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荣宝斋上海九周年书画精品拍卖会拍品选粹展开幕

时间:2020-10-18 15:57:04  来源:新浪收藏

  2020年10月12-15日,荣宝斋(上海)拍卖将在荣宝斋大厦多功能厅举办“荣宝斋(上海)拍卖九周年书画精品拍卖会拍品选粹展”。本次展览精选即将拍卖的70余件佳作,包括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徐渭、吴昌硕等名家佳作。秉承荣宝斋“来源最可靠,自律最严格”的经营理念,力求将更好的艺术品呈现给广大藏家,同时也借此机会邀藏家共赏艺术之美。

  10月23-24日,荣宝斋(上海)拍卖九周年书画精品拍卖会预展将在上海市虹口区白玉兰广场办公楼空中大堂(36楼)举行,10月25日正式举槌。此次拍卖,将推出2个专场:《荣名为宝》、《以文会友》,共计218件作品,佳作云集,流传有序。

  展览预告

  荣宝斋(上海)拍卖

  九周年书画精品拍卖会

  拍品选粹展

  2020年10月12日~15日

  上午9:30~晚上5:30

  展览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9号

  荣宝斋大厦二层多功能厅

  拍卖预告

  荣宝斋(上海)拍卖

  九周年书画精品拍卖会

  预 展

  2020年10月23日~24日

  上午9:00~晚上7:00

  拍 卖

  2020年10月25日

  下午1:30

  预展及拍卖地点

  上海市虹口区东大名路501号白玉兰广场办公楼空中大堂(36楼)


  *7

  齐白石(1864-1957)

  松鹰图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老白、大匠之门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 乙丑(1925年)秋八月,齐璜。

  已知著录:1、《荣宝斋三十周年纪念册》P90,荣宝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1980年。

  2、《荣宝斋珍藏-卷7》P77,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178.5×47.8cm?约7.7平尺

  RMB:12,000,000 ~ 18,000,000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高立千年

  ——荣宝斋珍藏齐白石《松鹰图》

  松鹰是齐白石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题材之一。松与鹰两个意象的结合象征了一种刚劲、坚韧、不屈与博大,托物言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正如他在一首题《鹰》诗中写道:“连年看汝立,嘴爪世应稀。杀气层霄上,飞搏众岭低。”

  此件《松鹰图》以淡而润的墨色写松干,虬曲的松干和细密的松针均以带有篆书笔意的线条徐徐写出,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笔笔交代。树干的粗率、洒逸,与松针的细腻形成对比,线条刚强又不乏韧性,整个树干树枝之间,墨色的干湿浓淡对比,十分强烈却又浑然一体,枝条穿插之间组织得既具丰富性又疏朗清逸。画家以过人笔力表现出了松树苍劲的风姿。画幅上端一只雄鹰静立在松干上,侧身回眸,远瞩前方,鹰之造型写实,喙、眼睛及爪以劲健的墨线勾出,喙尖锐而弯曲,带有利钩的趾爪十分有力,紧紧抓住树干。用赭石与淡墨皴擦出羽毛的结构,蓬松丰满而富有质感。再以数笔阔画出正羽和尾羽,笔画层次分明,生动自然。再以焦墨勾勒出喙和眼睛,使得雄鹰炯炯有神使人感受到一种独立苍茫有所思的英雄孤傲之气。

  1917年,白石老人移居北京,所画松鹰图,也多为此后定居北京所画。松鹰图在传统文化中多有寓意,多将松树象征长寿,老鹰象征英雄,而齐白石笔下的松鹰除了以上比兴意义外,更多了一层拙厚朴茂的生命气息。白石老人画松鹰无疑带有乡思之情,其家乡湘潭一带多松多飞禽,因此他的松鹰图无一例外地以家乡的马尾松作为配景;为了衬托鹰的刚健之美,将松与鹰并置,松树本身具有一种挺拔不凋的品质。松鹰图不仅体现着阳刚的力量,还洋溢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所以,纵观齐白石先生所画松鹰图,也大多赠送给政界高官或者将军名流等人,而且尺幅巨大。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齐白石松鹰图,上款人既有北洋时期的总统也有国共两党的领袖,更有军政显宦、学界名流等,所以老人的松鹰也画得格外用心,迥异于寻常酬应之作。

  纵观此幅作品,雄鹰回头仰视天空,一股英雄之气,油然而生。此件作品为荣宝斋珍藏,并著录于1980年所出版的《荣宝斋三十周年纪念册》和2009年荣宝斋出版社所出版的《荣宝斋珍藏-卷7》中。十分精罕,值得珍藏。


  *9

  齐白石(1864-1957)

  松鹤图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老木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齐璜。

  已知著录:1、《齐白石作品集》P103,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2、《中国画》P10,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市分公司,1980年。

  3、《荣宝斋秘藏美术品展》P4,西武百货,1986年。

  4、《荣宝斋珍藏-卷7》P179,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5、《荣宝斋日历2014馆藏书画珍品》八月廿五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

  展览:“荣宝斋珍藏艺术品展”,东京,1986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180×48.2cm?约7.8平尺

  RMB:12,000,000 ~ 18,000,000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持松为寿,与鹤同侪

  ——荣宝斋珍藏齐白石《松鹤图》

  仙鹤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之物,是成仙慕道的象征之一,在道教中,仙鹤是成仙和长寿的象征。此外,仙鹤又是长寿、忠贞、幸福和吉祥的承载之物,明代的官服补子更以仙鹤为一品文官的象征,可见仙鹤的尊贵和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中国文人很早就有饲养丹顶鹤的习俗,唐宋时期养鹤之风在民间极为盛行,宋代的著名隐士林逋就曾经以“梅妻鹤子”行于世,爱鹤如子,形影不离,为人称道。

  仙鹤也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唐代就有以画鹤名世的薛稷,又有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名传于世。齐白石画仙鹤,大体继承前人的画法,独创的因素不像画水族那么突出。但他画仙鹤仍有自己的风格,画法也有独特之处。齐白石笔下的仙鹤,气宇轩昂,挺拔有力,笔墨苍健。此件作品以墨笔画仙鹤全身,只以红色点丹顶。齐白石画鹤,多用浓墨来勾勒出眼、嘴、腿、爪,以淡墨勾轮廓,中间身躯留白,画曲颈则是一边淡墨细线一边浓墨粗线,另用大面积浓墨来刻画收拢的翅膀和尾巴,以少许朱红点画鹤顶。形象多直立,突显其修长、雄健和高贵。画面中仙鹤神情安逸,寓意宁静深远。仙鹤立于马尾松之下,松针与松枝,墨色浓淡粗细相间,清新隽永,生动雅致。一枝梅花斜卧在画面下方,使得整件作品构图更加丰富。白石画仙鹤,大抵都是祝寿之作,“千岁之鹤依千年之松”。

  纵观齐白石一生的绘画生涯,以仙鹤入画的作品相对来说属于少数。仙鹤在中国文化中属于吉祥之物,是长寿、吉祥、幸福的代名词。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白、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

  白石老人正是通过对于仙鹤的描绘表达对于那些品格高尚纯洁,立壁千仞,无欲则刚的谦谦君子们的赞美。仙鹤足下之松树亦是有所深意,松树四季常青,在严寒中依然挺拔苍翠,亦被人们比喻为有德的君子,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松、梅、鹤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更是对绘画主题的进一步加深和强调,可见齐白石对于这张画的构思和立意的确卓尔不凡。

  荣宝斋素有民间小故宫之称。1986年,荣宝斋应日本西武艺术馆的邀请,将荣宝斋珍藏多年的明、清字画及文房四宝,拿出近二百件精品,在日本东京举办了“荣宝斋珍藏艺术品展”,轰动了日本。此后,两国的书画交流高潮迭起,形成了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空前的盛况。


  *11

  齐白石(1864-1957)

  桂花绶带图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老白、齐大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寄萍堂老人齐白石作。

  已知著录:1、《荣宝斋珍藏-卷7》P208,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2、《艺术品》总第68期封底,荣宝斋,2017年。

  3、《荣宝斋日历2019荣宝斋珍藏书画选》十二月十五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9年。

  展览:“世纪丹青——吴昌硕、齐白石绘画展”,北京,2017年。并由荣宝斋制作了文创产品,作为礼品销售。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117×45.4cm?约4.8平尺

  RMB:8,000,000 ~ 12,000,000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桂子飘香 富贵双寿

  ——荣宝斋珍藏齐白石《桂花绶带图》

  绶带鸟是世界上最为珍稀的鸟类之一,它身型优美,尤其是雄鸟身后的两根长尾羽,犹如帝王将相所配之绶带。据书载,绶带鸟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瑞禽,故御赐其名为“寿带鸟”,并封为官鸟,严禁民间私养,足见其珍贵。

  齐白石以墨写桂枝和叶筋,青绿晕染桂叶,浓淡相宜,所绘桂树枝繁叶茂,却于错乱中营造出一种丰富的画面空间,枝千与叶脉或以乾笔率意而为,显其苍硬,或以浓墨湿笔写出,见其秀雅,桂叶之间以藤黄点染出淡黄色桂花花朵,正如朱熹诗句中所描绘的“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微风拂面,阵阵桂香袭面。“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桂花一直是世上美好、高雅事物的象征。而对于齐白石来说,桂花也代表了故乡,是记忆里湘潭漫山遍野的桂花香。石上立一双绶带鸟,一只瞪眼张嘴,稚趣盎然;一只眼含笑意,憨态可掬。长长的冠翎与尾羽交错自然,虽各自相背,却灵犀相通。

  此件作品曾于2017年荣宝斋为齐白石逝世六十周年所举办的《世纪丹青——吴昌硕、齐白石绘画展》中展览,并由荣宝斋制作了文创产品,作为礼品销售,还出版于《荣宝斋珍藏-卷7》。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为表彰白石老人为祖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并赞扬他“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他忠于事物的真实,也忠于事物的理想;他忠于事物的细节,也忠于事物的精神。这是艺术的最高表现方法”。此件《桂花绶带图》则是齐白石忠于真实、忠于精神的代表之一。


  *39

  李可染(1907-1989)

  渡江图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李可染、李、废画三千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九六四年二月写毛主席诗意,可染,北京。

  已知著录:1、《荣宝斋珍藏-卷5》P241,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2、《荣宝斋日历2015荣宝斋珍藏书画选(二)》八月十三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5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70×45.7cm?约2.9平尺

  RMB:27,000,000 ~ 35,000,000

  李可染(1907-1989),江苏省徐州市人。1923年入上海美专普师科学习,1929年考进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绘画,同年参加由鲁迅发起组织的进步青年美术团体“一八艺社”。曾先后在徐州艺专、重庆国立艺专等处从事国画教学活动。1954年起,十次到各地写生,画风大变。其画以山水、古典人物和牧牛图见称,兼工书法,并长期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对国画理论也有一定研究。画室名“师牛堂”。他善于把传统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疏流导源,古为今用,追求大自然在逆光中的强烈光感,把西画中明暗处理引进中国画,使它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造型意像之中。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荣宝斋珍藏李可染《渡江图》

  1949年4月20日,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夜,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毛主席所写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4月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渡江图》是李可染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意精心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描绘的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渡江战役的场景。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夺取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

  近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评《“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而李可染的《渡江图》正是这座丰碑的“铭刻”。

  此幅作品以渡江战役的场景入画,前景详细描绘帆船,红色的帆船浩浩荡荡,更多的帆影隐没在苍茫风雨之中。与历史照片中帆船的形态如出一辙,显示出画家严谨的写生态度。红色,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着希望、生机等;从心理学上,红色能刺激人的心理,使人精神亢奋、激动,因此,用红色来描绘充满斗志,充满精神的百万大军,更好地表现了中国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的宏伟气势。

  李可染先生用水墨和色彩来渲染气氛,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它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江水泛起波澜,红色与墨色的相互晕染,然而画面饱满拥挤之下,又有极其狭小的空白。整幅画面在空间、气氛和光影上均达到了细致入微的高超境界,在积墨、光影营造的气势和意境中,更多出一层肃穆而崇敬的精神空间。山河的壮阔,也尽显在李可染先生的笔下。在远处,虎踞龙蟠的南京城遥遥在风雨硝烟中半露城楼。屹立在众多城楼最前面的则是挹江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正是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市区。

  正如粟裕所指:“这次渡江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大进军,等于最后挖取敌人心脏,对完成中国革命有决定性的意义。”实现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宣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革命划时代的伟大胜利。

  1949年以后,在中国美术界,毛泽东诗意画和革命圣地画创作进入一个高潮。继傅抱石首开毛主席诗词创作之先河,中国的山水画家如钱松喦、陆俨少、关山月、潘天寿等,几乎人人都画毛泽东诗意山水画,李可染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他还刻了一方印章:“为祖国山河立传”。

  从《渡江图》落款:“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九六四年二月写毛主席诗意,可染,北京。”中可知,此作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五周年之际。想来可染先生在建国十五周年之际创作此气势恢宏、内容博大之《渡江图》,心中必是波澜澎湃。有感于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历史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彪炳千秋,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李可染创作《渡江图》之时的心潮澎湃,当如我们见证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心情吧!

  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李可染、张仃联手革新中国画,尝试水墨写生,为追求中国画足以与西洋油画抗衡的厚重感,李可染吸取了林风眠的逆光法和黄宾虹的积墨法,画面因此而变得幽深厚实,层次丰富,突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程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然而,一句“江山如此多黑”的批评却暗藏玄机,其所指涉的内容,已远远超出笔墨和风格的范畴。在那个 “泛政治化”、战争文化心理根深蒂固的时代,那种“阴谋论”式的文艺批评非常流行,犹如一柄达摩克里斯剑,悬在了李可染的头上。自 1962 年到 1964 年,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创作大同小异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七幅。同样,在1964年的二月李可染创作了此次拍卖的红色题材的《渡江图》,并于同年三月又创作同题材《钟山风雨》(现藏江苏省美术馆)。李可染反复创作此类红色题材的红色作品,以此回击那个年代的一句“江山如此多黑”的暗藏玄机的评语。体现了李可染的政治智慧。

  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以1.84亿成交的李可染《万山红遍》和此次拍卖的《渡江图》同为荣宝斋收藏作品,也同为1964年所作。《渡江图》著录于《荣宝斋珍藏-卷5》,题材在李可染绘画生涯中所见不多,而且画面如此丰富,色彩如此强烈,内容寓意如此深刻,更是少之又少。值得所有人期待。

  挹江门,是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位于今南京市鼓楼区西北段城墙,架两山之间。著名的中山大道-中山北路由此进入南京城,是旧时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今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

  1921年(民国十年)将城墙凿开,时为单孔城门。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江门,1929年,为准备奉安大典,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市区。1984年,该城楼上由邓小平题词,辟为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异地改建。


  *51

  徐渭(1521-1593)

  行书《白鹿表》

  水墨绢本?手卷

  钤印:徐渭印、文长氏、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公孙大娘、湘管斋、济惠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释文:白鹿表,臣谨按图牒,再纪道诠,乃知麋鹿之群,别有神仙之品,历一千岁始化而苍,又五百年乃更为白,自兹以往,其寿无疆。至于链神伏气之征,应德协期之兆,莫能罄述,诚亦希逢。必有明圣之君,躬修玄默之道,保和性命,契合始初,然后斯祥可得而致。恭惟皇上,凝神沕穆,抱性清真,不言而时以行,无为而民自化,德迈羲皇之上,龄齐天地之长。乃致仙麋,遥呈海峤,奇毛洒雪,岛中银浪增辉,妙体搏冰,天上瑶星应瑞,是盖神灵之所召,夫岂虞罗之可羁。且地当宁波定海之间,况时值阳长阴消之候,允著晏清之效,兼昭晋盛之占。顾臣叨握兵符,式遵成筭,蠢兹夷狄,尚尔跳梁,日与褊裨,相为犄角。偶幸捷音之会,嗣登和气之祥。为宜付之史官,以光简册,内诸文囿,俾乐沼台。觅草通灵,益感百神之集,衔芝候辇,长迎万岁之游。

  款识:青藤道士徐渭并图,时万历辛卯(1591年)中秋后三日也。

  已知著录:1、《荣宝斋珍藏-卷10》P72、P73,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2、《中国书法全集53-明代-徐谓》P351-360,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25.5 ×245cm?约5.6平尺

  RMB:20,000,000 ~ 30,000,000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青藤笔墨人间宝

  ——荣宝斋珍藏徐渭《白鹿表》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开创了一代画风;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石涛有诗云:“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郑板桥也非常喜欢崇拜他,曾刻有一枚印章,“愿为青藤门下走狗”。郑板桥将这种自谦之辞刻在印章上,表示了对徐渭的恭谦与尊敬态度。齐白石也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人亡家破,寄人篱下、科场失利、时局动荡,徐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糊里糊涂度过了他的青春。直到三十五岁,正当徐渭的人生跌至谷底时,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闽浙总督胡宗宪。

  徐渭与胡宗宪相交多年、惺惺相惜。他们的关系也并非一般的知遇之恩可以形容。他越来越信赖徐渭,府中的文书均交给他起草,徐渭在胡的身边一度贵为智囊之首,确有过人之处。他的文墨有通天之才。

  嘉靖三十七年(1558),胡宗宪在舟山抓到了一只白鹿,他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于是将白鹿以及徐渭为胡宗宪代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一并献于朝中,受到皇帝的赏识,视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学士董汾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

  此件《白鹿表》作于万历辛卯(1591)年,徐渭已经七十一岁,距离徐渭离世仅仅两年之遥。这一时期的他早已历经磨难,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亦丧失殆尽,距离自己1558年创作《进白鹿表》时,已经时隔三十三年。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意气风发,徐渭用酣畅淋漓、狂放肆意的气息,重新写下了此篇,奔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其深厚的文化涵养。正如吴湖帆所说“徐天池书法极妙,用笔用墨俱精到。虽狂放外发,而蕴藉有度,非漫然也”。

  正如刘正成老师在《中国书法全集》中所说:“这个手卷时行草书,字势恣肆而纵容,正是徐渭晚年炉火纯青之作。我想如果徐渭在嘉靖三十七年抄写上报朝廷的《白鹿表》,运用万历十九年抄写的这件《白鹿表》手卷风格的话,那么这种苍劲奇崛、个性诡异的行草书,显然不会受到习惯于‘台阁体’传统的皇帝和朝堂人士的青睐的。”

  此件作品卷首白鹿卧于草丛之中,笔画潇洒飘逸,却依然凌而不乱,白鹿神态描绘的淋漓尽致。而观其书法萧疏爽逸、苍劲奇倔。其用笔沉着浑圆,颇有黄庭坚一波三折的之意,而飞动跳跃的笔法又有米芾的情趣,颇能代表徐渭的风格。笔法流动沉着,收笔处笔锋直送达底,不虚飘,字体结构紧密,散而不乱。

  上海博物馆所藏徐渭《墨花图卷》与此件《白鹿表》同为1591年作品,纵观《墨花图卷》题款“辛卯”二字,与此件作品笔法极为相似。

  此件作品为荣宝斋所藏,并著录于《荣宝斋珍藏-卷10》。而与荣宝斋所藏荣宝斋所藏另一件徐渭行书《煎茶七类》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荣宝斋作为“民间小故宫”,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收藏了许多元、明、清及近现代艺术珍品。此件作品,作为一篇书、画、文章皆佳的作品,实属难得一见,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59

  张大千(1899-1983)

  敦煌漠高窟唐人观世音造像

  设色麻布?镜心

  钤印:大风堂、张爰之印、大千毫发、大风堂、老弃敦煌

  款识:敦煌莫高窟唐人观世音菩萨。戊子(1948年)嘉平月漫写似听泉闲友供养。大千居士爰。

  著录:《荣宝斋2006特刊》P22,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06年9月。

  说明:上款人“听泉”为川剧名家黄佩莲。

  尺寸:186×92cm 约15.4平尺

  RMB:18,000,000 ~ 27,000,000

  黄佩莲,字听泉,1908年生于成都牛王庙街。他8岁从艺,先习文武小生。15岁因换嗓,同业人劝他改学旦角,佩莲专诚拜名伶周慕莲为师。由于他扮相雅丽,嗓音甜润,悟性强,经勤学苦练数年,迅速成长,登上“悦来”茶园演出,并与康子林、肖楷成配戏,声誉鹊起。三十年代,应“胜利”和“百代”两家唱片公司之约,两次去上海录制了《北邹山》、《三祭江》、《访友》、《情探》、《斩子》、《和番》等30余张唱片。各地剧团纷纷赴蓉重金礼聘慕莲、佩莲师徒去献艺,“莲派”唱腔,冠绝一时,辉耀艺坛。黄佩莲少年失学,但他天资聪颖,虚心好学,常向蜀中文化名流请教。尤其是林山肤先生(前清内阁中书、四川省图书馆创办人)常给他讲解唱词、增删修饰,讲音韵字腔的抑扬顿挫。还多次题诗相勉,如观看黄佩莲演《北邝山》后题咏,盛赞其所饰魄妃的风情万种:君王新赐黄金铭,猎围救向郊山摆。马上红妆马骑看,至今洛浦凝霞彩。黄佩莲还用自己的积蓄,组建“蜀声川剧团”,为川剧事业作出贡献。四川“带江草堂”的创始人叫邹瑞麟,而自小喜爱诗文和川剧的邹瑞麟,结交了不少成都文艺界的名人。张大千、徐悲鸿、李劼人、华君武,川剧著名演员周慕莲、黄佩莲等都是带江草堂的座上客。

  周慕莲(1900-1961),中国川剧演员,工花旦、青衣兼擅鬼狐旦。字瑶卿。四川成都人。13岁开始学艺并演出,拜陈明生为师,在永遇乐班演出。1920年加入三庆会,拜康子林为师,并从名旦杨素兰、名丑唐广体、名小生萧楷成、名鼓师唐德彝等精研艺术,青年时期即已蜚声艺坛。1931年,他还遍访京、津、沪、宁等地,以艺会友,并在上海向法籍牧师学过芭蕾舞,以丰富川剧的舞蹈。他的唱腔刚劲醇厚,婉转动听;表情细腻传神,脱俗创新,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熔铸独自的风格,人称“周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川剧改革和培养青年演员。曾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对敦煌壁画进行临摹,共完成壁画摹作276幅,这是一批极其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张大千为此付出了难以形容的物质和精神代价。

  敦煌归来后,大千的绘画全面升华至一种新的境地。此后的十多年里,大千画了不少人物精品,他曾在1951年时得意地对人讲:“别的我不敢讲,但是我在敦煌临了那幺多壁画,我对佛和菩萨的手相,不论它是北魏、隋唐,还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宋代、西夏,我是一见便识,而且可以立刻示范,你叫我画一双盛唐的手,我决不会拿北魏或宋初的手相来充数,两年多的功夫没有白费哟!”

  《敦煌漠高窟唐人观世音造像》作于1948年12月,画面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安详。从线条上看,该画线条和谐且刚劲有力,劲秀绝伦。画人物、佛像,最重要的是线条,只有书画皆精的人,才能将线条勾画的如此精妙。大千诗、书、画皆长的功夫,以及在敦煌的实际体验和临摹,使他的线条运用更为成熟,更有张力。从设色上看,相当讲究。张大千专门购买了从西藏运来的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用来临摹敦煌壁画,力求与敦煌壁画的原貌保持一致。大千在总结敦煌壁画对画坛的影响时提到:“我们试看敦煌壁画,不管是哪一朝代,哪一派画风,但他们总是用重颜料,即是矿物质原料,而不用植物性的颜料。他们认为这是垂之久远要经过若干千年的东西,所以对于设色绝不草率。并且上色还不止一次,必定在二、三次以上,这才使画的颜色,厚上加厚,美上加美……”该画色泽鲜亮,富丽堂皇,卓显唐代的昌盛。从人物形象上看,唐人观世音菩萨体态丰满,配饰和衣着轻盈华丽,神态安详。这又是和唐朝的昌盛息息相关。在敦煌壁画里,唐朝的人物和北魏的清瘦之相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太平盛世让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该画给人一种太平、安乐之感。

  常言道:观观音法相,闻闻思法门,人们喜欢观音,常拜观音画像,是因为看到观音像,即能生出庄严清净欢喜心,心心相应菩提心。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张大千《敦煌莫高窟唐人观世音菩萨像》为此件作品稿本,同为布面材料。张大千有关临摹敦煌壁画的心得体会中曾说过“很多人不了解,怎么样临摹敦煌的壁画,确有相当的困难要逐步克服。先以工具来说,纸绢没有如此大的,番僧去主要在为我准备画布,最大幅的壁画,就有十二丈六尺之巨,制作画布除了拼缝之外,钉在木框上,涂抹胶粉三次,再用大石打磨七次,画布光滑才能下笔。”

  张大千从敦煌归来,根据画稿反复创作,并将得意之作赠予好友。佳士得香港所拍卖作品《敦煌莫高窟初唐画大士像》为张大千画赠其好友简经伦,与此件作品同创作于1948年。

  此作品上款人“听泉”为川剧名角黄佩莲。拜著名川剧演员周慕莲为师。周慕莲(1900~1961) 中国川剧演员,工花旦、青衣兼擅鬼狐旦。他的唱腔刚劲醇厚,婉转动听;表情细腻传神,脱俗创新,他善于博采众家之长,熔铸独自的风格,人称“周派”。由于黄佩莲扮相雅丽,嗓音甜润,悟性强,经勤学苦练数年,迅速成长,登上“悦来”茶园演出,并与康子林、肖楷成配戏,声誉鹊起。

  大千一生对川剧情感深厚,张大千的童年时代正是四川省内川剧盛行的时代。张大千在少年时期就十分酷爱歌舞曲艺,在众多艺术中,川剧对张大千的影响最大。四川“带江草堂”的创始人叫邹瑞麟,而自小喜爱诗文和川剧的邹瑞麟,结交了不少成都文艺界的名人。张大千、徐悲鸿、李劼人、华君武,川剧著名演员周慕莲、黄佩莲等都是带江草堂的座上客。

  张大千曾在给谢稚柳的信件中提到过,自己的朋友刘君素及其兄同捧黄佩莲一事,可见张大千与黄佩莲也颇为熟悉。此件作品为张大千画赠予黄佩莲,作为两位业内大师的交往力证,使得此件作品更有收藏价值。


  *72

  徐悲鸿(1895-1953)

  燕燕于飞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悲、中心藏之

  款识:乙亥(1935年)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悲鸿。

  著录:1、《中国美术会季刊创刊号》,南京中国美术协会出版,民国25年(1936年)。

  2、《悲鸿近作》,玻璃版部印刷,中华书局(昆明及各埠)出版,1936年。

  3、《徐悲鸿燕燕于飞图》,安庆新闻报社,1982年。

  4、《艺坛》第一期P127,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出版,1984年。

  5、《艺苑真赏挂历-谢稚柳题》,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

  6、《安庆文史数据》P157,安庆文史编辑部出版,1987年。

  7、《徐悲鸿年谱》P123,徐伯阳、金山合编,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

  8、《博古斋藏画集》,新华书店,上海所发行,1994年。

  9、《大地》第9期P79,大地杂志社出版,1994年。

  10、《徐悲鸿燕燕于飞图》第一期P23,贵州文史杂志社出版,1995年。

  11、《上海滩》12期,上海滩杂志社出版,1996年。

  12、《江淮文史》第3期P159,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7年。

  13、《一代画圣-徐悲鸿传》P569页,天工书局出版,1998年。

  14、《徐悲鸿》P205,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

  15、《上海的豪门旧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

  16、《中华传奇》P80,中华传奇杂志社出版,2003年。

  17、《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婚恋传奇》P52,海内兴海外杂志社出版,2004年。

  18、《文史月刊》P45,文史月刊杂志社出版,2004年。

  19、《徐悲鸿文集》P244,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20、《今古传奇》P308,今古传奇杂志社出版,2005年。

  21、《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季刊》,第36期,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出版,2005年。

  22、《徐悲鸿年谱长篇》P163,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

  23、《近百年水墨画续集-国父纪念馆展览》封面、P35及请柬封面,中华文化资产维护学会、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出版,2007年。

  24、《瀚海霞光近百年名家书画》P56,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2007年。

  25、《孙多慈兴徐悲鸿爱情画传》P203、P207,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26、《名人传记》第2期P61,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年。

  27、《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特展》P37,(台湾)历史博物馆,2009年。

  28、《侨协杂志》2007年102期,封底扉页,华侨协会总会,2007年。

  29、《侨协杂志》2007年103期,封底扉页,华侨协会总会,2007年。

  30、《华商报》2009年9月24日,B9版,华商报社,2009年。

  31、《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二》P810,故宫出版社,2014年。

  展览:1、南京中国美术会第三届秋季美术展览会,1935年。

  2、“近百年水墨画续集”,国父纪念馆逸仙画廊,2007年。

  3、“瀚海霞光-近百年名家书画巡回展”,(台湾)历史博物馆策划,金门、马祖文化中心,2007年。

  4、“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展”,国立历史博物馆,2009年。

  尺寸:81×43cm?约3.1平尺

  RMB:12,000,000 ~ 18,000,000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瞻望弗及

  —徐悲鸿的《燕燕于飞》

  徐悲鸿《燕燕于飞》,设色纸本,款题:“乙亥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悲鸿。”下钤白文心形印“悲”,左下角钤白文方印“中心藏之”。画一长袖轻舒的古装仕女站立于苍松环绕的山石之上,哀云满面地仰塑着天空中的飞鸟。这是当年徐悲鸿赠给孙多慈的作品之一。庄姜,春秋时的齐国公主,卫庄公夫人,出身尊贵,极美貌,《诗经。卫风。硕人》赞颂的就是她,诗中描绘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姣好形象,历史上视为颂美美人的绝唱。庄姜又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的《柏舟》、《绿衣》、《日月》被认为出自其手,表达的皆为对自己不幸婚姻的喟叹。《燕燕》一诗写别离之情,相传出于庄姜手笔,“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被称为中国“离别诗之祖”。有人将徐悲鸿这幅《燕燕于飞》冠名为《瞻望弗及》,强调的正是画家对“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意的描写。

  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关系,在乙亥(1935)年最具波澜。记载说;1934年秋,二人在天目山写生时确立为情感关系,进入热恋之中。大约在1935年的4月间,徐夫人蒋碧微按捺不住怒火,大闹孙多慈宿舍,而学生中的“倒徐派”,也因徐悲鸿过分偏爱孙多慈而积累了愤懑,终以罢课的形式发泄出来。王震著《徐悲鸿年谱长编》记载,1935年4月30日“中大艺术科发布通告”,说“徐悲鸿教授因病告假二周,所任各课,请吕斯百先生暂代”,应与此事有关。

  早在1935年初,徐悲鸿的好友、出版家舒新城就曾以“出”字启示陷于家庭和婚外恋困境中的徐悲鸿,徐悲鸿从其计,一面积极请舒新城出版《孙多慈素描集》,一面设法为夏季毕业的孙多慈争取赴比利时留学的名额。前一事办成了,后一事被蒋碧微动用各种关系搅黄了。

  舒新城的一个“出”字,与徐悲鸿一生的经历很相符合:为抗议父母安排的婚姻,他从家乡出走上海;与蒋碧微私奔,从上海远渡日本;为逃避陷于僵局的家庭,从南京避走广西;为摆脱家庭和爱情的两败俱伤,再于抗战期间避走南洋。逃避成了他解决问题的常用方式,也成了他任性与不计后果的诠释。徐、孙之恋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师生恋,徐悲鸿又堪称20世纪大画家中为情所累最严重的一个。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导致了这一系列戏剧性的“奔逃”。

  徐、孙满怀憧憬远赴重洋、共同开始新生活的希望化为泡影,在成为众矢之的南京,二人几乎无路可行。

  大约在1935年的立夏那一天,无奈的徐悲鸿送别不堪重负、随母亲回安庆的孙多慈。按当时的校历,她应该没等到正式的毕业——将近五年的努力,却坚持不到最后的一两个月,由此可以想见孙多慈处境的艰难。

  内心背负着重压的孙多慈,凭借徐悲鸿的鼓励和年轻人的勇气,很快重振信心,准备在远离蒋碧微的安庆打出自己的天地。但情路历程的关隘何止千万重,最终不得已委身于一位国民党官员。她的艺术旅途也因此而遭受了挫折。

  徐悲鸿在致舒新城的集中说:“多慈别去,悲不自胜,天昏地暗,无处可诉”,“弟在极痛苦之时,兄幸哀怜我”,表达了无尽的感伤,这正是《燕燕于飞》的创作背景与心理背景。不难看出,画中女子的面部有点像徐悲鸿,这在徐氏作品是常见的。从1915年为审美书馆画的月份牌画,到他的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都有把自己的形象融进画面的例证。徐悲鸿也为孙多慈画过肖像,应该也特别熟悉孙多慈的面部特征,为什么不直接画送别孙多慈,或者把庄姜画成孙多慈的形象呢?我想,不直接描绘孙,是因为只有借用庄姜这样的女性和《燕燕于飞》这样的诗,才能更有力地表达他的别离之苦;二是将自己的面容与象征孙多慈的女性形象合二为一,有益于表达他(她)们共同的感受和处境。我们知道,文人画有托物言志、寄情抒怀的特点,如以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君子等。徐悲鸿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并将之扩展到仕女题材。他的著名作品《日暮依修竹》、《天寒翠袖薄》、《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等,或借古代诗意表达不与流俗合污的志节;或以脱俗的“佳人”自喻。这件《燕燕于飞》图,正是寄寓抒情之作。画面上,云天空阔,山崖巍峨,松风瑟瑟,但登高凝望、身形娟丽的庄姜却满目凄苦。作品的构图、笔墨和形象创造,都浸润着一种哀思幽怨之情。在徐氏的水墨人物画中,这样的抒情之作是不多见。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近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


  *58

  任伯年(1840-1895)

  献寿图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颐印、任伯年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同治辛未(1871年)仲冬,伯年任颐写于黄歇浦上之碧梧书屋。

  已知著录:1、《荣宝斋珍藏-卷3》P142,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2、《荣宝斋日历2015馆藏书画珍品》四月廿九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5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194×102.4cm?约17.9平尺

  RMB:7,000,000 ~ 9,000,000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戏彩捧觞真乐事,蟠桃献寿千春

  ——荣宝斋珍藏任伯年《献寿图》

  任伯年作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在人物、花鸟诸传统绘画领域都有建树。任伯年的人物画,早年师从萧云从,费晓楼,特别喜欢费晓楼的仕女画。并曾一度以小楼为号,后受到任阜长的影响,专攻陈洪绶,其夸张奇伟的人物造型得益于陈洪绶,装饰性极强的铁线描取法于任熏。

  他的人物画大多是信笔胸臆的写意人物,大多是传统的古装人物题材,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个可爱的形象,他画的女娲、八仙、寿星、钟馗、王母等都是民间所喜爱的形象,顺应了时代的“大众趣味”。

  此件作品人物形象借助线条造型,以淡墨淡彩敷染,麻姑和老人衣纹粗犷流畅,如“银钩铁画”,属于纯粹的钉头鼠尾描,长线行笔迅疾,盘曲回折,流畅有力,精气逼人,起迄回旋,千姿百态。每一组线条都安排的恰到好处,都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其人物在丰富精炼的线条之下,是人物造型的精准诠释。这种以写意为主的绘画方式既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传统绘画宗旨,又使人物形象相对丰满真实。人物造型既有传统的布局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绘画技法。

  “麻姑献寿”是民间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传说三月三日为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十三泓清泉历经十三年,酿成灵芝酒,于是携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画中的麻姑相貌古雅,颇有出尘之致,符合道释人物的特征。而另有一老者,背负一篮仙桃,站其一旁,面态可鞠。

  此作品为荣宝斋所珍藏,并著录于《荣宝斋珍藏-卷3》中,是任伯年不可多得的人物佳作。


  *17

  黄宾虹(1865-1955)

  雨后玉泉图

  水墨纸本?立轴

  钤印:黄宾虹、黄山山中人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雨后游玉泉,归而写此。壬辰(1952年)八十九叟宾虹。

  已知著录:1、《荣宝斋近百年中国书画精品集》P45,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

  2、《荣宝斋珍藏-卷8》P71,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3、《荣宝斋日历2015荣宝斋珍藏书画选(二)》十月卅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5年。

  4、《荣宝斋珍藏绘画题跋-黄宾虹》P30,荣宝斋出版社,2017年。

  展览: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荣宝斋藏黄宾虹精品展,荣宝斋。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85.5×38.5cm?约3.0平尺

  RMB:3,000,000 ~ 5,000,000

  黄宾虹(1865-1955),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等职。

  造化之神韵,天地之灵气

  ——荣宝斋珍藏黄宾虹《雨后玉泉图》

  1948年8月12日,黄宾虹一家抵达杭州,黄宾虹来杭州的心愿,早已有之。直到这一次,应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聘任国画教授,全家才从北京迁往杭州。在杭州的最后七年,是黄宾虹创作最为开放心魄的时期。在自然造化之间,栖霞岭下,西泠桥畔、灵隐、玉泉、南北高峰、初阳台锤炼笔墨,处处留下足迹,其古典笔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独具时代特性的盎然生机。此作品就是黄宾虹描绘的雨后玉泉。

  六十九岁那年,黄宾虹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从真山水中领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七十岁后,黄宾虹的画作喜欢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十分挺拔。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逐渐形成他的显著特色。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而在南归杭州后,看到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悟墨法,画面的朦胧融洽更接近江南山水的韵致,笔与墨一片化机。

  此作品由年款可知,作于1952年,是黄宾虹白内障急遽恶化,双目近乎失明,却仍作画不辍,画风一新。他将雨后山的苍郁浑厚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领略了一种山川的“内美”,因而用积墨、破墨、宿墨等墨法画出了独特感受中的“黑”山水之美。干湿互用,聚精会神,神气团结之处,正如香山翁所说“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

  而画面却因其留白,使得山林倍增深厚、幽幽之趣,因其布虚,更显笔精墨妙之美。笔墨攒簇、层层深厚,正是石涛笔下“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之境,无疑是黄宾虹晚年师法造化的缩影。他的墨法造就了他绘画的“黑”趣,而他的笔法造就了他绘画的内在生命张力。转折藏露、中侧方圆无不合道中矩,积点成线,笔下有波澜。

  此作品曾在“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荣宝斋藏黄宾虹精品展”中展出,并著录于《荣宝斋珍藏绘画题跋-黄宾虹》和《荣宝斋珍藏-卷8》中,实属其精品力作。


  *40

  钱松喦(1899-1985)

  福寿之松图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钱、松岩、大好河山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福寿之松。逭暑承德,曾于须弥福寿之庙见此古松,归而写之,即以福寿之松名斯图。钱松嵒作拜记于万寿山前。

  已知著录:1、《荣宝斋珍藏-卷5》P97,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2、《荣宝斋日历2014馆藏书画珍品》五月卅一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

  3、《艺术品》总第68期封面,荣宝斋,2017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83×109cm?约8.1平尺

  RMB:3,000,000 ~ 5,000,000

  钱松喦(1899-1985),中国现代中国画家。1899年9月11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1985年9月4日卒于江苏省南京市。又名松岩、松喦,40年代曾用名喦庐主人。父为晚清秀才,设私塾为业。1983年,他在85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他多年的夙愿。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在1984年重病手术后,仍坚持创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龟鹤命长松寿远

  ——荣宝斋珍藏钱松岩《福寿之松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松嵒致力于“笔墨当随时代”,并在“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上树立了榜样。钱松嵒作画把“师古人”为基根,满怀着无限的创作热情与傅抱石等画友做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这次写生无异成了他艺术的催化剂。钱松嵒巧妙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为他举办了欢迎仪式,并亲到须弥福寿之庙探望。须弥,藏语名“札什”,“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的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

  此作品尺幅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在整体格局上欣赏,突出了松树的凛凛雄姿,充分展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之风。松树虬干有力地,而松针枝叶千笔万笔,繁复中见简净之趣。松树的风姿与寺庙的庄重,联结在一起,并与远山的蜿蜒之态相应成趣,使通篇气息回环贯通。

  此件作品无论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此画构图饱满、透视感极强,画面前方一颗参天大树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其余景物则巧妙地藏于大树之间。而在笔墨上,雄浑古拙,刚柔相济,苍健润泽,线条十分拙扑和厚实,充分显示了钱松嵒的传统功力。

  钱松岩一生精勤于艺术,在深入大自然中,从中悟出其妙谛,孜孜不息,老而弥笃。成功地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形式美的旋律、心灵的流泻和抒发等,使他的作品独树异彩,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此作品作为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并出版于《荣宝斋珍藏-卷5》,当使藏家珍之宝之。


  *42

  宋文治(1919-1999)

  太湖之晨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宋文治印、江山如此多娇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款识:太湖之晨。一九七三年八月写于苏州洞庭东山,宋文治。

  已知著录:1、《荣宝斋珍藏-卷6》P198、P199,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2、《荣宝斋日历2014馆藏书画珍品》八月一日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存商品。

  尺寸:93.6×179cm?约15.1平尺

  RMB:3,800,000 ~ 5,800,000

  宋文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省太仓人,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山水,用笔秀劲、设色艳雅、构图新颖、意味雋永。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文治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文代会代表,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湖面风收云影散,水天交照碧琉璃

  ——荣宝斋珍藏宋文治《太湖之晨》

  生于长于太湖地区的宋文治,一生创作了无数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山水画,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特别是他笔下的太湖,总带着丝竹的雅韵,充满着诗情画意。他将对故乡的情感融入绘画,将太湖清景、江南韵致描绘得清新典雅、诗意而动人,时人称其为“宋太湖”。

  1971年,江苏省五七干校成立了文艺创作组,宋文治等画家被抽调上来,以完成省里布置的创作任务。1973年4月,江苏省美术创作组正式成立,宋文治任创作组副组长。仅过了一个月的1973年5月,宋文治便创作了一幅《太湖之晨》,款署:“太湖之晨。一九七三年五月写于苏州洞庭东山之麓,宋文治。”此作品现场江苏省美术馆。同年八月,宋文治又创作此件《太湖之晨》,较之五月所作《太湖之晨》作品尺寸更大,画面亦更精致、完美。

  《太湖之晨》正是以饱满的热情去表现银线穿过层层山峦,跨越太湖的宏伟气势。整幅作品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示,构图恢弘,气象雄伟,笔墨雄强恣肆,设色清雅亮丽。画家先从近景着手,然后渐渐将景色推远。先画山川,行笔顿挫,浓淡相宜。山体与树木相互掩映;湖岸的房屋靠山而居,红瓦白墙以及高压线架暗示着人们的美好生活。洞庭青草,更无风色,清晨的太湖是收敛的,神情清怡,空灵喜净,烟霭不生,其湖上,素鸟点点,小舰无依,潋然而静好。以大面积留白来表现太湖水,虚实结合而又不显虚轻实重。而远处的水面、山峦、烟缕则概括得疏淡迷离。

  在色彩上,强化远近层次,近实远虚,使之远近分明,浑然一体。他的远景除了对淡墨的控制之外,很多时候是在半湿或全湿的状态下刻画的,因此会产生一种朦胧美,很悠远又很宁静。湖上水雾之气的质感跃然纸上。绿田中飘忽而过的几缕白云,让整幅作品完全灵动了起來。

  七十年代,是宋文治进入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既有深入传统的扎实功底,加之不断的摸索创新,自然形成了宋文治独特的山水画面目,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金陵画派”山水画风。曾代表江苏参加全国美展的亦是宋文治创作的《太湖之晨》。

  《太湖之晨》是一幅以绿色为基调的作品,清新饱满,意境壮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最美的地方是太湖沿岸的洞庭东山,苏州最美的时刻是春天。而一日之计在于晨,此件作品描绘了太湖最美的时刻,是宋文治先生在那个年代的一件重要作品。


  *79

  徐悲鸿(1895-1953)

  奔马

  设色纸本?立轴

  钤印:悲鸿、自强不息

  款识:松亭先生四十初度,悲鸿写此祝其庄敬日强。三十七年中秋,北平。

  说明:上款人“松亭先生”为石永懋。

  尺寸:85.5×57cm?约4.4平尺

  RMB:12,000,000 ~ 18,000,000

  石永懋(1909-1975),字松亭,山东茬平人。诗文功底深,擅长行书,受业于章钰先生,与津门名士严修、华世奎、龚望等多有交游。读经之余,亦喜医道,曾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学医。徐、石二人交谊颇深。1946年徐悲鸿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在北平联合医科大学医院诊治期间,用该院的病历记录纸,两次给石永懋写信,求要石永懋的国学“大著”。信的内容,一是“《论语正》、《大中礼正》,请各寄三五部,以应急需为感”。二是“大著《论语正》、《庄子正》、《大中礼正》、《孝国经正》,为欲赠与捷克东方学院者,如可能,请多给一两部《论语正》”。三是“书肆习见有关中国学术之书,书名请开列三五十种名单”。从现存书札中“松亭先生道席”、“起居安和”、“内子随叩”、“拜感无极”等谦词判断,徐悲鸿和夫人廖静雯均与石永懋熟稔。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1951年1月13日,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向毛泽东上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石永懋(松亭)的工作安置问题。当时,石永懋工作无着落,生活难以为继。徐悲鸿希望毛泽东能帮着想想办法。徐悲鸿还把石永懋所著《论语正》一书附信寄赠毛泽东。《论语正》,线装两册,天津大公报馆1946年出版。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刊有毛泽东给徐悲鸿的回信,信的内容如下。

  悲鸿先生:

  十月十三日给我的信并附石永懋先生所为书二本均已收到。同意先生的意见应对石先生予以照顾。最好在先生所办的学校予以位置,如不可能则请持此信向中央文教委员会接洽酌定解决办法。此复。

  顺致敬意

  毛泽东一月十四日

  庄敬日强

  是幅《奔马图》为徐悲鸿画赠好友“松亭”(石永懋)先生的。徐悲鸿和夫人廖静雯均与石永懋熟稔。1946年徐悲鸿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在北平联合医科大学医院诊治期间,用该院的病历记录纸,两次给石永懋写信,求要石永懋的国学大著。信的内容,一是“《论语正》、《大中礼正》,请各寄三五部,以应急需为感”。二是“大著《论语正》、《庄子正》、《大中礼正》、《孝国经正》,为欲赠与捷克东方学院者,如可能,请多给一两部《论语正》”。三是“书肆习见有关中国学术之书,书名请开列三五十种名单”。

  1951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向毛泽东上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石永懋的工作安置问题。当时,石永懋工作无着落,生活难以为继。徐悲鸿听说他的情况后,便给毛泽东写信反映这件事,希望毛主席能帮忙解决。徐悲鸿还把石永懋所著《论语正》一书附信寄赠毛泽东。《论语正》,线装两册,天津大公报馆1946年出版。《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刊有毛泽东给徐悲鸿的回信,对石永懋的工作安排有指示。

  由此可见二人深厚的交情,此幅《奔马图》乃徐悲鸿为好友所作,必为精心图绘。徐悲鸿以画马最负盛名,不仅在世时就被人们广泛称颂和推崇,更在其身后数十年间声名日盛、尊崇倍增。马,世上恐怕再没有哪种动物如它般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力发展、文化艺术直至历史进程联系紧密且息息相关。人类与马有着太多太重不能替代、难以割舍的深厚情缘。徐悲鸿正是通过其兼容中西、纵横古今的精绝画笔,将这浓浓的情结以及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全部注入了其画马之中,这也许就是悲鸿先生的艺术不同于很多画家的原因,悲鸿先生的墨马傲视当代、雄冠古今的真正原因。《奔马图》是徐悲鸿晚年难得之精品佳构。从题识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悲鸿借此图对于授予者“松亭”先生深厚的情谊,殷切的嘱托与期望。“庄敬日强”是先生极喜欢的名为“淮南子语”。先生曾嘱人将此句制成印鉴,常钤盖于佳作之上。是其追求的至高境界的真实体现。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88

  龚贤(1618-1689)

  培芝图

  水墨绢本?立轴

  钤印:龚贤印、半亩、野遣

  款识:1、何须结伴采商山,晔晔丛生庭户间。道洽知君仙分足,高居常此保红颜。半亩题。钤印:龚贤印、半千

  2、培芝苑董先生之堂也。先生读书处有乔木,忽生灵芝数十本。因自颜其堂曰培芝。夫芝安可培也,其所以培之者远矣,昔杜荀鹤斋产芝,明年得隽今先生出,可以为荀鹤而隐,亦不失有东园公辇。拜名草芥,预卜遐龄。因知芝者乃德叶之所钟,而文无所记。从此阶庭柱础,累累若若,茵茵蠹蠹,或小如镜如钱,或大如盘如碗,或若金刚臂,或如小儿 拳。可茹可餐,味若鸡酥蜜藕。可珍可玩,类有凤脑燕胎三秀九茎。重台五色,方来而未已。顷会先生命余画,余遂图其意,而纪其事,书时康熙己巳(1689年)新夏江东龚贤。钤印:野遣

  著录:《凝望半亩——纪念龚贤诞辰四百周年》P25。

  展览:凝望半亩——纪念龚贤诞辰四百周年书画雅集,2018年4月。

  说明:此作品经萧平先生鉴定为真迹。

  尺寸:184×55cm?约9.1平尺

  RMB:5,000,000 ~ 8,000,000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四川重庆,祖藉江苏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书画鉴定之职于南京博物院十九年,1981年调江苏省国画院。集书法、国画、鉴赏、史论、收藏于一身。五十余年的创作、研究与实践,在诸多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和建树。作品不拘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萧平先生是一位集绘画、书法、鉴赏、史论于一身的艺术家,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在当今中国画坛实属罕见。萧平的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湛。他在书画创作的同时,潜心于古今书画真伪的辨识及中国书画史研究,又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画鉴赏家,全世界认可的龚贤研究专家。出版有,《龚贤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明清中国画大师丛书—龚贤》;《龚贤》;《龚贤研究集》上、下集等龚贤研究专著。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天下二半”(龚贤,字半千;吕潜,号半隐)。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竞买本拍品,须办理特别竞投号牌。

  《培芝图》1689年夏天为董先生所作。从题款可知,董先生的读书之处有乔木,生有灵芝。画面上所绘入云的碧树,低矮的草亭,亭边灵芝与蒲草丛生,恰与题款相呼应。本幅近景枯树茅亭,中有水系,既作分隔,又成自然连缀;远景崇峰峻岭隐于杳霭,松荫云气掩映。烟涌云动,峰回路转,光影闪耀,直如幻境。龚贤巧妙地利用秋林草屋、流泉飞瀑以及变幻浮动的烟霞来丰富画面,进而在虚实应对中展现出空间结构的层次变化,于高低错落中呈现出节奏律动的形式美感。图中的山石用湿笔勾勒皴擦,表现出山石向背、虚实的块面体积。从其淡墨皴擦中观者可以领略到山石的阳光反射和远山的隐现,令人感受到雨后苔石的清幽与滑润。

  龚贤生前与孔尚任交好,1689年8月,因老、病、穷再加上遭到迫害,悲惨离世,孔尚任把龚贤安葬于昆山老家,并替其照顾幼子。而此轴作于1689年新夏,此时的龚贤已属风烛残年,但他笔下的《培芝图》有苍浑老辣,但却没有老态龙钟之感。粗放处挥洒恣肆,细节处的处理却能精致入微。


  *54

  史料之鳞爪(上、下卷)、总理奉安实录

  上卷一百一十七开、下卷七十九开

  著录:1、《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

  2、《历史档案》1994年03期P58-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94年。

  3、《历史档案》1994年04期P58-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94年。

  4、《科技文萃》1995年03期P52-54,北京未来科学技术研究所,1995年。

  展览:广州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广州,1930年。

  按语:林直勉先生在其回忆文章《史料之鳞爪后》当中提到:“(余部)间道赴香港,另图讨贼,濒行,于夜深,将文件暗碎江中,只留单据,先集于报章,由沙面寄港,辗转流至余寓,展读之,尤足令人慨然悲愤。”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除了我们如今所见的这批史料,其他所有关于孙中山先生亲历“永丰舰事件”的档案文献以及第一手材料已不存于世,此二册堪称研究孙中山与“永丰舰事件”的孤本文献,价值不可小觑。早在1930年,本批文档即被视为珍贵文物在广州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展出,后辗转由日本友人木村禧一收藏;1985年,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影印出版其中部分原稿。

  尺寸不一

  RMB: 3,800,000 ~ 5,800,000

  林直勉“史料之鳞爪”后

  一九三○年七月二十日

  十一年六月逆贼陈炯明叛变后,迄今八年矣。十九年七月二十日,偶于和鸿余君寓故纸堆中,得此八年来未尝或忘之墨迹,为之噩然。忆陈逆叛时,余随大总统孙公蒙难。奉命任大本营行营秘书主任兼主会计,日侍左右。

  孙公在舰,几经磨折,几经艰辛,坚持至五十余日。舰队炮弹多存海圻旗舰,而海军司令温树德中途胁之附逆,饷糈则仅新印成之二角五角小纸币,约二佰万元。虽二三同志自港筹汇港币毫洋及规定行使琼州分行之五元十元旧粤币,然其数无多。新印成之小纸币,又被逆等宣布取消,至是饷弹俱形缺乏,几穷于因应矣。时逆焰方张,不肖者且荡志附势,披靡以尽,自诩力排陈系以卫节操。乃孙公朝蒙难而彼等夕俯首以降矣,尚何望其与艰危之际,仗义杀贼与。独海军陈策、冯肇宪、招桂章诸将士(某山东士兵最忠勇善战)不附势,不变节,效死不顾,力与逆抗,不以饷穷弹缺而稍馁其心,实倍苦而尤难能者。舰队孤立中流,四方受敌,或遭要塞炮击,或被水雷轰炸。某也,奉命御陆路之敌,不旋踵而阵亡;某也,奉命攻垒,不旋踵而陷于贼,至倾刻必须之谋,及未,非籍美、德、日诸良友百计筹措,辗转运输,无以为继也。被伤者、卧病者,非间接设法,无以得医药。此零编断简凡一百八十页,字字毕现当年险恶艰困之状,非几经周折,莫能存至今日。盖北伐军回师讨逆,战败北江时,孙公患肝癌,波及眼内血管,肿痛日甚,不能久支,于八月中旬离舰赴沪,留余抚循兵士。旋温逆谋贿兵士缚余以降,余部署略定,乃间道赴香港另图讨贼,濒行,于夜深,将文件暗碎江中,只留单据先集于报章,由沙面寄港,由港辗转流至余寓,展读之尤足令人慨然悲愤者。

  孙公崩殂,五载于兹,陈逆等尚逃法网。继陈逆而危害党国者,何以铢锄逍遥法外之叛逆,并消弭帝国主义及其鹰犬,以除党国之患,竟孙公未竟之志,余也,怆怀往日,宁不感奋兴起。惟久病残生,虽欲服执鞭之役焉,亦不可得。徒抱此区区者,悲愤以终而已。

  林直勉(1888-1934),原名培光。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孙中山任护国军政府大元帅,林任秘书。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林任总统秘书。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林护送孙中山登上永丰舰。1924年,与11人联名上书孙中山,反对国共合作,反对改组国民党,遭孙中山批驳。1925年8月,国民政府特别委员会逮捕刺杀廖仲恺一案各犯,林直勉被捕。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林直勉始得出狱,1934年去世。林擅书法,尤精汉隶,是近代杰出书法家,有《林直勉先生墨迹》刊行。

  签收款条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收到港纸二千元正。

  孙文

  七月廿二日

  参考:《孙中山全集-第六卷》,P506,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签收款条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二日

  收到港币二千元。省币三千元。

  孙文

  七月十二日

  陈群手代收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陈群(1890-1945),福建长汀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后在抗战中投靠日本,成为汉奸。1913年陈群赴日留学,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到上海。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作为政治负责人与军事负责人杨虎主持清党。抗战期间于1938年始出任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内政部长,1940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后他先后任内政部长,江苏省长,考试院长等职。

  陈策领款收据

  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兹领到毫票五千元正。此据。

  陈策

  六月廿七日

  饬发陈策为各军伙食费手令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二日

  着发给陈策大纸二万元,为西江水陆各军火食费。此令。

  孙文

  七月十二日

  陈策(1893-1949),字筹硕,中华民国海军中将。广东海军学校毕业后加入同盟会。1917年参与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1922年6月永丰舰事件中,陈策指挥舰队,协助孙中山突围。1923年任广东舰队司令,北伐后,广东舰队改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舰队,仍以陈为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策兼任虎门要塞司令,数次击退日海军攻击,1938在虎门日军炮火击中,截去左腿。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深圳河以北的日军亦同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陈获乘船突围成功,英皇授予他“帝国骑士司令勋章”(KBE)。这在二战中,中国方面仅有两人获得这种勋章,另一人是孙立人将军。日本投降后,陈策任战后广州市第一任市长,1949年在广州家中逝世。关于陈策之死,有人认为可能是蒋介石特务为防止他投共,将其杀害。但亦有指可能是陈同时饮酒及服药所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