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2 16:46:24 来源:华艺国际拍卖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本行集经》
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s)位于青藏高原南端,东西绵延2450公里,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的天然边界,给山脉南北东西两侧的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障碍。但它纵横的沟壑与河谷则像是一条条管道,将青藏高原与丝绸之路对接起来。因此,如果我们想真正理解藏传佛教艺术,必须回归到青藏高原、南亚次大陆等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在喜马拉雅文化的国际大舞台上,从中亚、西亚和南亚文化的多重影响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它的起源与流变。对于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产生过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主要有两条路线,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个重要的通道
一条是古代西北印度,这一地区的佛教艺术融合了来自古希腊、西亚、中亚及印度的元素,影响直达中国西藏西部地区,形成了藏西的艺术风格。而西藏中部艺术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受到来自于东北印度、尼泊尔艺术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尼泊尔艺术影响持久而深入,这是藏中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这一地区在汲取外来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西藏本土的元素,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本次北京华艺首拍历代造像专题中有两尊重要拍品——释迦牟尼成道像,即为藏中地区中古时期金铜造像的杰出之作,此二者在尼泊尔佛教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藏本土的审美元素,是尼泊尔异域风情和藏族人民审美情趣的完美融合。
释迦牟尼佛是汉藏共同崇奉的佛祖,是负责教化现世的佛祖,在佛教中享有至尊地位,成道像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降魔成道之典故,意寓“大彻大悟、圆满成佛”。
气势恢宏的元代风范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
H:40cm
展览:2012年9月22日-2012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编号23
来源:北京翰海拍卖,2010年6月7日,水月禅心专场,编号2687
释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面形圆润,两颊隆满,额头高广,弯眉高挑与鼻胫相连,眉间白毫凸显,白毫相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释尊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琉璃般遍照整个宇宙虚空,名「白毫相」。佛陀双目低垂,隆准小嘴,下颌圆凸,生动表现了佛陀不同凡俗的庄严和寂静的法相,唇角上扬微笑,仿佛充满法力和喜悦,神情专注,于宁静中散发出一股流动的圆满力量。
佛像上身着袒右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袈裟完全采用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衣薄贴身,衣纹线条流畅,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画出衣边,突出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衣缘上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饰,具有明显的元代造像风格。释迦摩尼佛躯体浑厚,身姿挺拔,两肩圆满丰腴,身躯及四肢肌肉圆实柔软,看上去雄健有力,气势非凡,充分表现出佛陀勇猛非凡的气质。
佛陀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置双膝上结禅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表现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和形象。莲座为双层束腰式,造型大气,雕刻精致细腻,它的整体呈梯形,宽肥饱满的双层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莲座的上下边缘又以紧密精致的连珠纹装饰一周。
(图1)
同类风格可参考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A)收藏一尊元代十四世纪西藏铜鎏金释迦摩尼像(图1),其线条流畅的衣纹特征与本件作品如出一辙,可资参考;
(图2)
另可参考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Rubin Museum of Art)收藏一尊西藏十四世纪铜鎏金释迦摩尼像(图2),佛像莲座部分呈梯形,莲瓣饱满浑圆,释尊身姿体态健硕,与本尊释迦摩尼佛像具备完全一致的时代特征。
另有一尊十四世纪西藏铜鎏金释迦摩尼像(图3),著录于冯·施罗德编著《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现藏于拉萨布达拉宫祖拉康主殿殿堂内,可资比较。
(图4)
除了上述著名博物馆和机构收藏的西藏十四世纪铜鎏金释迦摩尼佛陀像,私人收藏中亦有十分珍罕的作品,其中尤为重要的一尊是英国收藏家斯皮尔曼(Jules Speelman)先生旧藏(图4),于2015年12月7日释出于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编号7333,落槌价为人民币90,000,000元。
本件作品与之相较,鎏金厚重,铸造精细,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显著,均为西藏藏中地区十四世纪铜鎏金佛造像的典范之作。
华丽精致的异域风情
H:43.5cm
参阅: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造像》,P969,图版234B,15世纪 金刚萨埵;
西藏大昭寺藏15世纪 释迦牟尼成道像。
造像头顶蓝色发髻,宽额丰腴,眉如初月,眼睑微垂,高鼻薄唇,相容和煦内省。肩胸宽厚,肢体圆浑健硕,腰部细敛。
身着袒右式袈裟,胸部露出内束的裙腰,边缘呈折带纹,翻卷自如,衣缘带反搭至左肩并镶嵌精美的绿松石。肩部肌肉线条自然下垂,胸肩衔接过渡自然完美,其洗练简洁的雕塑技艺,可看出匠师对于身体形态的精准把握。
袈裟边褶精心錾刻的花纹使之愈显雍容大气,使佛像洋溢着充沛的活力,达到生动传的艺术效果。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造像》,15世纪金刚萨埵
右手作触地印,左手置脐前结禅定印,全跏趺端坐于仰覆莲座之上,莲瓣挺拔饱满,极有弹性和力度感,时代特征亦极突出,在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造像》中有一尊15世纪金刚萨埵,其莲瓣即与此尊如出一辙。此尊造像造型精准,手脚纹理表现细腻,通体鎏金,虽历经数百年,而金彩大部仍在,繁复华丽的装饰,给人充满生命力之感,可谓佛光普照,尤臻禅意真味。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