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7 15:11:03 来源:北京保利拍卖
[北京保利]大时代——百年名人翰墨夜场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曹雪芹【对月寓怀】
亲情,是与生俱来的亲属之间特殊的感情,它源于血缘,却又不局限于血缘。亲情是跳脱一切利益关系的存在,即便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也毫不褪色。
亲情是世间最温暖的存在,有亲人的陪伴,即使身处严冬,心灵无畏风寒。亲情不会因长期不见而淡忘,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故而每年的中秋才意义深重。
亲情的体现可以是母子间,可以是父女间,可以是兄弟间,……它所体现的形式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亲情的感动一直围绕在心间。
康有为 为康同璧作草书旧德诗二首
立轴 水墨纸本
171×91.5cm
【题识】 蓝田世德动何学,几代熏香袭一身。教泽钦连有祠祀,清风懿德起松筠。孝德英姿警辨才,师门路点又参回。越王台赋存遗稾,岁岁摊出今绪灰。同璧女久别请书写先祖连州公、先考知县公旧德二诗与之。更甡老人。
【印文】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展览】大时代-晚清·民国名人书法展,清秘阁,2020年9月15日-9月19日,北京
【说明】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上款。
此系康有为晚年诗作两首,收于《越王台赋》,是其受久别后的爱女所请,书写对其祖父、父亲的追忆。
康有为七十岁诞辰,身着清朝礼服与六位太太、门人留影
康 同 璧(1883—1969) 字 文 佩, 号华鬘,1883 年 2 月出生,为康有为次女,其父一生纳妾好几个,共育有 12 个子女,但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二子四女,康同璧与姐姐康同薇皆为父亲原配张云珠所生,这姐妹俩也是兄弟姐妹中的佼佼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姐妹俩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竟然没有被缠足,实在是令人称奇。
康同璧其人诗、书、画乃至英文具佳,而且颇具乃父性格,行事作风干脆果断,其一生所作所为,也确确实实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其才气和胆识完全不像是二十世纪之初的女子,这得益于当时广东开放的社会氛围,毕竟西学是从广东沿海渗透到内地,并逐渐蔓延至全国,以致今天的中国,依然是广东沿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并始终引领整个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远遁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1901 年,康有为病卧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康同璧从日文报纸上得知父亲从日本转而流亡印度,即决心赴印探父。她不顾家人劝阻,不畏路途艰险,于 1902 年春,在慈禧的严控下,女扮男装,逃出京城,走居庸,出潼关,沿丝绸之路,入新疆,翻葱岭,再转而南下。一路过关隘,涉沙漠,越险峰,躲官家,终于到达印度,当康有为看到寻父启事,竟是女儿到来,喜出望外、老泪纵横,时年她只有 18 岁。梁启超曾在其《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记载:“康南海之第二女公子同璧,研精史籍,深通英文。去年孑身独行,省亲于印度,以 19 岁之妙龄弱质,淩数千里之莽淘瘴雾,亦可谓虎父无犬子也。”
在印度,她陪父登上灵鹫山,即唐玄奘到达的“西天”,参拜佛教胜迹,聆听佛门释经,赋诗曰:
舍卫山河历劫尘,
历金环殿数三巡,
若论女士西游者,
我是支那第一人。
成为我国第一个到达“西天”的女性。
1903 年初,康同璧受父亲康有为的委托远赴欧美演说国事,他相信自己的女儿能够堪此大任,并赋诗十首勉励康同璧,深切表达了他的爱怜和期望,其中有诗云:“欧美几万里,幼女独长征。岂不怜孤弱,其如哀众生。”
康同璧取道日本抵达美国之后,在华侨中开拓维新事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女权思想,她在演讲中曾公开宣称“讲女学先要讲女权”,她还在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和康涅狄格州的圣三一学院都有过短暂的学习经历。1904 年,康有为从南洋赴欧洲游历,康同璧得知消息后,乘暑假到丹麦看望父亲,康有为父女俩在哥本哈根还受到丹麦首相的接见,而康同璧也是首相见过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正在牛津大学留学的罗昌是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弟子,闻讯老师康有为正在丹麦访问,特意从英国赶到丹麦与康有为会面,随后三人结伴乘船前往挪威旅游,康同璧与罗昌相识于日本,正是这次北欧之旅,康同璧与罗昌开始相恋,从此二人开始了一段跨越大西洋的浪漫爱情,并由此订下终身 。
康有为及家人朋友在苏格兰阿伯丁女子学校的合影
(中间端坐者是康有为,其左边是女儿康同璧,康同璧身后是其丈夫罗昌)
1907 年 2 月,康同璧入读位于纽约曼 哈 顿 的 巴 纳 德 学 院, 这 是 一 所 私 立 女子 文 理 学 院, 于 1889 年 创 立, 康 同 璧 于1909 年从该校毕业,而且是第一个亚洲裔毕业生,巴纳德学院于 1900 年被并入到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赴美留学始于容闳,1847 年,19 岁的容闳被美国传教士带至美国入读耶鲁大学,并于 1854 年从耶鲁毕业,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但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女留学生却很难确定是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康同璧要比宋霭龄更早的去美国留学,而且康同璧也年长宋霭龄六岁。康同璧在陪伴康有为游历欧美之时,对父亲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由此也成为父亲事业最忠实的追随者,不但宣传最力,而且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当年她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就是为了方便整理遗书、遗稿,为父亲修订年谱,并联系出版父亲一生的著作。
1911 年武昌起义之后,康同璧回到中国,继续致力于女权运动,早在其出国之前,康同璧就在父亲康有为和姐姐康同薇的影响下,在中国最早的妇女刊物《女学报》担任编辑并为之撰稿,《女学报》是伴随着维新运动创办于上海。中华民国成立后,康同璧曾作为中国妇女代表被中国政府派出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曾担任过万国妇女会副会长、中国全国妇女大会会长、山东道德会会长,及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都在国内女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吴昌硕 行书自作诗手卷
手卷 水墨纸本
1896年作
29×285.5cm
【题识】云孤依碧落,菭老结春冰。面此石壁者,不知何代僧。梵音沈远壑,初地络枯藤。好梦如仙鹤,梅边唤不应。到此难为别,前观尽古吴。草头春雁没,风色太湖孤。冷趣听泉得,高谈见佛无。兹游有仙骨,何必问方壶。石壁精舍。穹嶐高百丈,一气俯清虚。春水到堂下,白云真隐居。松涛腾海若,峰朵拂芙蕖。千古供游眺,吾宗仰阖闾。穹嶐山。还元阁面太湖尾,三万顷湖如一家。刺史墓门梅树古,邾钟文字子孙夸。(邾公牼钟为镇山之宝)经声冷冻巢松鹤,藤影青随赴壑蛇。诗好定教呈佛看,阿师高兴漫笼纱。还元阁。两行小篆灿朱霞,曾在临邛卖酒家。好古有人新拾得,土痕秋碧晕落花。一曲琴心密约成,定将私印证鸳盟。雌雄恰似延平剑,风雨千年喜合并。缄湿紫泥封禅草,泪凝丹篆白头吟。昆吾当日镌双玉,应费长门卖赋金。茂陵消渴为婵娟,均事空留史一编。两点春心红豆,相思长在赫蹏笺。司马相如卓文君印册。柞棫鸣条古意垂,穴中为臼事堪悲。昌黎涕泪挥难尽,此鼓还成没字碑。劫火已雠天一阁,宏文阮刻费搜罗。漫夸明拓存微字,翠墨张皇赝鼎多。书辛鼓后。海上春风解温袍,一腔哀怨抱离骚。乾坤到处诗羁滞,肠腹经年酒洗淘。醉听谈锋苏疢疾,老僧心地拔蓬蒿。商量一棹随渔父,更访仙源洞口桃。畣闇如。爵觚盘敦鼎彝钟,掩映清光竹一丛。种竹道人何处住,古田家在古防风。写竹。吾庐独破撑风雪,修竹连山当友朋。剩有郫简数升酒,不愁今夕坐重冰。雪竹。山中藐姑仙,夜醉流霞觞。琅玕扶不起,春风吹酒香。红梅竹石。仙源三月花,春潭千尺水。安得一渔舟,荡漾山光里。桃花。高枝实累累,山雨打欲堕。何时白玉堂,翠盘荐金果。枇杷。昨夜东风巧,吹开金带围。折花欲有赠,香露沾罗衣。芍药。缶庐近作书付涵儿,时光绪丙申秋九月。
【印文】吴俊卿印、仓石
【展览】大时代-晚清·民国名人书法展,清秘阁,2020年9月15日-9月19日,北京
【来源】198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Lot98。
吴昌硕与家人合影
吴昌硕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久即于兵乱中死于饥病,后于29岁时续聘菱湖施氏夫人。二人育有子女六人,长子名育,字半仓;次子名涵,字子茹;第三子名楚,幼殇,从乡例不列排行;三子迈,字东迈;更有二女,长女幼殇,佚名,次女名丹姮,字次蟾,为东迈妹。吴昌硕早年的生活是饱经忧患的,17岁时因兵乱随父出逃,甚至有过几乎饿死的苦痛经历。这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吴昌硕失去了不少骨肉至亲,这使他更懂得家人子女的可贵,所以吴昌硕成家后的家庭生活是温馨而和睦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位以画风豪迈凌厉著称的艺术巨匠,在面对子女时,却表现出更多的深情和温厚。和大部分传统文人一样,吴昌硕性耽吟咏,作诗颇多。他的诗有一种生拗、老辣的风格,往往硬语盘空,戛戛独造。文字之学作为书学的基础不可或缺,也是那一代文人中颇为风行的科目,所以以石鼓书法和篆刻擅长的吴昌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便非常重视诗词和文字之学。
长子育自幼聪明伶俐,昌硕老就教他读书习字,亲自批改其诗作。可惜吴育却在十六岁时夭折了,吴昌硕悲痛万分,哭之以诗:“寒日东风吹郭门,孟郊哭子泪潜吞。一千日醉谋之酒,十六岁怜飘汝魂。……”
次子涵及三子东迈,也能克承家学。对于古文、金石、书画、篆刻都能继承乃父之风,有所发扬。此卷为吴昌硕为其次子吴涵所书。
吴昌硕与次子吴涵(左一)及王一亭等人合影
吴涵(1876-1972),字子茹,号臧堪,通六书文字,善书画、篆刻,精鉴赏。可惜年寿不永,五十二岁而殁。臧堪先生过世时,昌硕老人正在杭州西泠印社观乐楼避暑,家人不敢将臧堪先生去世的消息告诉老人,便谎称其去日本游历。直到半年后昌老辞世,仍不知此事。此作为昌老为吴涵所书诗作,作于1896年,昌老五十三岁,吴涵先生二十一岁时也。吴昌硕先生诗书画印兼擅,潘天寿曾作诗云:月明每忆斫桂吴,大布衣郎数茎须。文章有力自折叠,情性弥古侔清癯。老山林外无魏晋,驱蛇龙走耕唐虞。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对于吴昌硕的艺术成就推崇备至,此卷有吴昌硕自作诗十多首,诗书双佳,皆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之妙。
此卷可能是为了给吴涵示范行书的笔法和章法,也可能是让其学诗,又或者只是单纯的兴之所至,送给儿子一个雅致的礼物,旧日情景虽不能重现,但那份父子深情却依然在这些笔画潇洒的运行中发散出来。
在一则画跋中,吴昌硕写到:“除夕不寐,挑灯待晓,命儿子检残书,试以难字,征一年所学,煮百合充腹……雄鸡乱啼,残蜡将尽,亟呵冻写图,吟小诗纪事,诗成,晨光入牖,爆竹声砰然……”。教子、作画、吟诗,在吴昌硕看来,都是风雅而温情的事情,一个文化家庭的除夕之夜,也就在这样温情中缓缓度过了。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