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广采诸家 寄情笔端:画风纷繁的清代绘画

时间:2020-11-3 15:44:46  来源:北京保利拍卖

  [北京保利]艺林藻鉴——中国古代书画

  约自顺治至康熙初年,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四僧”、“新安派”等为代表。另外还有禹之鼎、王树、谢彬、上官周等人,善画人物、肖像。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崛起了“扬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至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微,而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这时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

  Lot 4035
  王原祁  (1642-1715)  仿倪黄笔意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99.2 ×49.6 cm.
  1698年作
  著录:
  1.方浚颐:《梦园书画录》卷十八,《历代书画录辑刊》第5册,第46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2.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203页,带*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说明:
  1.何瑗玉、方浚颐、郑梅清、张学良家族递藏。
  何瑗玉,字蘧庵,号莲身居士,广东高要人。何昆玉之弟。富收藏古籍、金石、碑帖、书画。精鉴别,能书工画。
  方浚颐(1815-1888),字饮苕,号梦园,安徽定远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宦游期间,收得法书、名画甚多,编有《梦园书画录》。
  郑梅清,上海制版大师,收藏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职中华书局,与唐云、来楚生、郑午昌等交往甚密。
  2.吴湖帆题签。
  3. 徐邦达著录此件作品有* 号标注。*号标注为徐邦达曾经过目作品。
  来源:
  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会“少帅墨缘”专场lot0603。

  王原祁  《仿倪黄笔意山水》局部
  四王绘画笼罩着清一代,对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很大。这其中,王原祁的作品带有某种集大成的意味,他上溯宋唐,出入元明,继承董其昌以来的“南宗”衣钵,将绘画艺术的抽象美感、笔墨内涵都发展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王原祁出生于娄东望族太仓王氏,他的高祖王锡爵是明代首辅大臣,祖父王时敏荫官至太常寺少卿,入清不仕,被尊为画苑领袖。王时敏少时曾得董其昌指授,故绘画观念承接董氏而来,他的子孙亦多有善画者,其中以孙王原祁最具天才。王时敏对王原祁的画学成就冀于厚望,王原祁庚戌年中进士,时王时敏已经七十九岁,他叮嘱王原祁说:汝幸成进士,宜专心画理,以继我业。从王原祁之后的人生道路来看,他确实成功的完成了祖父的嘱托,取得了极为杰出的成就。
  此幅写倪黄笔意图即可视作王原祁的代表性作品。题跋中王氏写道:余至青溪,松年表弟留饮,为写倪黄笔意未竞,今春过访,为续成之。时戊寅春正。此图完成于1698年,王原祁时年57岁,正是笔墨成熟之时。根据题跋,可知此图是为其一位叫松年的表弟所作,且分两次方足成之。这种情况在王原祁的创作中比较常见,是他独特的创作方式所决定的。张庚《国朝画征录》记载了王原祁的绘画过程,他的画法复杂繁复,历时长久,下笔之后,要等笔墨干湿合宜时再次着墨,如此重复渲染,有些局部多达十几层笔墨。杜甫有诗说“能事不受相促迫”,这也是王原祁的创作原则,他的作品多苦心经营而来,绝少苟且应付之事。王原祁的画作题跋中,可以看到他有许多画作是间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完成的。

  王原祁  《仿倪黄笔意山水》局部
  王原祁曾说:学董巨须神完气足,然章法不透则气不昌,渲染未化则神不出,非可为浅学者语也。他在画学画理上的造诣,表现在对于章法和笔墨的重视上,此幅仿倪黄大意,参照了倪瓒、黄公望萧疏散淡、不着色相的笔墨精神,在构图上也参用了倪瓒一河两岸的典型样貌,但是如果说王原祁仅仅是在重复古人、屋下架屋,就绝对是门外之谈了。王原祁曾讲: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旧稿。他所在意的,是中国画最为精神微妙的部分—笔墨。细观此图,觉其笔墨浑沦,气韵生动。干墨、淡墨、枯墨、浓墨层层交叠,用笔精微而老辣,真有“笔下金刚杵”之感。对于用笔,王原祁要求颇高,他曾说: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混、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又不可有意着好笔,有意去累笔,从容不迫,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须于下笔时在着意不着意间,则觚棱转折自不为笔使。用墨用笔相为表里,五墨之法非有二义,要之气韵生动,端在是也。如此严格细致的笔墨要求,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推至新的高度,使王原祁的绘画百读不厌,成为影响后代画坛的一代宗师。
  此图迭经名家收藏,有清方浚颐《梦园书画录》著录,鉴定大家吴湖帆题签,可谓名迹足宝也。

  Lot 4034
  黄? 鼎  (1660-1730)  拟古山水册?
  册页(十开)? 设色纸本 38×25 cm.×10

  据《虞山画志》,黄鼎“初师丘屿雪,后师王麓台”,兼习王翚,广采宋元诸家,尤善摹古,入仕清廷,主持编辑《佩文斋书画谱》,绘制《万寿盛典图》,官至户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可见,黄鼎的绘画艺术脱胎自“清初四王”体系。“四王”强调摹古仿古,视宋元艺术为至高标准,这种绘画风格受到皇帝认可和提倡,以正统地位雄踞画坛。
  黄鼎曾客居“江南第一收藏大家”宋荦府邸。宋氏“所收藏唐宋名迹,宋元秘帙,冠于河右”。宋、黄二人一同品赏临摹古代名作,使黄鼎的绘画得以提高。沈德潜《归愚文钞》载:“王翚看尽古今名画,下笔自有成处,尊古看尽天下山水,下笔具有生气,并称大家”。
  黄鼎作画,山水小品最为论者所推崇。本册款署“虞山黄鼎拟古十帧”,第一开取元人笔意,多干笔皴擦,淡墨渴染,清秀静润;第二开绘松柏参天,或拟勾龙爽笔,今广东博物馆藏黄鼎仿勾龙爽《醉儒图》与本开构图用笔极为相似;其后三开笔墨松散自然,绘深山远景,山壑纵横,烟云缭绕,意取南宋各家;第六开山头皴法取法董源,树木绘法取自近人又参己意,山泉三迭,画品超逸;后一开构图取法倪瓒“一河两岸”,用笔又习明人之法,画面清透疏朗;第八开取黄公望法,平台坡岸,以浅绛法敷色,淡花青勾染远山,意境高远;最后二开分别钤“黄鼎之印”“尊古”,融合各家,有叔明笔意,山涧仙鹤高士,体现出黄鼎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至高的艺术境界。

  Lot 4031
  弘?仁、李永昌、汪梅鼎等?国朝诸家画册
  册页(七开)?水墨纸本
  著录:
  《历代书画录续编》第十七册(罗振玉《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庚》),第226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说明:
  1.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号广成,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祖籍苏州府嘉定县,雅好诗文,能书法,万历四十六年经元,天启五年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为政有声,刚正不阿,为明朝忠烈。
  2.罗振玉、俞陛云旧藏并题签。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他以学术的眼光发现挖掘中国传统文献,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刊布流传,其功大焉。先后出版了《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敦煌古写本周易王注校勘记》、《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等。
  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浙江德清人,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著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青词》、《蜀輶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乐静吟》、《清代闺秀诗话》等。

  《国朝诸家画册》之  弘仁(局部)

  是册引首有侯峒曾(1591-1645)书“合置此中”四字,典出《世说新语?巧艺》篇: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置身于丘壑之中,纵情于山水之际,是魏晋以来对于士人超迈精神的极高称许。
  侯峒曾为明季忠烈之士,南明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十七日,嘉定爆发十多万人参加的反剃抗清起义,侯峒曾与同乡进士黄淳耀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侯峒曾赴水殉难,清军大开杀戒,是为“嘉定三屠”之一。侯氏书法信札有少量流传,而大字不经见,此册题字属其精品。
  侯峒曾生平才名、气节颇著,与复社领袖张溥以及文震孟、史可法、程嘉燧等人皆有深交,故其游心艺苑,更由于程嘉燧之关系,与新安画派颇有渊源,程嘉燧为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曾寓居嘉定,二人多有诗歌往还。上海博物馆现存曾鲸画像、张翀补景的《侯峒曾像》一幅,为侯氏家族旧藏,图中侯峒曾丰骨清朗,神情散淡,端坐在三屏式罗汉床上,在其前方有一张长方桌,两个服侍的童子正在布置鼎彝尊炉,显示出主人博雅好古的品性。
  册中有渐江、李永昌、吕上龄、汪梅鼎、叶志灏等新安画派画家作品共七张,尺寸、用纸皆不尽相同,可知为陆续集成者。其中尤为精彩的是渐江所画墨笔山水一开,虽尺幅不大,而有千岩万壑气象。渐江的画法源自倪瓒,故简约高逸类之,而与倪瓒不同的是他的画更具“骨气”,用笔坚凝,在构图上也突破了一水两岸的局限,从黄山实境中开创出一种饱满险峻、崇高伟岸的气象格局。这一开小画所画似为黄山风景,崇台高耸、飞瀑深远、长松挺立、大壑幽深,造景极为丰富,而构图排布有致,虚实相生,使人百读不厌。

  《国朝诸家画册》之  李永昌(局部)
  李永昌字周生,是明代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龚贤道:“孟阳开天都一派,至周生且气足力大,孟阳似云林,周生似石田仿云林,孟阳程姓名嘉燧,周生李姓名永昌,俱天都人,后来方式玉、王尊素、僧渐江、吴岱观、汪无瑞,孙无逸、程穆倩、查二瞻。又皆学此二人者也。诸君子并皆天都人,故曰天都派。”可见李永昌的绘画对有新安诸家影响之大。此帧小画清淡安静,戏笔为之,允称逸品。册内另有吕上龄、汪梅鼎、叶志灏画共四开,这三人皆为新安后劲,所画各具特色。汪梅鼎逸笔写山水,颇得查二瞻丰神,叶志灏则仿笪重光,从中不难看出新安画派的承续与发展。是册尚有烟柳寒泉一帧,极松秀之致,惜无名款。

  Lot 4033
  任伯年  (1840-1895)?吉祥花鸟四屏
  条屏?设色纸本  160×44 cm.×4
  1889年作
  出版:
  1.《任伯年画集》,第55-58页,香港东雅印务有限公司,1953年。
  2.《任伯年全集》第五卷,第238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3.《任伯年全集》第六卷,第181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著录:
  1.《任伯年精品集》,第4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2.《任伯年绘画作品图录》(下),第348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3.《中国名画家全集?任颐》,第25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4.《任伯年研究》,第31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5.丁羲元:《任伯年年谱》,第210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说明:
  陈之初旧藏并题签。

  任伯年  《吉祥花鸟四屏》(局部)
  任伯年在光绪己丑(1889年)画作较少,秋后几乎没有作品传世,或因此时疾病缠身,直到冬至十二月才又有于古香室西楼作画,每至“宵窗剪烛”之时,足见其辛劳。任伯年为“意堂”所绘花鸟四屏,作于孟夏四月,实属本年较为稀少的大尺幅巨作,分为《松鹤图》,《花荫天趣图》、《苇塘宿鹭图》、《杨柳栖鸦图》。四屏花鸟分别寓意寿、吉、禄、喜。画中各种寓意吉祥之禽鸟活泼天真,尤其于任伯年所勾画的眼神中,总有一丝挥之不去的诙谐和乐观。以此吉祥花鸟四屏可以看出任伯年的花鸟画极富创造性:其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兼工带写,且富予人格魅力。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作原为新加坡胡椒大王、香雪庄主人陈之初所藏。陈之初(1911-1983),原署陈兆藩,1911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安东风乡。1928年在新加坡创办“长丰”和“隆荣”两商号,经营胡椒甘密橡胶咖啡等土产贸易。朝鲜战争后凭胡椒贸易大获其利,享有“胡椒大王” 之美誉。陈之初有雅好收藏,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取“梅花之清香”之意“香雪庄”为自己的斋号。收藏历时四十多年,发展成为新马区域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精致的私人收藏。香雪庄书画藏品包罗宋元以来的名家作品,最大宗收藏是晚清著名画家任伯年的作品。这应该是受徐悲鸿对任伯年“500年第一人”的定位影响。陈之初从三十年代起与黄曼士交好,通过黄氏结识徐悲鸿。在徐悲鸿和黄曼士的介绍下,陈之初搜集了任伯年大量作品精品,据说超过百多幅,主要收录于1953年出版的这本前有徐悲鸿撰写的任伯年评传,突出任伯年艺术成就的《陈之初藏任伯年画集》。

  Lot 4030
  陈煌、邵基、张照、王澍、陈邦彦、汪由敦等清诸家
  扫石待月册
  册页(二十开四十页)?设色绢本、水墨纸本
  册首:32×33 cm×4
  画心:32×66. cm
  题跋:32×33 cm×34

  说明:
  1.画后有康熙至乾隆时文人名士五十余名为冲庵先生小像题跋。
  2.俞凤翰、劳伟为本册题跋。俞凤翰(清),一作凤瀚,原名承德,字珊庆,号少轩,又号石年、半窝居士,浙江海宁人。诗人、画家。俞兴瑞子。道光二十年(1840)解元。官湖南平江知县。工山水。曾居北京与秦炳文等人结画社于松筠庵。曾为吴县潘曾莹代笔作画。著有《高辛研斋诗稿》等。
写真唱和一相逢,便自有风流无数

  ——汪由敦等清名家跋《扫石待月册》刍议
  罗汉松
  一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写真是中外艺术史上最常见的留影之法了。不过略有区别的是,西方艺术通常不会将画主置于某种极为宏大的叙事场景之中以表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或垄断性的资源优势,如美第奇家族的油画肖像作品,而在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中,将画主置于某种特定的叙事场景中以期表现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则是最普遍的做法,尤其是自雍干“行乐图”之类以后,不过也偶有如西方艺术一样的处理办法,最富盛名的是明末曾鲸所绘《王时敏像》之类。
  这种将画主安排入某一场景的人物写真法,一般而言,人物五官多以工笔白描,以确定画主,而场景则选取的是与画主最希望表达自己某种操行相关的,譬如优游林下之于公卿显贵、快意江湖之于巨商大贾、课子弄孙之于耆宿故老等等,可参看《雍正行乐图》、王霖为查有圻绘《仗剑拥书图》、钱贡为孙植绘《六子同胞雅会图》诸作,其实均是明清以来流行的图式和处理。
  云间陈煌为“冲庵”所绘《扫石待月册》即属第一种,为名公巨卿作写真。其作绘一便服男子箕坐地上假山之前,右手捻须,神情悠然;其前有童子持竹条扫石,并有松槐若干,藤萝翼然,又有流泉成瀑,溅玉淙淙;远空如洗,有双鹤排云而上。整幅尺寸虽狭,而人物神情动作、布景安排均极妥帖,大有咫尺千里之势。
冲庵不知何人,汪由敦《松泉集》中有《题冲庵松泉小照》组诗三首,题下系注称:“冲庵,家维扬,候补郡伯”,则冲庵家住维扬,当时为候补知府,但候补何方知府目前不可考得。

  《扫石待月册》(局部)

  另据后跋中汪氏数人之署款看,冲庵本姓汪,应系汪由敦族人。
  考察休宁汪氏,汪观(瞻侯)辈分较大,其《静远堂诗》卷五有《答蓉洲侄见柬元韵》四首及《初夏招蓉洲侄半塘舟上听雨》,则汪观为汪芳藻(蓉洲)叔父辈无疑;又汪漋(荇洲)虽早随父从休宁迁居江夏,然从其字“荇洲”及其序汪观《梦香词》称“愚再侄漋拜题”可知,汪漋与汪芳藻同辈。据此及上引各人题跋,则此数汪中,汪观辈分最长,汪德容与之同辈,汪芳藻、汪漋为其子侄辈;而汪士锽、汪由敦与冲庵同辈,均系汪漋的孙辈、汪观的曾孙辈。

  《扫石待月册》(局部)
  又写真者陈煌,惟里籍系为云间,而事迹亦不可考。但据所绘来看,其构图、布置均别有巧思,笔墨、线条、设色亦均有造诣,可见明清流风之下,艺坛名手在在多有。
  二
  不管东方西方,诗酒雅集之事均极受欢迎,且均极受艺术的欢迎,中西方的艺术史上关乎这种诗酒雅集的作品不可胜数。不过从审美上看,西方人的诗酒雅集题材从一开始起就镀上了悲剧的色彩,无论是罗马诸神,还是基督晚餐,几乎概莫能外;而中国式的诗酒雅集,悲剧意味没有那么浓,最多在抒发极乐之后的空虚、寂寥和对个体生命的自怜自叹,而绝大多数的雅集的主旨都在极尽所能的对发起人、主倡人的谀颂,尤其是当诗酒雅集从三维空间转到二维平面之后,这一价值取向愈加鲜明突出。
  一般来说,传统书画史上,平面的诗酒唱和、文会雅集,来源不过两宗:该雅集的线下实体活动、纯粹纸上雅集。有雅集之实,则纸面的诗文唱和基本就是该实的叙事平面化而已;无雅集之事而仅在纸上唱和的,则大抵主题先行,类似于纸上飞花令。前者自然以金谷园雅集和兰亭雅集为最著,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及诗文合集便是基于三月三日兰亭修禊这个确实的雅集活动;后者则有《砥柱铭卷》,卷后几乎所有题跋者与黄庭坚本人并没有时空上的重叠,其唱和不过是基于黄庭坚的《砥柱铭》法书阐发自己的见解。

  《扫石待月册》(局部)
  总而言之,不管该平面的诗文酬唱究竟有否三维空间里的雅集之实,着落于纸面后,便具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特征:共时性与历时性。所谓共时性,即酬唱参与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明显的重叠,不仅生活的时代基本相同,且所处的地域也基本相同或相近,保利2018年秋拍8797万成交的《溪堂燕别图》卷堪为典范,卷后题跋诸人基本为与文徵明有时间空间上重叠,其内容亦皆为就文徵明画的主题发起的诗文唱和;而所谓历时性,即酬唱参与者们在时间上可以没有重叠,换言之,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相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就某个主题发起酬唱,并将之载诸绢纸,除前述《砥柱铭卷》,保利2016年秋拍6325万成交的《楷书华严经残卷》也可为代表,卷后题咏赞叹的诸人在时间上显然均与张即之没有重合。
  作为结果,关于唱和题材的传统中国书画就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有线下雅集之实而具共时性的,以《溪堂燕别图卷》为代表。但由于收藏辗转的关系,这类作品往往最后会流于历时性,所以这一分类只是就其主体而言。
  2、有线下雅集之实而具历时性的。当一种有雅集之实而具共时性的唱和被平面化后,在随后的历史推移中,整体规模上被后来的唱和超出后,其历时性特征就占据主要地位了。也就是说,当《溪堂燕别图》在16世纪以后每有唱和,且其规模超过最初以文徵明为首发起的唱和,作品的历时性特征就体现出来了。
  3、无线下雅集之实而具共时性的。这种情况多发于因某一事件、某一作品而起的唱和、论争等;名卿巨公挟某物某作索题索和也极容易形成这种类型作品。不过,它们往往并不看重是否在地域上有多大程度的重合或共享,而更看重唱和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十面灵璧卷》即如此,而本文要讨论的《扫石待月册》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4、无线下雅集之实而具历时性的。与第一类作品最终会变成第二类一样,第三类作品最终也会变成第四类。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即如上述《砥柱铭卷》一样,当时并没有雅集之实,当世及后世的唱和参与者只是就黄庭坚书《砥柱铭》这件作品发出各种议论,最后汇为一卷,形成一件特别的唱和作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来说,如果参与者并没有按照某个一以贯之的叙事主题做文章,这类作品自然不能称为唱和之作。
  三
  合写真与唱和为一体的《扫石待月册》,是无雅集之实而具共时性的纸面酬唱之佳制。其后跋者,自张照、汪由敦、王图炳等之下,凡五十六人,皆一时俊彦,或为当朝尚书,或为地方大员,或为名卿巨公,或为状元榜眼,足称风流云集。以下为覼缕之(大致以纸面上跋之先后为序)。

  1、邵基(生卒不详),字学址,鄞县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三年,授编修,历福建御史、江苏巡抚、国子监祭酒、右通政、左佥都御史、吏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

  2、史凤辉(生卒不详),字南如,宜兴人,雍正七年举人,官内阁中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

  3、应铨(生卒不详),字杜林,号梅林,常熟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来奉旨入值南书房。

  4、汪由敦(1692-1758),字师苕,号谨堂、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雍正二年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累迁至吏部尚书,卒谥文端,加太子太师。

  5、王图炳(1668-1743),字澄川,号麟照、慎悔道人,华亭人,父王顼龄为太常寺博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御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侍郎、日讲官起居注、国子监祭酒等。工诗善画,为康熙朝“江左十五子”之一。

  6、傅玉露,字良木,号玉笥,又号阆林,晚号信天翁。会稽人。康熙进士,雍正时荐博学鸿词,不就。后晋中允,辞官归。平生好学不倦,勤于著述。有《玉笥山房集》《西湖志》《浙江通志》等。

  7、任兰枝(1677-1746),字香谷,一字随斋,溧阳人。康熙五十二年榜眼,授编修。雍正元年,受命值南书房,累迁至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乾隆朝充世宗实录总裁,擢礼部尚书。

  8、汪士煌,字君宣,号筠川,安徽休宁人,汪由敦族兄弟。雍正七年副榜贡,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庶吉士,改编修纂修实录,督学河南被议归。辛未南巡恭进迎銮百韵诗册,给还原职,所著有《筠川书屋集》。

  9、方贞观(1679-1747),原名世泰,字贞观,一字履安,别号南堂,桐城人。荐博学鸿词不就。工书及诗,名噪江淮,后因坐《南山集》案隶入旗籍。

  10、徐以升(生卒不详),字阶五,号恕斋,德清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工诗,有《南陔堂诗集》十二卷。

  11、庄柱(生卒不详),字书石,武进人。雍正五年进士,官浙江海防道。与子存与(榜眼)、培因(状元)皆进士及第,时号“父子文宗”,二子又称“兄弟翰林”。

  12、王峻(1694-1751),字次山,号艮斋,常熟人。雍正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典浙江、贵州、云南乡试。乾隆初改御史,因母丧丁忧,主讲于安定、云龙、紫阳书院。长于经史,尤精地理。又擅书,宗李北海。

  13、金志章(1690-1761),初名士奇,字绘卣,号江声,钱塘人。雍正元年举人,授内阁中书,迁内阁侍读,出为直隶整饬兵备口北道,有官声。工诗,与杭世骏、厉鹗齐名。有《江声草堂诗集》。

  14、邵世泰(生卒不详),字季醇,长洲人。康熙甲午举人,授内阁中书,旋升侍读学士,历刑部郎中、贵州平越知府等。

  15、张廷璇(生卒不详),字清绍,号律斋,桐城人,张廷玉族兄弟。好学工诗,善楷书。雍正七年(1729)以保举试职于礼部。出任淮南盐运通判。

  16、蒋典,暂不可考。

  17、陈琳,暂不可考。

  18、汪观(1666-?),字瞻侯,号松萝,休宁人,汪芳藻族叔。工诗,纂有《清诗大雅》。

  19、景考祥(1698-1778),号履斋,汲县人。康熙四十七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提督陕甘学政。六十一年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雍正元年任会试同考官,五年充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上书房行走。

  20、徐用锡(1657-1736),字增长,号昼堂,宿迁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初授翰林院侍读学士。

  21、陈邦彦(1678-1752),字世南,或作思南,号匏庐,又号春晖,因自号春晖老人,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乾隆初官至礼部侍郎。工书,尤工小楷,宗二王,史称“书法精绝,倾动寰宇”。

  22、薄有德,字聿修,号勺庭。顺天府大兴人。康熙四十九年充任《渊鉴类函》校录官。

  23、江成栋,暂不可考。

  24、符曾(1688-1760),字幼鲁,号药林,钱塘人。乾隆十二年举博学鸿词,丁父忧未试。因荐累官至户部郎中。工诗,以气韵胜,与厉鹗、沈嘉辙、吴焯、陈芝光、赵昱、赵信等并称“七君子”。

  25、陈齐实(生卒不详),山阴人。雍正元年进士,与戴瀚、徐以升同榜,改庶吉士,后官至刑部员外郎。

  26、黄炳先,歙县人,余不可考。

  27、许王猷,字宾穆,号竹君,华亭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举人,五十二年会员。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升通奉大夫、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书擅印,力追北海。

  28、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张廷玉胞弟,桐城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乡试副贡,五十二年举人,五十七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事落职,旋起为国子监祭酒;十年,升礼部侍郎,任江苏学政,十年典浙江乡试,十一年再督江苏学政;乾隆六年升吏部侍郎、典江西乡试,九年乞致仕归里。

  29、姚之骃,字鲁斯,钱塘人。康熙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御史。长于史学,纂有《元明事类钞》。

  30、张若涵,桐城人,张廷玉族侄。雍正元年进士,授庶吉士,后官至广东高州知府。

  31、戴瀚,直隶人,雍正元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迁右庶子,南书房行走。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四年出任贵州乡试副考官。旋升日讲官起居注。七年提督福建学政。十三年升侍讲学士。旋因科场弊案流放。工画马,又嗜画梅,晚年以左腕作书画。

  32、赵大鲸(1686-1749),字横山,别字学斋,仁和人。雍正三年进士,授编修。乾隆间官左副都御史,提督江西、直隶学政,主云南、湖南、河南乡试。工书,与何焯、姜宸英齐名。

  33、程梦星(1678—1747),字伍乔,又字午桥,号汛江,又号茗柯、杏溪,歙县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后因母丧归,不复出。工诗,有《今有堂诗集》、《茗柯词》等。

  34、德彪,姓及生卒不详。因后有汪德容,或即姓汪。

  35、于辰,雍正五年赐进士出身,与邹一桂、庄柱同科,授编修。十年出典山西乡试。

  36、彭启丰(1701-1784),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长洲人。雍正五年会试第一,殿试列为一甲三名,雍正亲拔为第一,官翰林院修撰。乾隆年间历官侍讲、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工书善画能诗,有《芝庭先生集》。

  37、陈德华(1696-1779),字云倬,直隶人。雍正二年状元,授修撰,迁侍读学士。乾隆间累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礼部尚书。

  38、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嘉兴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七年赴陕西宣谕。五迁右通政,督顺天学政。乾隆七年擢刑部侍郎。又充经筵讲官、会试副总裁,两典江西乡试。十七年引疾归里。卒谥文端,加太子太傅。

  39、吴应枚(生卒不详),字颖庵,归安人,吴应棻弟。雍正二年进士,官大理寺少卿。十一年提督云南学政,乃著《滇南杂记》。工画,山水师王麓台。

  40、吴关杰(生卒不详),雍正年间曾任兖州知府。

  41、汪芳藻,字蓉洲,休宁人,汪由敦族人。曾知兴化(一说江都),以事落职。工骈文,与郑板桥有和诗,有《春晖楼集》。

  42、何浩,正黄旗。康熙六十年进士。

  43、虞潢,字倚帆,号西湖,晚号师竹老人,杭州人,流寓直隶。康熙廪生。工书,能入赵吴兴三昧。

  44、汪德容(生卒不详),字云尺,钱塘人。雍正甲辰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工诗,有《重阆斋集》。

  45、江炳炎,字研南,一作砚南,号冷红,徽州人,居钱塘。工诗词,书画亦有名。

  46、吴应棻(?-1738),原名应正,避世宗讳改,字小眉,号眉庵,又号青灵山人,归安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授编修,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七年任河南乡试正考官,提督河南学政,擢右中允,迁侍讲学士。历官少詹事、顺天学政、右通政、左佥都御史。十三年任湖北巡抚、兵部右侍郎。终兵部左侍郎。工诗文书画。

  47、凌燽(生卒不详),字约铭,号剑山,徽州定远人。雍正至乾隆初任江西按察使达十年之久。

  48、蒋涟(1675-1758),字檀人,号锦凤,又号省庵,蒋廷锡侄,常熟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四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升右春坊右中允,提督河南学政,又充日将起居注、太常寺卿。

  49、邹升恒,字泰和,无锡人。康熙三十七年进士,官至侍讲学士。工诗,有《借柳轩诗》。

  50、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娄县人,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目录学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十一年官刑部尚书,又官抚定苗疆大臣。乾隆元年起为武英殿行走,二年为内阁学士、南书房行走,五年授刑部侍郎,七年官刑部尚书。卒谥文敏,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工书,常为乾隆代笔,馆阁体能手。

  51、李然,暂不可考。

  52、吴剑,暂不可考。

  53、王澍(1668-1743),字蒻林,号虚舟,金坛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院,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至吏部员外郎。工书,名播海内。

  54、汪漋(1669-1742),字陟怀,号荇洲,休宁人,汪由敦族人,居湖北江夏。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三十三年(1694)进士,选庶吉士,三十九年充会试同考官,四十七年充《广群芳谱》编校官,四十九年充《渊鉴类函》校录官,五十二年充浙江乡试正考官,次年以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浙江学政。雍正二年,升詹事府少詹事,累官至大理寺卿。

  55、蒋继轼,字蜀瞻,号西圃,别号拜集老人,江都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明史》纂修。以藏书知名,所蓄唐宋元人集数百部。

  56、卢敏,暂不可考。

  57、方原博,字邴鹤,桐城人。官泗州学政,坐事贬口外,后从徐葆光册封琉球,因著《航海生涯集》。工诗书。

  58、杨绪,武陵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编修。
 
  以上凡五十八人,除八人暂不可考之外,余五十人均其时风流人物。概言之,第一,状元榜眼探花共七人,分别为:
  状元:应诠(康熙五十七年)、陈德华(雍正二年)、彭启丰(雍正五年);
  榜眼:任兰枝(康熙五十二年)、张廷璐(康熙五十七年)、戴瀚(雍正元年);
  探花:汪德容(雍正二年)。
  此外有庄柱者,二子一为状元一为榜眼,亦极难得。以上诸人书迹传世极为少见,而此册竟集其大成,不由令人感慨冲庵之位尊交广。
  第二,参与唱和者,各部尚书衔的四人,汪由敦、彭启丰、陈德华、张照;各部侍郎凡十余人次;提督各省学政者凡九人;卒有谥号者(仅为说明其人之要)凡三人,汪由敦、钱陈群、张照,可称一时之盛。
  第三,囊括多位极难凑齐的书迹,如休宁汪氏数人,桐城张氏数人,以及吴应棻吴应枚兄弟。
  总之,冲庵索题之《扫石待月册》将有清一代自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前半叶声名显赫的名公巨卿的书迹半数收入,堪称全面展示该一时期中国书坛面貌的活化石。另一方面,将写真与唱和完美结合起来形成的纸上雅集盛会,《扫石待月册》亦云集一时风流,厥功甚伟,自不待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