久光辉。
颜文樑《南湖旭日》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Lot 1712
颜文樑(1893-1988)
南湖旭日
1964年
纤维板 油画
42×71.5 cm
签名:颜文樑。自画印“樑”(右下)
发表:
《新美术》,封底,浙江美术学院学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现代美术家—颜文樑》,图版86,学林出版社,1982年出版
《艺苑美术版》,P18,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56期,1993年出版
《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平生—颜文樑》,图版86,学林出版社,1996年出版
《21世纪的投资瑰宝——中国油画》,P25,陈镇江著,(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2006年8月出版
《颜文梁—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P190,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展出:
颜文樑画展,浙江美院、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办,上海美术展览馆,1982年7月
颜文樑画展,浙江美院、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办,浙江美术学院,1982年10月
中国美术馆是不是有一张颜文樑的类似作品?
是的。
任何一个熟悉颜文樑的人,或者是喜欢看展览的人,马上就会发现中国美术馆馆藏颜文樑《南湖》与本次秋拍颜文樑《南湖旭日》题材相同,构图相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关的著述和出版之中,很容易混淆这两张画。
中国美术馆藏有六件颜文樑油画,时间跨度从1928年至1980年,这件《南湖》是六件中尺幅最大的,也是媒体曝光最多的,是明星展品。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这张画的展出频率极高,很多主题性展览都以这张画打头阵。每逢建党节庆,都会看到这件作品。2020年疫情期间所举办的线上云展“崇高的信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美术作品展”中,也将此画列为首篇。中国美术馆藏颜文樑《南湖》不仅刊登在各类文艺报刊上,还刊登在党报党刊上,例如《求是》杂志2015年就曾刊登此画。一些报刊甚至将颜文樑《南湖》誉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红色经典题材绘画的名作。
嘉德2020秋拍中出现的这件颜文樑《南湖旭日》是不是中国美术馆馆藏《南湖》的临摹品?
不是。
1、两件作品都创作于1964年,尺寸和细节各不相同。
2、两件作品的展出和发表时间一前一后,相隔一年。中国美术馆馆藏《南湖》首次展出和发表的时间是1981年,本场秋拍的这件《南湖旭日》首次展出和发表的时间是1982年。
3、本场秋拍《南湖旭日》来源清晰,流传有序,1991年由香港东方艺术基金会从颜文樑先生哲嗣颜振康处购买并收藏至今。
4、同一作者一稿多画,在收藏中并不罕见。面对重大题材时,很多艺术家都有一稿两画,乃至一稿多画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可染先生从1962年至1964年间,共创作了7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 遍》,其中3幅分别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画院和荣宝斋;一幅为可染先生家属收藏;另外三幅均为私人收藏。
本场拍卖中出现的《南湖旭日》和中国美术馆的《南湖》有何不同?
两张画的题材与构图相同,但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
1、大小和比例不同。
本场拍卖《南湖旭日》比中国美术馆藏《南湖》,画幅面积大1/4。
中国美术馆藏《南湖》为35×69cm,纵横比1:2,类似宽银幕;
本场拍卖的《南湖旭日》为42×73cm,纵横接近标准银幕。
2、细节不同。
例如a《南湖旭日》在画面正中画了一艘杨帆小船,与同一水平线上右侧的帆船呼应。b中幅《南湖旭日》用色更鲜艳,色彩更饱和。C小舟中摇橹的人物动态各不相同等等。
3、归属不同。
《南湖》为中国美术馆馆藏;《南湖旭日》为私人收藏。
《南湖旭日》首次发表是哪一年?
《南湖旭日》首次发表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刊《新美术》1982年第3期封底。
今天《新美术》已经是人文学科领域重要的核心期刊,这本杂志创刊于1980年,最初是季刊,以《南湖旭日》为封底的这一期《新美术》出版于1982年9月10日,是总第9期。
颜文樑在1952年被任命为浙江美院副院长,从那时起,每两周一次,从上海去浙美上课。在文革期间,特别是从1968年2月到1969年5月,颜文樑在杭州遭遇了错误的批斗和关押。文革后,上海美协和浙美为他全面平反,恢复名誉。颜先生1893年7月20日出生,过去,中国人按虚岁过生日,1982年,是他九十大寿,从7月到10月,从上海到杭州,都为他举办了祝寿活动和纪念画展。
浙江美术学院为颜文樑举办了全校祝寿大会,聘请颜先生任浙美顾问。九十高龄的颜文樑先生作主题发言,他说:“感谢诸位鼓励我,太过分了。浙江美院一代会比一代好。”创刊不久的浙美院刊《新美术》在1982年第3期以《南湖旭日》为封底,又在《新美术》1983年第2期刊登了(《庆祝颜文樑九十寿辰活动报导》。这就是《南湖旭日》首次发表的时代背景。
《南湖旭日》首展是哪一年?
《南湖旭日》首次展出是1982年年7月9日在上海美术展览馆开幕的《颜文樑画展》,展览由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和浙江美院共同举办,1982年10月,《颜文樑画展》巡回至杭州展出。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颜文樑画展,600多人出席开幕式,共展出颜文樑从12岁的临摹习作至90岁时完成的《祖国颂》,共170多件画作。
在前一年的1981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进京参加建党60周年展览的颜文樑《南湖》,所以在1982年的颜文樑上海杭州两地回顾展中,展出的是本场拍品《南湖旭日》,浙美院刊选作封底的也是《南湖旭日》。
能否用一张表格最简洁地说明两张画的关系?
颜文樑是第一个画红船的油画家吗?
是。
这个结论,由一系列史实支撑: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转移到嘉兴的一艘游船上进行,在这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南湖的这艘游船,便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建国后,历经多年,当年的游船已无处可寻。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小组广泛调查访问,特别是请教了董必武和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经中央办公厅通过,于1959年仿制出一大纪念船——一艘长16米,宽3米的单夹弄丝网船,船后带一只拖梢船。1959年国庆节,一大纪念船停泊在烟雨楼前,正式对外展出,当地群众亲切称之为“红船”,久而久之,“红船”就成了这条纪念船的代名词。
2、1961年,刚刚成立的上海中国画院曾组织国画家去嘉兴南湖采风,谢稚柳先生画有水墨画《南湖之春》,唐云、程十发、朱屺瞻等国画家也都有以南湖红船为题的水墨作品。
3、1964年4月5日,一大代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南湖,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4、1964年9月,颜文樑专程去嘉兴南湖写生,收集资料。回沪后,颜先生在上海新康花园寓所完成了《南湖旭日》和《南湖》两件作品。
5、我们查阅了1959年10月至文革爆发前的所有美术期刊、美术出版物和各类文献,均未发现有人早于颜文樑以红船为题创作油画。
6、1981年,庆祝建党60周年的画展中,上海地区初选作品三百多件,唯一以红船为题的作者是颜文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各省、市、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作品选展”中,颜文樑的《南湖》也是唯一以红船为题的油画作品,展出后,该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7、准确地说,本场拍品《南湖旭日》是迄今为止,市场所见,最早以“红船”为题的油画作品。
《南湖旭日》是一件写生作品吗?
这是一件在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作品,在嘉兴起稿,完成于上海。
1964年9月,颜文樑在嘉兴作画三天,他考察了南湖、烟雨楼和一大红船,画了不少写生,然后带回上海。回沪后,他根据写生稿,重新构思,组织画面,先后画了宽幅构图的《南湖》和中幅构图的《南湖旭日》。
稍加研究,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1、这么大块头的木制画板,不是颜先生通常的写生尺寸,很难旅行携带,系专为主题创作而特制。
2、去过嘉兴南湖就会发现,现场找不到与画面相同的完美角度,足见并非即兴式写生,而是融合了诸多元素(一大红船、旭日东升、湖心岛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烟雨楼),精心设计的结果。
3、画法上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反复琢磨,多次修改。颜文樑在重大题材和特殊题材的创作中,不惜耗时费日,必止于至善。例如: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夜景》,1960年的《人民大道》,均画了6个月以上,《百花争艳》反复画了10年。
《南湖旭日》自1964年开始创作,未必完成于当年,此画至1982年才公开展出发表,中间有多次琢磨修改的机会。故而,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衔接细密的小笔触(如湖心岛树丛画法),也可以看到富有生气活力的大笔触(如左下角波浪那颇为写意的几笔);可以看到恢弘磅礴、绚烂绮丽的湖光旭日,也可以看到十几艘大小船只之间的交错、呼应、对比、烘托等复杂空间关系的处理。总之,可以看到他缓慢和稳定的作画过程。颜文樑在一篇文章(《搞艺术要有认真和坚持的精神》)中写道:“缓慢和稳定是一个秘诀。只要你稳定地向目的地跑去,就会胜利的。”
颜文樑一生画过多少红色经典题材的作品?
颜文樑一生作品,以风景画为主。很少主题性创作,属于红色经典题材的作品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包括1959年作《国庆十周年夜景》(苏州美术馆藏),1964年作《南湖》(中国美术馆藏),1982年作《祖国颂》(上海中华艺术宫藏),以及这件《南湖旭日》。
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张画的价值?
《南湖旭日》是最早以“红船”为题的油画,也是拍卖中唯一一件颜文樑的红色经典题材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此画1982年发表于《新美术》封底,从1991年起,便一直藏于海外,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南湖旭日》的回归,正映照出人心所向,四海归心。
刘海粟《太湖渔舟》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Lot 1715
刘海粟(1914-2005)
太湖渔舟
1956年作
布面 油画
72×92 cm
签名:太湖渔舟(右下)
发表:
《书画大师—刘海粟》,长城出版社
《刘海粟油画选集》,图版4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
《刘海粟作品选集》,P125,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
《艺苑》 南京学报1983年第一期(总号第十五期),刘海粟教授艺术活动七十年专刊,P87,南京艺术学院、艺苑编辑部,1983年出版
《刘海粟名画集》,图版71,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刘海粟画选》,P126,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刘海粟画集·下卷》,P308,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刘海粟·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P132,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刘海粟艺术展》,P71,中国美术馆, 2017年11月
著录:
《刘海粟 国画·油画 展览会》,目录第113,1957年3月
《刘海粟绘画展览》,目录P6,1979年6月
《刘海粟绘画展览》,目录P8,1979年11月
《刘海粟绘画展览》,目录P10,1980年1月
《刘海粟艺术文选》,P55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海粟年谱》,P18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刘海粟研究》,P202,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
《名师研究·刘海粟卷》,P417,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展出:
刘海粟 国画·油画 展览会,1957年3月
刘海粟绘画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美术馆主办,北京,1979年6月
刘海粟绘画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美术馆主办,南京,1979年11月
刘海粟绘画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上海,1980年1月
刘海粟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7年11月3日-26日
《太湖渔舟》的创作时间和地点?
这张画作于1956年年初。刘海粟当时和夫人夏伊乔住在无锡工人疗养院。新中国成立后,一南一北同时建立了两所国家级疗养院,一所是北戴河工人疗养院,一所是无锡工人疗养院。海粟作画的地点在无锡鼋头渚一代的临水岸边,“渚”就是伸入水中的陆地,“渚”之间是天然的港湾,无锡滨湖区沿岸有15个“渚”,“鼋头渚”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多次出现在海粟笔下。渔民捕鱼结束后,小船驶入港湾,“一条木船一个家,自家收网自家晒”,海粟描绘的,即是此景。
画《太湖渔舟》的时候,刘海粟处于什么状态。
1、从1952年起,刘海粟把创办经营了40年的上海美专交给国家,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了华东艺专,校址设在无锡郊区,刘海粟挂名华东艺专校长,组织指示刘院长不管校务,专心作画即可。在四五年中,刘海粟足迹踏遍华东、中南、华北等地,全心创作。
2、画这张画的时候,1956年年初,刘海粟61岁。(刘海粟生于1896年,年龄按习惯以虚岁计算)
3、这张画完成之后的第二年,1957年,刘海粟迎来命运拐点,堕入第一个至暗时刻。1957年3月,刘海粟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个人展览,也是一生中第一次回顾展;5月16日,在上海宣传工作会议上公开反对华东艺专西迁;10月22日,在南京遭公开批斗;11月,《美术》杂志发表文章,公开宣布刘海粟20条罪状,他被划为右派。
《太湖渔舟》与刘海粟油画最高成交纪录《苏州河》,有没有可比性?
1、两张画作于同一时期,创作时间前后相差不到一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刘海粟的第一个创造力大爆发时期。从1952年到1957年,刘海粟创作了200多件油画,《太湖渔舟》和《苏州河》是其中的佼佼者,都是海粟名画。
2、两张画在海粟生前就多次展出和出版,它们的展览和出版记录几乎重叠,同属于私人收藏序列中的,最重要的刘海粟作品。
3、《苏州河》72×104cm,选择的是从高处俯瞰上海滩的视角;《太湖渔舟》72×92cm,选择的是从低处平视百姓民生的视角。
为什么《太湖渔舟》1956年创作,1957年展出,1981年才第一次出版?
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和刘海粟的个人经历有关。1957年,是刘海粟大起大落的一年,3月办个展,10月成右派,文革又被打成反革命,被抄家24次。文革后,海粟平反复出,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举办巡回展。巡回展后,1981年和1983年,上海人美,北京人美分别出版了精美的刘海粟大型画册。在这个背景下,1981年上海出版的《刘海粟油画选集》成为建国后的第一部海粟画册。
1981年,海粟86岁出版的《刘海粟油画选集》,选录油画84件,1983年,88岁出版的《刘海粟作品选集》,选录油画65件。这两部精装八开画册,海粟亲自审定,收录作品都是优中之优,其中大部分画作,都捐赠给了刘海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其中仍属私人收藏的作品,屈指可数。
这两部画册都刊录了《太湖渔舟》。
为什么说《太湖渔舟》的绘画语言是超前的?
海粟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及自豪心理,反对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艺术,他把后期印象派的“表现”与中国画的“写意”结合,在艺术的内在精神本质上,探索油画的“民族化”之路。
海粟的创作和他的观点一样,具有很强的超前性、预见性。回想在一甲子之前,能看懂,能欣赏这张画的人,可能很少;但在今天,它却熠熠生辉,有目共见。如果我们能立足当代觉察海粟,或是遥想站在未来观照历史,对海粟,对此画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悟。试举一个当代的例子:我们看曾梵志的乱线,色线以白相衬,画面是透气、活泼、流动的。再看海老此画,处处用白作为间隔色,无论是表现绳索、还是波浪、或是芦苇。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细节,但是关联着用线和用色的奥妙。渔舟是生命象征,绳网为力量表现,从绘画现场发生的感性与激情倾斜到画面上。刘海粟的影响,是潜流无声,激荡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此画亦如海粟所说:“我常常看见一种熟悉的流动线,灿烂的色彩,心弦变不息地潜跃,自己只觉得内部的血液要喷出来一样,有时就顷刻间用色彩或线条表白出来。”
刘海粟一生画过多少次太湖?
刘海粟出生在距太湖62公里的常州市,17岁后生活工作于上海。除了国外,他主要活动于江浙沪皖四省市,反右前,他曾多次去太湖周边游览、写生、作画,太湖是他最熟悉的“天然粉本”。
据袁志煌、陈祖恩编著,并经海粟本人审定的《刘海粟年谱》记载,建国后,海粟在1949,1952-1957连续6年,1976,这8年中,都有在太湖周边的无锡、苏州光福、洞庭东山、西山一带居住、写生、创作的记录。在1981年版《刘海粟油画选集》选录的84件油画中,有5件以太湖为题,在1983年版的《刘海粟作品选集》选录的65件油画中,也有5件以太湖为题。
如何评估拍卖中出现的刘海粟油画?
我们可以从已知史实出发,从不同角度考察这个问题:
1、刘海粟向国家捐赠了973件作品和藏品,其中不仅有他各个时期,尤其是早期的代表作,还包括他的收藏,以及夫人夏伊乔的一些作品。
2、海粟一生作画的数量,远远大于捐赠数量,历次运动,损毁不少,存世总数,很难统计。《刘海粟全集》十二卷本,2015年开始立项,是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尚未完成,全集出版后,海粟研究将会大为推进,但是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近现代名家的全集,包括《齐白石全集》、《傅抱石全集》、《黄宾虹全集》、《吴昌硕全集》等等,都不可能也没必要搜罗无遗,其实都是选集,这是由近现代美术作品的特点决定的。
3、刘海粟油画作品的数量远远少于水墨画作品,二者件数不在一个数量级。
4、从雅昌网大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自1993年以来,拍卖中出现的,拥有可靠出版的海粟油画,不超过20件。这件《太湖渔舟》,是其中出版著录最多的一件。
可否只用一句话,介绍这张画的价值?
这是迄今为止,市场所见,出版著录最多的海粟名画。
吴作人《坐女人体》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Lot 1714
吴作人(1908-1997)
坐女人体
1930年代
布面 油画
130×90 cm
发表:
《寻找孙佩苍》,图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青青子佩—民国美术史再发现:孙佩苍及其收藏》,P36,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2014年
《师道—徐悲鸿及其学生作品展》,P39,瀚海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
展出:
中俄油画创作高级研修班开班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2014年
青青子佩—民国美术史再发现:孙佩苍及其收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2014年10月11日-30日
师道—徐悲鸿及其学生作品展,瀚海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
来源:孙佩苍家属旧藏
《坐女人体》的创作时间和地点?
1931-193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吴作人工作室。
1930年10月12日,吴作人正式成为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他当天就拜会了他的老师,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巴思天教授(Alfred Bastien,1873-1955)。巴思天对吴作人带来的作品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你的油画当然不是中国传统,但也不属于弗拉芒画派传统,充满了你自己的个性”。巴思天亲自向来自十一个国家的六十多名学生介绍吴作人:“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将会成为你们的榜样。”吴作人不负所望,入学第二年,就获得了“桂冠生”称号,在夏季大会考上,他的作品《男人体》荣获了第一名。根据学校通知,吴作人自此享有校内个人画室,同时作画所需画材及画室采暖费等开支均由学校提供。
《坐女人体》的艺术水准如何?
1、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吴作人作此画时的年龄是23-25岁)向西方学习现实主义油画传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足以垂范后世。
2、吴作人学习吸收了伦勃朗的明暗法,特别是在丰富复杂的暗部,以及光线从明到暗,逐渐消融的感觉;库尔贝《画室》的质朴和真实,特别是造型的质感和量感;夏尔丹的恬静、朴素和醇厚,特别是那种生动而亲切,明晰而温暖的褐色基调。
3、更重要的是,这个女孩气质、动作和神情刻划:她有些敏感,身体有点儿绷着,动作略微僵硬,她似乎对这个环境不太熟悉,有一种紧张感。这些构成了这张画最吸引人的地方,意犹未尽,出神入化。
4、技巧很熟练,但画面又给人朴素沉稳的感觉,还带有东方的“拙味”,达到了吴作人所说的“看上去什么都没有,但使人感觉什么都有”的效果。
《坐女人体》的流传经过?
1931-1933年,创作于欧洲留学的吴作人笔下。
1933年,被西画东渐第一人、民国大收藏家孙佩苍漂洋过海带回国内,后在战乱中历尽艰辛数度迁徙。
1940年,与孙佩苍的其他藏品一起,从北京运至上海租界保管。
1969年秋,捐赠予中央美术学院,由古元记录捐赠清单并于11月下旬送给孙佩苍家属。
1970-1986年,被作为教学经典范本,供美院师生观摩学习。
1986年,由习仲勋同志特批,退还给藏家家属。
2018年7月,杭州拍卖会,现藏家得自上述来源。
如何看待吴作人油画的市场与收藏?
油画《坐女人体》1933年为孙佩苍购藏并带回国内,孙佩苍是民国时最顶尖的西画收藏家。从1930年代起,直到今天,吴作人的油画作品,一直处于收藏金字塔的顶端。
我们叙述一些史实:
1、1940年,国民党重庆市党部秘书杨公达请吴作人作蒋介石肖像,酬金为150银元。
2、1942年《重庆大轰炸》参加纽约MOMA举办的“抗战中国艺术展”,以600美元价格售出。
3、1945年,吴作人为私人作肖像画的酬金是一根金条。
4、1949年解放以后,吴作人只为北京荣宝斋、和平画店等提供一些字画。对于油画,吴作人认为是比较强的精神劳动,不再出售油画,况且字画店对油画也几乎不理解,所以市面上根本无法买到吴作人的油画。
5、吴作人一生创作过五六千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在战争中被炸毁,在运输中遗失,在政治运动中被破坏,存世油画作品的数量比国画作品要少得多,不在一个数量级。建国以后,除了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吴作人主盟艺坛数十载,他担任了14年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3-1998)和21年的中央美院院长。他的油画作品大部分捐赠给了以下几个单位: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吴作人艺术馆、国家博物馆等等。
如何看待这件《坐女人体》的市场地位?
吴作人存世作品中,国画居多,油画为少,民国时期创作的油画作品,则更是寥若星凤。自有拍卖以来,坊间所见吴作人创作于解放前的油画作品,不超过10件,1930年代创作的油画,留存至今者,更是屈指可数,珍若拱璧。
在拍卖记录中,能够与这件《坐女人体》相提并论、等量齐观的吴作人油画,只有以下4件:
1、1932年《提篮子的少女》(中国嘉德2019春拍)
2、1940年《重庆大轰炸》(香港拍卖会2002秋拍)
3、1949年《解放南京号外》(北京拍卖会2007秋拍)
4、1977年《战地黄花分外香》(中国嘉德2013春拍)
这件《坐女人体》是已知市场尺幅最大、画面最完整的吴作人留欧时期油画作品,具有无可取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吴大羽 《射戟辕门》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Lot 1713
吴大羽(1903-1988)
射戟辕门
1980年代
布面 油画
53×38 cm
发表:
《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师生展》,图版12,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年1月
《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P119,大未来艺术有限公司,1996年7月
《中国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画展》,P112,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年3月
《吴大羽》,P13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吴大羽》,P122,大未来画廊艺术有限公司,2006年5月
《吴大羽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P99,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7月
《吴大羽作品集》,P127,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3月
《吴大羽研究》,P112,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P160,商务印书馆,2020年4月
展出:
吴大羽油画艺术回顾展—暨纪念吴大羽先生百年诞辰,上海美术馆,上海,2003年11月21日-12月10日
吴大羽画展,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01年3月8日-4月8日
中国新派绘画宗师-吴大羽师生展,大未来画廊,台北,1996年1月13日-2月6日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13年秋拍,Lot460
这件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递藏过程?
这件作品创作于1980年代,上海,吴大羽寓所。
吴大羽先生1940年的春夏之交,38岁时,从昆明回到上海,住福煦路(今延安中路)632弄岳父家一栋二层半联排公寓,半层指的是屋顶的阁楼,这种房子上海人叫“新里”。从那时起,吴大羽便开始了“陶潜之隐,坚守孤深”的隐士生活。一直到1988年86岁时病逝家中,48年间,吴大羽一直在这里生活。他的画室是10平米阁楼上,内有一具木制画架,一只马扎,和一个竹制书架。
吴家的住房情况从1966年“文革”开始有了变化,有关单位先后安排三家“工人阶级”家庭挤占了吴家的住房,先是一层挤进来两户人家,后来二层又挤进来一户人家。从此再也没有外人进入过吴大羽的画室。
由于吴大羽先生既不签名,又不署年款,也不留记录。我们只能通过绘画本身提供的信息,如风格、材料以及吴大羽子女的回忆来判断他这件作品创作的时间范围,但是无法精确到具体的某年某月。
例如,通过绘画材料做出的判断。赵无极曾说过:“1979年冬,我突然收到同窗好友朱瑞序从上海的来信,谈起吴师的情况。并谓吴师作画因国内颜料变色,想要点法国颜色。我即买了法国LEFRANC-BOURGEOIS牌大瓶油画颜料,装了一大纸箱寄去,同时寄给他一本我的画集,是1979年春巴黎的袖珍美术馆出版社(Musée de Poche)印制的,文字是由艺术评论家余伯阮(Hubert Juin)写的,使他略知我在巴黎的情况。以后并没再有他(吴师)的消息,时常听说国内因政治的因素不敢与国外亲友通信,所以我并不觉意外。直到最近林天民先生讲吴师1980年以后的画用的颜色很好,画没有变色,听说是外国寄来了,想来那就是我寄的颜色了。听闻之下,内心感到无限的安慰。”
递藏过程如下:
1、1990年代中期,台北大未来画廊从家属手中购得。并于1996年在台北大未来画廊展出,2001年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2003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2、2013年在中国嘉德(香港)拍卖,现藏家得自上述拍卖。
作品名称《辕门射戟》是作者起的吗?
一件杰作,是一个生命,他该叫什么名字?通则是“名从主人”,艺术品的名字,由创造者取名。但是吴大羽显然没有为这件作品取名。
吴大羽几乎不为作品取名。
1983年2月6日,吴大羽对陈创洛说:“有时画题反而概括不了作品许多内涵和旨意,还是无题为好,让观众去自由想象。我国古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往往是感觉和触觉在内心激荡而无题。”
在吴大羽手稿中,他写道:“题材内容的分说是批评家的演辞,画家心中存着题目和内容只见,就已是证明他作品的不幸了。”还有:“画题不得已而退隐于无所为之,更名无题,画其无题之画,为其无所欲为。”
无题——带有独立思考、自由意志的批判性。吴大羽在手稿中写道:“画题之名已不为人记忆,而无题之名代之以兴。人世明暗,本来由画题为之厘定准则的,转由无题起为讽咏咨嗟于其间。”
吴大羽作品流传至今,只有极少是吴先生亲自取名的,大多语词简洁,语义抽象。
例如:
71岁时,画《公园的早晨》,75×70cm,在1974年3月上海美术展览馆举办的“黑画”展中,作为批判材料展出。
76岁时,画《滂沱》54.5×39cm。1981年第12期《美术》杂志刊登的时候,将画印颠倒了,编辑部向吴老师道歉,他说:无关紧要,从月球上看过来,就无所谓正与倒。
1984年,吴大羽的《色草》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展出,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80岁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出了油画《余暮》。
81岁时,为旅居美国的侄女吴崇兰画了《彩奏》、《韵步》、《春在》、《色奏》四幅画。又画《婆娑》、《谱韵》。
这是他的人生观的反映,正如吴大羽所说:“人生永像一首没可命名的诗篇”。
为什么在不同出版物中,这件作品的名字不同?
在最近十年,大陆出版的吴大羽画册中,这张画的名称大多是《无题》,或《无题80》。
海峡两岸,对吴大羽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的,三十多年前,除了圈内人士,社会上对吴大羽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对他的生平、思想、创作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办展时或许会联想到同一时期在同一地点展出的林风眠、关良的一些京剧题材、色彩热烈的作品,给这件作品取了一个戏剧化的名字。
近十年来,吴大羽研究逐渐深入,对吴先生作品的认识也更为清晰,在大陆出版的吴大羽画册中,这张画的名称多改为《无题》。吴大羽研究中,有两个里程碑式的出版。其一是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8开本800页《吴大羽作品集》,由吴大羽子女吴崇力、寿崇宁担任主编,周长江、李大钧担任执行主编,收录了吴大羽油画149幅,以及蜡彩、水彩、水墨、漫画、钢笔画、铅笔画、书法等作品750多幅。其二是20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816页《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由寿崇宁、李大钧主编,是吴大羽作品、年表、文献,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汇集和发布。包括吴大羽油彩作品159件(其中13件为仅存文献的已佚作品)、水彩色粉58件、蜡彩作品257件、墨彩作品82件、钢笔画、铅笔画、漫画作品121件。
本场拍品的来源是中国嘉德香港2013年秋拍,为了市场记录递藏与命名的延续性、连贯性,我们在本场拍卖中,还是沿用了嘉德香港拍卖在2013年图录中的作品名称。
如何理解和阐释这张画?
作品阐释,见仁见智,是开放的结构,是面向未来的结构。谈吴大羽,大多围绕他的“势象”理论。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考察这个问题,那就是,用吴大羽的文字来解释吴大羽的绘画。
吴大羽是画家,也是诗人、哲人。他一生,留下600多首诗歌,50多万字笔记、信札、画论。我们用吴大羽的两首绝妙的诗篇和八条简洁而充满智慧的画论,来理解和阐释这件杰作。
两首诗如下:
其一·金刚
影子想骗过形体,时间在嘲笑空间。
我没声又没踪影,出入光明到黑暗。
其二·无题
人我两忘形俱失,捕风捉影笔馀情。
隐现空色争相至,吾行吾素不病兢。
八条画论如下:
1、画要像一把刀。
2、神形东西,破立古今。
2、画人所事,在完成绘画生命内的点滴。
3、艺术是物我交接瞬间难以形容的美感。
4、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但我的绘画是时间驾驭空间。
5、绘画即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亦是宇宙间一刹那的真实。
6、画是心灵感应的自然流露,感受的瞬间迸发,自由自在,任何人也无法去再现,连自己也不行。
7、我在描写山光水色,直抒胸襟;我在描写花鸟草丛之微,细嚼风韵;我在描写时间的犇流去来,描写心底的谦卑和知觉的昂扬。
8、我的黑画,根源于抽象地描绘人生。为要把艺术安放在虚无缥缈的仙境,竟然遗忘了社会,遗忘了政治,遗忘了一切。可是没有遗忘自己,没有遗忘自己的独立王国,我曾是真心诚意地要求人人有其独立自主的王国。
最后这一则,是他在文革时的检查交代材料,即便在最极端生命状态下,在遭到掠夺和迫害的情形下,大羽先生亦不夺其志,仍坚守独立意志为创造之根本。
吴大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中国现代主义先驱,抽象表现主义大师。他的抽象艺术从绘画本质出发,与中国诗心契合,在时间上与德库宁、罗斯科等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先后迸发。区别是,吴大羽是孤往的,他独自一人抵得上千军万马。吴大羽的内心清清楚楚,他写道:“这些好的作品往往是有的人看不懂,不承认,最后,历经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才被人发现。”
他是杰出的导师,学生们称呼他为“国立艺专的灵魂”。他有三个心爱的学生——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朱德群写道:“我们都是羽师的作品。”他的学生还包括:艾青、胡一川、王式廓、祝大年、李霖灿、丁天缺、庄华岳、罗工柳、赵春翔、涂克、谢景兰、刘江、袁运甫、曹增明,闵希文、朱膺、芮光庭、张功悫等等。
他是诗人。现存吴大羽600多首精彩的诗篇,时间跨度从20岁到80岁。
他是当代陶渊明。一生以陶渊明为榜样,不媚流俗,洁身自好。吴大羽有一篇重要文献《由陶渊明说到画家——答人书》,这是他的精神自画像。
他是画家中的陈寅恪,一生坚守独立意志,自由精神。
如何看待这件作品在吴大羽传世油画中的地位?
1这是迄今为止,拍卖所见,出版最多的吴大羽名作。
2、1980年代的吴大羽作品,以蓝色系最多,这件作品为极少见的黑色与黄色的交响。
3、吴大羽80年代的抽象绘画,有些偏抒情,有些偏力量,总体来说,偏抒情的多,偏力量的少。这件作品融激烈的冲突,磅礴的气势,丰富的肌理,饱满的情绪于一体,是一件令人过目不忘,心潮澎湃的杰出代表作。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