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乾隆:书法贵在通乎其意 传其神

时间:2020-12-10 13:47:32  来源:同古堂

  ▲北京泓茂2020首届艺术品拍卖会 沈庆兰《吉庆图》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北京泓茂拍卖

  乾隆:书法贵在通乎其意,传其神
  文/ 同古堂

  作为中国内地拍卖界开创人及领军人物之一,易苏昊先生在业界可谓声名甚隆,其1975年至1996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考古发掘、文物保管征集工作,又因对古代书画及青铜器等多有心得,先后编撰出版了《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和《历史博物馆藏明代法书选集》等专著。

  1996年,其即出任中贸圣佳总经理,开始拍卖之旅,此后创造诸多拍卖记录。亦缘于内心多年文化情结,致力于国宝回归,如故宫博物馆藏米芾《研山铭》、国家博物馆藏“子龙鼎”、保利博物馆藏“遂公盨”等重器的回归皆经由他手。

  此次,其作为北京泓茂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精心甄选1500余件拍品,并设立15个专场,囊括玉器、漆器、文房、书画等诸多门类,将带领“泓茂拍卖”启动2020首拍,呈现诸多佳制,部分精品可一睹为快。

  其中“紫禁丹青——御笔词臣书画”专场,尤以著录于《石渠宝笈》之“乾隆御临苏轼诗帖”及宫廷画家沈庆兰所绘“巨大尺幅”之“岁朝吉庆图”备受关注。

  ▲乾隆 1753年作 御临苏轼诗帖 册页2对开 纸本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详情

  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六册,p3442。

  款识:癸酉仲秋晦日,御临苏轼诗帖于木兰行帐。
  钤印:古香(白文)、太?(朱文)
  鉴藏印:石渠宝笈所藏(朱文)、弘德殿(朱文)、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八徵耄念之宝(朱文)、古希天子(朱文)

  录文: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使君何従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7.5x5.7cmx2
  ??

  乾隆皇帝文治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在位六十年内,秉行天子之道,开疆扩土,版图趋于鼎盛,又忧劳国事,尝谓“亲理万机,孜孜不倦,五十余年如一日”,朝野亦吏治澄明,国泰民安。

  其政事余暇,又持以“书卷艺事”为尚,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御临书帖画作甚多,尤是书道,更是心摹手追,用功极勤。

  乾隆遍临名帖,其书法追求古人意趣,行笔流畅,书风华贵典雅,颇具造诣,虽不敢言比书家,然于帝王书法中,自当有一席之地。

  铜山张伯英曾评介乾隆书法:“学者多见古人真迹,得其用笔用意,下笔自不同流俗。内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资亦优,弄翰尤勤。清代诸帝王皆工书,而高宗诣力最为深厚。晩年益臻古澹,有从心不逾矩之妙。”,《敬胜斋法帖提要》中有载。

  ▲乾隆皇帝(1711—1799)

  乾隆皇帝对于书翰之嗜,由其“三希堂”所搜求的名帖,如晋朝书法大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亦可窥一二。“三希堂”另藏有晋以后历代名家百余人作品,含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而收藏鉴赏之外,其又汇集历代法书摹勒上石,先后刻成《三希堂法帖》、《墨妙轩法帖》,《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等著名丛帖,流传于今。

  ▲乾隆 1753年作 御临苏轼诗帖 册页2对开 纸本

  此其“御临苏轼诗帖”册页,书苏轼《烟江叠嶂图诗》一首,为行楷书,乌丝阑素笺本,两对开,计四幅。紫檀夹板上楷书镌刻《御临苏轼诗帖》题名,装褫绢素亦为清宫旧物,原装旧裱,殊是不易。

  是诗内容,为元祐三年(1088)冬,苏轼得见王诜为王巩所绘《烟江叠嶂图》而作七言古诗,时其在汴京任翰林学士。王诜所作《烟江叠嶂图》传世共两本,其一设色,其二水墨,“设色本”入清后曾为清宫内府所藏,现均藏于上海博物馆。前者曾入北宋宣和内府,著录于《宣和画谱》、清吴升《大观录》、安歧《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书。

  乾隆曾言“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来,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知其郁郁书生卷气。而苏轼为文人推崇之“文豪”典范,于诗、词、文、书、画等“艺事”俱佳,对后世影响甚深,乾隆自然遥追神往。

  ▲苏轼(1037—1101)

  如其曾评苏轼《病中游祖塔院》诗为神作,并言“后人自百摹不到,笔底定有神力护持”。乾隆十三年(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其又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并言:“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也。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可见对其书法之推崇。

  此题跋中,乾隆亦言及临习苏轼书法之要:“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

  ▲乾隆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其于《黄州寒食诗帖》卷首,另题写“雪堂余韵”四字,并将其置之三希堂珍藏。

  ▲乾隆题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卷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从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书法,多为其临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二王等墨迹,也可知乾隆对于苏轼之心驰,《石渠宝笈》亦多有收录。

  故宫博物院另藏有乾隆行书《临苏轼春帖子词》以及《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等,也可作参考。

  ▲乾隆 1753年作 御临苏轼诗帖 册页2对开 纸本,局部

  而据此“御临苏轼诗帖”册页笔墨,可见乾隆所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等,所言非虚。

  册中,乾隆所求亦是贵在通乎其意、传其神,行笔疏朗,也甚为规矩,布白匀称,端丽秀美,结体也是严谨流畅,未见拘束,有圆润飘逸之姿,知其所学为帖书正脉,宜乎法度,故既保持了乾隆书法结字圆润自有风格,又可见部分东坡意韵。

  其实,乾隆作为一国之君,历代法书虽“无不遍观殆尽”,然临写多流乎形式而已。其自青年时,即保持“清秀柔润”、“乌黑方正”等书风,此后数十年未见大变。

  其于《三余逸兴图卷》后纸亦曾有题识“正不在效颦前人也”,又“每作书先量度、笺幅、行款,排次起草,以备涉笔时,旁按比拟规格,此懋勤殿供奉例程也。”,知其临帖之作,多出己意,也可证之。

  ▲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七十三卷书影

  由于乾隆书法代笔不乏,其耋耄之年时,还曾命董皓代笔,然此《御临苏轼诗帖》册页,小字行楷书风甚为契合其典型面貌,应出自乾隆亲笔。且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七十三卷中,更为难得。

  ▲乾隆 1753年作 御临苏轼诗帖 册页2对开 纸本,局部
  此外,《御临苏轼诗帖》册页,款识“癸酉仲秋晦日,御临苏轼诗帖于木兰行帐”,其中“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彼时,其年四十三岁,正值壮年,意气风发之际。

  而“仲秋晦日”即农历八月最后一天。“木兰行帐”,应即乾隆“木兰秋狄”行宫或处理政务之所。

  满人毕竟以马上得天下,为使八旗子弟持守当初立国之勇,骑射之技不至生疏,康熙皇帝即有“木兰秋狄”传统,此后雍正、乾隆等亦极为重视“崇武、尚武”教育。

  雍正皇帝曾告诫“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勿忘家法”,乾隆《避暑山庄后序》亦载有此言。

  《承德府志》另有载,乾隆六年二月,其在“降旨行围”中,上谕言及“皇祖每年出口行围,于军武最为有益,而纪纲整饬,政事悉举,原与在京无异。至巡行口外,按历蒙古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所关甚巨”。

  即是以“狩猎”行“肄武绥藩”之策,满蒙一体,咸得其所,相与协和,恩威并济。

  ▲郎世宁 乾隆皇帝射猎图,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御临苏轼诗帖》册页,应是乾隆砥砺武备,行围狩猎间隙,挥写而就,而“行帐”,或即承德的热河行宫。

  册中钤有“石渠宝笈所藏”、“弘德殿”朱文骑缝方玺二,也可知著录于《石渠宝笈》,藏于“弘德殿”。

  ▲故宫弘德殿

  弘德殿为乾清宫西之小殿,与东侧之昭仁殿相对,其在明代为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殿中悬挂匾曰“奉三无私”,南向设御座。后室3间,有匾曰“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曰“怀永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

  此册前后扉页钤有“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朱文鉴藏宝玺二,可见晚年及退位后,乾隆亦多有展读此经意之作,颇为自得,可知其之自赏真性情。料想乾隆观此壮年时,“木兰秋狄”间隙所书《御临苏轼诗帖》册页,其内心定是百感交集,多有唏嘘。

  ▲钤印:八徵耄念之宝

  ▲钤印:太上皇帝之宝

  由于乾隆雅好“艺事”,供奉于宫廷的画家自是愈多,如张宗苍、郎世宁、丁观鹏、沈庆兰等。而上行下效,朝臣亦受其影响,书画之风愈盛。

  “紫禁丹青——御笔词臣书画”专场中,宫廷画家沈庆兰所绘“巨大尺幅”之“岁朝吉庆图”,其之富丽堂皇,即尽显皇家风范。

  ▲沈庆兰(清)  岁朝吉庆图

  设色绢本立轴
  296.5×207.5cm
  款识:臣沈庆兰恭画。
  钤印:臣沈庆兰、恭画
  注:沈庆兰(清),善画人马,乾隆(1736-1795)时供奉内廷。嘉庆十五年(1810年)绘良吉骝图及职贡图。
  出版:《收藏家》杂志2020年05期封底

  沈庆兰生卒年暂不可考,传世画作亦颇为少见。对其记载,《国朝院画录》也仅有寥寥数语,称其“善画人马,乾隆时供奉内廷,嘉庆十五年(1810)绘《良吉骝图》及《职贡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嘉庆十年(1805),与黎明、程琳、沈焕等合作之《皇清职贡图卷》四卷本补绘,著录于《宝笈三编》。此是清政府官修的有关四夷外藩的图像图册,具有重大之政治意义。

  关于绘制《皇清职贡图卷》,乾隆皇帝上谕中,有言“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猺黎獞,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侍,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钦此。”

  而参与图像绘制的画师如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瀚、程梁等皆是当时最优秀的宫廷画家,此后沈庆兰能参与此重要图卷之绘制,知其绘画造诣匪浅。

  沈庆兰亦擅“马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嘉庆己巳(1809)所作《庆吉骝图》轴、嘉庆庚午(1810)作《良吉骝图》轴,另藏有其作《松兰梅竹图》轴,为小写意花鸟。

  ▲沈庆兰《庆吉骝图》、《良吉骝图》、《松兰梅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其所作“吉庆图”,则堪称“巨制”,全图纵297cm,横200cm,达54平尺有余,且以整张宫绢绘就,应属“贴落”。清宫宫殿的廊壁上,即不乏有“贴落”形制壁画。

  宫内档案,也有多处宫廷画家奉皇帝之命绘制“贴落”的记载。“贴落”是有别于卷、轴、册、扇的另一种绘画及书法装裱形式。其形制简单,宫廷画家先在纸、绢上书画,完成之后,四边镶以绫绢,然后再将画幅贴到墙壁上。以此装饰室内环境,甚为适宜、美观,同时又易于更换,相较于壁画甚是便利。

  宫内诸多巨幅画作,即以“贴落”重新装裱而成,而此“吉庆图”亦当如是,不过如今已改为日式装裱,存放于木匣之中。或应是满清灭亡后,各种缘由而曾流入东瀛。

  ▲沈庆兰《岁朝吉庆图》款识

  此作款识“臣沈庆兰恭画”,钤印“臣沈庆兰”、“恭画”,知为其专为皇帝而作,与常见“臣字款”绘画规制相符。

  而所绘内容为清代妃嫔与众皇子们节庆的生活场景,类于清宫传世“岁朝图”或“行乐图”等。彼时后宫生活,文献记载讳莫如深,故对于了解封建社会后宫史实、活动等,甚有意义。

  图中绘二十余人身着汉服,御园嬉戏,衣饰华贵,设色艳丽。又祥瑞甚多,如白鹤、仙鹿、寿桃、仙荷、灵芝如意等,一片祥和喜庆之气。其中三小童,或手执连串爆竹,或欲点放,作小心翼翼状,或抬首仰视,似有期待。

  ▲沈庆兰(清)  岁朝吉庆图,局部

  俗语言“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画中即绘有“绽蕊红梅”,隐于松竹后,知新年始来,春回大地。而所谓“岁朝”,泛指农历新年元旦到元宵节结束,表现此间各种节庆活动的绘画,均可称为岁朝图。故此画称之“岁朝吉庆图”。

  ▲沈庆兰(清)  岁朝吉庆图,局部

  妃嫔皇子其乐融融,嬉戏其间,谈笑自若,既是和谐宫廷生活的侧面反映,也是帝王对于多子多福的希冀。而人物分布错落,或捧芝瓶,或抱花篮,或挑担献寿,或与鹿角力,或执戟悬磬,或手持如意,可谓姿态各异,甚是传神。

  技法多施以工笔重彩技法,开脸线条精致,五官细腻写实,发髻毫发毕现,服饰勾勒流畅,图案则缕金错彩,知绘画造诣至深。

  ▲沈庆兰(清)  岁朝吉庆图,局部

  景物亦是描绘古典雅致,如山石、松竹、春梅、烟水等,除大面积使用厚重的矿物质颜料之外,也适当搭配了柔和淡雅的植物色,画面“吉庆”之意,跃然于纸。

  此外,尤为人所关注者,即正中站立,头戴紫金冠,红缨穿着装束,更为贵气的持“戟磬”少年,其特殊身份呼之欲出。

  ▲沈庆兰(清)  岁朝吉庆图,局部

  事实上,“束冠”与“戟磬”的描绘,与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等宫廷画家所绘之《乾隆岁朝图》、《雪景行乐图》、《岁朝行乐图》和《元宵行乐图》等,当有特殊意义。

  ▲乾隆岁朝图

  ▲乾隆雪景行乐图,局部

  ▲乾隆岁朝行乐图,局部

  ▲乾隆元宵行乐图,局部

  与沈庆兰《岁朝吉庆图》一样,此四幅“行乐”或“岁朝”图,皆是大尺幅之作,应同属“贴落”。构图与人物勾勒,亦多大同小异,皆是皇家天伦之乐,而此五幅画作中,“戟磬”俱有描绘。

  “戟”同“吉”,而“磬”同“庆”,所以“戟磬”有“吉庆”之意,此祥瑞图像,常见于瓷瓶上,则为“吉庆平安”的寓意,故宫博物院藏器物不乏可见。

  不过,从乾隆《岁朝图》中,可见持“戟磬”少年,又束冠执印。而“印”为信物,为国家权力象征,可见此少年身份之非同寻常。

  据台湾学者陈葆真《从四幅岁朝图的表现问题谈到乾隆皇帝的亲子关系》,文中其指出这些“岁朝图”当与乾隆即位之初密立储君之事有关。按其研究,其中执“戟磬”者即乾隆欲立为嗣君的皇二子永琏,其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出,乾隆称之“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而《雪景行乐图》创作于乾隆三年(1738),和其后的另两幅作品一样,永琏依然以手执“戟”“磬”的皇子形象出现在画中,仅将金冠换作巾髻。

  倘执“戟磬”者有特殊政治寓意或寄托,此沈庆兰《岁朝吉庆图》中或应同样有类似含义,同时也可以此数幅画作中“戟磬”者的成长及变化,确定创作大致时间,甚至少年身份等。

  然不管如何,据此画束冠执“戟磬”少年的与众不同,其尊贵身份毋庸置疑。

  ▲沈庆兰(清)  岁朝吉庆图,局部

  沈庆兰《岁朝吉庆图》为其迄今所见传世最大尺幅画作,又原为清宫旧物,描绘宫廷生活场景,画工精湛,与故宫博物馆所藏“行乐图”、“岁朝图”等,又当有特殊政治隐含意义。

  此作甚是难得,可珍而宝之。此专场中另有“嘉庆帝《楷书七言诗》”、“董邦达《放鹤图乾隆帝御题诗轴》”等,亦可窥帝王词臣等精彩翰墨。

  而受康乾影响,清代朝臣的文人雅趣,更是可谓风行,“锦绣华章——中国书法楹联专场”中,如刘统勋、祁寯藻、林则徐、徐郙、冯文蔚等名臣书法,书写材质多以宫绢,笔墨亦是超逸,当为彼时文化氛围之缩影。

  专场其余作品书写材质也多具特殊性及装饰纹样的多样化,如纸本红笺,蜡笺,洒金笺,虎皮笺,印花笺,砑花笺以及绢本花笺,图案则如龙凤纹、暗八仙纹、八宝纹、云蝠纹样、梅竹双清、岁寒三友等,观之异彩纷呈。

  ▲刘统勋 行书渔隐丛话一则 立轴 手绘暗八仙花卉云蝠纹绢本

  款识:渔隐丛话一则,东武刘统勋。
  钤印:于此间得少佳趣(朱文)、刘统勋印(白文)、延清(朱文)
  录文:洛中尚齿起于唐白乐天,至宋司马君实遂继为之,谓之率真会。好事者写成图,传于世,所谓九老图是也。
  尺寸:177×45cm

  刘统勋遍任刑部、工部、吏部尚书,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拜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充上书房总师傅,为清廷稍有之一品大员。其子刘墉,也是声名盛矣,足见其门第之显贵,有“一门三公,父子同宰”之美誉。其卒后,乾隆皇帝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赠太傅,祀贤良祠,谥号文正。

  其由科举入仕,为官清廉,亦善书法,如此书作,“书法承旨,笔意清刚”,可见其虽潜心政事,也时常濡墨临池修身养性。不过,刘统勋恪守“不以笔墨招非”因而传世诗文、墨迹极少。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一书中曾言“刘文正统勋,不以诗名,然偶有所作必出人头地。”

  材质为手绘暗八仙花卉云蝠纹绢本,书渔隐丛话一则,华章美文,颇为难得。

  ▲林则徐 行书《圣主得贤臣颂》 镜心 手绘太狮少狮云龙纹蜡笺

  款识:赓虞大人清鉴,少穆林则徐。
  钤印:臣林则徐字少穆印(白文)、身行万里半天下(朱文)、解脱三昧(朱文)
  录文:圣主必待贤臣以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上下具欲欢然交欣。千载一会,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如巨鱼纵大壑。其得意如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悉臻。
  尺寸:83×163.6cm

  林则徐为清朝一品大员,民族英雄,可谓声名显著,其为人亦是刚正不阿,曾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知其忧国忧民之心。其虎门销烟的壮举,历时长达23天的熊熊烈火中,销毁的不仅是鸦片,更是燃烧起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其书风姿态饱满,清劲秀博,亦豪迈大气,不见矫揉造作,又柔中含刚,宽博疏朗,一如人品。

  《云左山房文钞》卷四有载,其于《跋沈毅斋墨迹》中曾言:“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可见其书并不拘于前人藩篱,点划之间自成一格。

  因时人敬仰其书法及人品,索书者众多,有载“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等可知一二。

  此书《圣主得贤臣颂》是西汉王褒创作的骈文,出处《汉书·王褒传》,文中以良御御骏马作比君臣关系。而整作行笔自然流畅,章法得体,骨气内含,结构灵动,偶见以书取势,倚侧生姿,观之自有英雄气概。

  上款人“赓虞”暂不可考。所用蜡笺多属于武臣。

  ▲祁寯藻 行书八言联 立轴 手绘少狮云纹蜡笺

  款识:祁寯藻。
  钤印:祁寯藻印(朱文)、实甫(白文)
  录文:组织仁义琢磨道德,启发篇章投理秘文。
  尺寸:135×31cm×2

  祁寯藻为四朝重臣,三代帝师,曾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其辅政为官达四十六年之久,先后兼任道光皇帝的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皇帝的太子太保、同治皇帝的弘德殿授读,是当时晋人在朝中居官最高最久者。

  其一生集诗近三千余首,自编《谷曼谷九亭集》十二卷,被人尊为道光年间诗坛领袖。其书法则是清代书坛承上启下之一代宗师,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劲,自成一格。又点画神清骨秀,气血丰匀,行笔婉畅妍美,爽健洞达,结字平和峻丽,雍容端庄。

  《清代翰林传略》称其为“一代书宗”。亦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和“楷书称首”的赞誉,其主盟清代道咸诗坛、书坛长达几十年,为士林所瞻望。

  此作行笔工整隽秀,富有气势,笔酣墨足,风清气正,又格调高雅。书写材质为手绘少狮云纹蜡笺。

  ▲徐郙 行书七言联 立轴 印花清供纹笺本

  款识:芝庭一兄属,徐郙。
  钤印:臣徐郙印(白文)、壬戌状元(朱文)
  录文:日暖晴轩晨试墨,雨凉高馆夜弹棋。
  尺寸:126×28.3cm×2

  徐郙,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同治元年(1862)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安徽学政、江西学政、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拜协办大学士,世称徐相国。

  其工诗,精于书法,擅画山水,入词馆,被召直南书房。慈禧常谕徐郙字有福气,晚年御笔作画,悉命徐郙题志,传世慈禧画作中多见徐郙行楷诗题。因兼具金石派学养,黄宾虹评价徐郙云:“徐颂阁、张野樵一流,为乾嘉画家所不逮”。

  其用笔沉稳,尤其行书,堪为清代状元书家典范。与康熙状元王敬铭、乾隆状元秦大成并称“嘉定三状元”。

  此书书写沉稳洒脱,用笔中锋与侧锋兼备,点画精到,具有金石味。材质为印花清供纹笺本。

  上款人“芝庭”,暂不可考,同时代有王兰升,字芝庭,山东人。庚午解元,甲戌庶吉士,受书法于李伯扬刺史,雄浑劲健,自成一家。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冯文蔚 行书八言联 立轴 手绘团龙云蝠纹粉蜡笺本

  款识:少卿大兄大人雅正,修盦弟冯文蔚。
  钤印:冯文蔚印(白文)丙子探花(朱文)
  录文:溽露霏甘舒云结庆,贞筠抽箭润璧怀山。
  尺寸:171×34.5cm×2

  冯文蔚为光绪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五年,其任国史馆协修。同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八年,授任功臣馆纂修。出任河南学政。光绪十一年,任文渊阁校理光绪二十年,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累迁,充任侍读学士等职。

  其书法笔意风流倜傥,清隽雅致,棱角亦是分明,方劲严整,体势上又洒脱清瘦,平正中隐寓险绝,章法则宜乎法度,此书可尽览无遗。

  材质为手绘团龙云蝠纹粉蜡笺本。

  专场中另有吴大澂、阮元、胡高望等人书墨,篇幅所限,不一而足,好之者届时可前往预展现场一窥究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