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2 15:48:27 来源:华艺国际拍卖
石鲁
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这是诗的时代,画的时代,
歌唱的时代,也是喜剧的时代!
——石鲁 一九五八年
石鲁是中国处在大变革时代的骄子,他是英雄主义思想的代表,也是走在革命前列的创造型艺术家,他身上兼有革命的艺术和艺术的革命两种品格。
1964年,石鲁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东渡》,这是他长期以来尝试的以山水画法画人物的一次总结性创作,也是他自画《转战陕北》之后就酝酿构思的一幅“集大成”的革命历史画。画面气势磅薄、笔力千钧,是石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人物画创作中的高峰。
石鲁 《东渡》线描稿
镜框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118×78.5cm
华艺国际(北京)首季拍卖会拍品
出版:
1.《风神兼彩——石鲁的创作与写生(1959-1964)研究》P22-23,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7月。
2.《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作品集》P324-325,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
3.《长安画派源流展作品选》P22-23,陕西亮宝楼,2013年。
4.《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P82-83,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9年。
5.《百年石鲁》,石鲁家属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11月。
展览:
1.“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18日-28日。
2.“长安画派源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5月28日-6月10日。
3.“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12月10日 – 2020年2月9日。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东渡》是石鲁为筹备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全国美展而作。作品主题取自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及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川口村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领导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
毛主席东渡历史照片
一九四七年七月,毛泽东和随同转战的机要人员在小河村合影
此次“东渡”,标志着党中央战略大转移的圆满完成,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地方走向全国,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渡》钢笔草图
《东渡》耗费的精力,比他作任何画都大,历时数月。为了这幅作品,石鲁在1964年4月更亲自到陕西吴堡的黄河渡口考察。
显然,在这幅画构思之初,石鲁已明确了俯视构图的创作思路。因而去黄河考察时,尽管身处汹涌的激流,咆哮的浊浪,猛烈颠簸的船身此等危险的环境,他依然站上友人肩膀之上,以俯视的角度拍下船工们齐声呼应奋力划浆,与滔滔黄河生死博斗的瞬间。
《东渡》铅笔素描草图
石鲁坚持以“俯视”角度创作《东渡》,与其长期以来对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诗句的迷恋有关。据杨之光回忆,1959年他和石鲁在北京一起为中国革命博物馆作创作,发现别人都忙着找资料、勾草图,只有石鲁每天捧着一本《唐诗》:“他说唐诗给他的启发要比其它的都有用,你若理解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种气势,你就可以体现在画面中。”
《东渡》色彩草图
石鲁很自然地把“黄河之水天上来”与毛泽东“东渡黄河”结合在一起,构想出一个违背常规、与众不同而又气势磅礴的《东渡》场景。而以俯视视角来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整个新中国美术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以神为魄 以形为貌
1964年国庆,《东渡》亮相西安“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展览”,引发轰动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在后来的政治动荡中,《东渡》原作不幸遗失,后人只得根据前人的回忆,来想象此件巨制所能带来的震撼。
《东渡》相片(原画已佚)
所幸,石鲁构思《东渡》所创作的一批珍贵手稿,不仅可以勾勒原作的大体面貌,更能引领后人知悉创作此作的艺术构想。而此次亮相的《东渡》线描稿,即是画稿中最完备的一幅。
石鲁 《东渡》线描稿(局部)
《东渡》线描稿在构图上,从俯视可见黄河渡船内的船工和战士,逐渐转为仰视的站立船头的毛泽东,从滔滔远去的黄河水又转成深远而广阔的空间。最令人瞩目的是人物的笔墨表现上前无古人的胆量和力度。石鲁以金石味画山石的笔法,把毛泽东、黄河船工和战士塑造成如刀刻石雕。这些表现透露出石鲁在中国画人物方面的探索方向。
石鲁 《东渡》线描稿(局部)
1964年的《黄河河工写生》上,石鲁注明“试笔钉头描”。从这幅写生里,可以看出石鲁对“钉头描”的理解:落笔较重,形成“钉头”状的停顿;行笔方硬;收笔不取“鼠尾”。这也是石鲁不同于传统“十八描”中“钉头鼠尾描”的地方。
黄河船工写生图稿
从《东渡》线描稿,可以看出“钉头描”确实是《东渡》刻画渡船以及人物衣纹最核心的造型语言。石鲁甚至在一根线条里有意识地利用笔尖提顿造成多个“钉头”,形成一种非常富于装饰性的线条风格,这正是侯声凯所描述的“金锉刀似的笔法”。这种画法一直贯穿在石鲁艺术生涯的后半段。
石鲁 《东渡》线描稿(局部)
石鲁 《东渡》线描稿(局部)
《寄调满江红》题词
人责我怪我何怪
石鲁创作《东渡》时,正是他在艺术上饱受争议的时期。“野、怪、乱、黑”的标签既给石鲁造成了很大压力,也成为他破茧重生的动力。一如侯声凯所言:(《东渡》)仿佛是一首高亢激情,气势恢宏的交响曲。先生为此画所作的《寄调满江红》更是大气凛然。我认为,它不但是“东渡”的精神所在,也是先生精神魂魄的展现。
石鲁《东渡》线描稿 部分出版物资料
《东渡》既是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又充斥着石鲁个人的形式语言与艺术理想,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又在1960年代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即便《东渡》至今下落不明,然而从此所见最为完备之稿,依然可以想见原作是何等撼人心魄,实为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现场图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