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胡适和陈独秀如何一步步成为新文化的“弄潮儿”?

时间:2020-9-3 16:45:19  来源:同古堂

  ▲亚东遗珍——《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一套 十八册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华艺国际

  胡适和陈独秀如何一步步成为新文化的“弄潮儿”?

  二十世纪是已经过去的时代,也是一个极刻骨铭心,新旧交替的革新时代。尤是初期,兵燹不断,国人彷徨,所幸各类新思潮呈星星燎原之势,“新文学”、“新文化”亦接踵而至,此后一发而不可止。

  时势造英雄,风云激荡中,以中流砥柱成为时代之路标者,陈独秀与胡适应是首当其冲的典型代表。其中,陈独秀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其以《新青年》为新文化之阵地,宣扬马克思主义之唯物史观,点燃了至今不灭之思想火炬;而胡适于革新之际,是承上启下之“急先锋”人物,既有“白话文”之倡导,也有对传统国学如《红楼梦》之考证,堪称彼时吾国青年之精神导师。

  ▲胡适与陈独秀

  固有愚昧或鄙薄的思想解放,源于反帝反封建的“破旧”启蒙。如法国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主张的自由平等或倡导天赋人权,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而旧中国的启蒙锋芒,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前奏则为胡适所率先呼吁之“文学革命”与“语言改良”,被陈独秀赞为“今日中国之雷音”。对封建酸腐旧文学的批判,并以“白话”为新的语言与文学工具,极大助益了国民的精神发展,可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萌芽。

  此外,历史潮流的变革中,亚东图书馆也在陈独秀、胡适等文化名流的帮助下,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作为出版史的璀璨明珠,其与商务印书馆、韬奋书店在二十世纪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有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与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进程。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

  今年,适逢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在艺联合云杪文化发起并主办“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此展览由华艺国际特别支持,以新发现的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系列文献为契机,追溯百年前一个大时代的文化遗珍,梳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百年中国的深刻影响。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将于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启幕,展出亚东图书馆陈独秀、胡适等9种重要文献,这也是尘封百年的亚东遗珍首度集结面世,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开学界新纪元的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新旧红学之争的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以及胡适与友人往来信札等——被誉为“新文化运动文化遗产”,学术界对其文献价值、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甚为瞩目。

  亚东图书馆——历史策源地,革命功勋场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即坐落于北大红楼。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亚东图书馆则与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如亚东图书馆灵魂人物之一陈独秀曾为北大文科学长,同年,另一灵魂人物胡适也进入北大担任教授,三十年后又任校长一职。

  亚东图书馆,其自1913年由汪孟邹先生创办,前身为安徽第一家新式书店“安徽科学图书社”,后在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迁至上海,很快成为新潮思想与进步文化的活跃阵地。其曾经售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主办的《政治周报》《毛泽东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等革命刊物,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汪孟邹

  鲁迅亦曾言:“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一门特长的,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

  ▲右侧较高的楼房为亚东图书馆旧址

  《胡适留学日记》——民国五大日记之一,迄今公开最全本

  胡适与亚东图书馆创始人汪孟邹既是同乡,又为同道知己,其留美回国后,毫无保留地将著作在“亚东”出版。《胡适留学日记》作为民国五大日记之一,即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于1939年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

  《藏晖室札记》自序中,胡适亦慨叹“这几十万字是绝好的自传,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六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一套十八册

  1912-1918年作
  12×22cm(每册尺寸)
  注:另附出版商讨函多种

  出版: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胡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著录:
  1.《新青年 二卷 四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6年12月。
  2.《新青年 二卷 五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1月。
  3.《新青年 二卷 六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2月。
  4.《新青年 三卷一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3月。
  5.《新青年 三卷二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4月。
  6.《新青年 三卷四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6月。
  7.《新青年 三卷五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7月。
  8.《新青年 三卷六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7年8月。
  9.《新青年 四卷二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8年2月。
  10.《新青年 五卷一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8年7月。
  11.《新青年 五卷三号》,亚东图书馆、求益书社,1918年9月。
  12.《藏晖室札记》,胡适著,亚东图书馆,1939年。
  13.《胡适留学日记》,胡适著,商务印书馆, 1947年11月。
  14.《胡适留学日记(台一版)》,胡适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59年3月。
  15.《胡适的日记(上、下)》,胡适著,中华书局,1985年11月。
  16.《胡适作品集·第34、35、36、37册·胡适留学日记》,胡适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
  17.《民国丛书 第2编 83 胡适留学日记》,周谷城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18.《胡适留学日记》,谢军、钟楚楚编辑,海南出版社,1994年8月。
  19.《胡适留学日记(上下册)》,胡适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20.《旧籍新刊:胡适留学日记》,胡适著,岳麓书社,2000年1月。
  21.《胡适日记全编1:1910-1914》,胡适著、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10月。
  22.《胡适全集 第27、28卷》,胡适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23.《胡适留学日记》(全2册),胡适著,同心出版社,2012年8月。
  24.《胡适留学日记》(全4册),胡适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月。
  25.《此间的少年》,胡适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1月。

  《胡适留学日记》稿本共18册,50余万字,皆为胡适亲笔手稿,大部分为其1911至1917年的日记、读书札记,亦有留学时期的照片及部分剪报等。

  此著可谓洋洋鸿篇,包罗其诗书、戏剧摘录、观后感想以及对于时势热点之关注等,如阅读《嘉富尔传》、《论语》、《织工》、《赫曼和多罗西亚》等,亦或日英盟约、日德宣战,青岛归属,英日在远东之地位等,内容涉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可以说,七年的留学经历,是其从稚嫩到成长为五四先锋,文化巨匠的起点。

  而且,以胡适今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学史的地位,只字片纸已备受重视,更况乎如此巨制,足见其珍。

  ▲《胡适留学日记》稿本 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稿本中,《北京杂记》、《归娶记》两则札记为首次发现,时间介于1917年7月16日至1918年2月21日,这一阶段是胡适归国后,致力倡导新文学及新文化的重要时期,而《归国记》中自1917年7月10日后,出现两年空白,更可见稿本对于胡适学术研究补充的价值。

  其中《北京杂记》以读书札记为主,包括对方东澍《汉学商兑》、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阅读和辨析。同时,亦明确了胡适与钱玄同的首次见面时间为1917年9月11日,可补钱玄同日记的失记,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和急先锋,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

  《归娶记》则记录了胡适1917年底离京回绩溪迎娶江冬秀的始末,亦明确了其结婚日期,以及其对江冬秀的第一印象、婚礼的参加者、行礼次序、演说、甚至结婚礼堂的平面图,揭示了胡适的婚姻观和对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态度,颇为详尽。

  另有《新婚杂诗》的记载,与此后正式发表的定稿在次序和字句上均有所出入,对胡适诗歌创作研究是有效增补。

  札记中另有部分胡适白话文诗作,未见于现行胡适诸文集,俱可作胡适研究之新线索。

  除此之外,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从此淡出历史舞台,通俗明了的现代国民文学开始滥觞。另,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钱玄同《〈尝试集〉序》、傅斯年《文学革新申议》等文相继发表,文学革命愈演愈烈,新文学代替旧文学已然势在必行。

  ▲《胡适留学日记》稿本

  而相较于彼时刘半农,钱玄同等人声名已盛,留学美国的青年胡适籍籍无名,因此,其对于新旧文学的思考,是普罗大众对贵族文学的宣战,是中国进步青年的思想缩影,是引领青年学生投身现代化运动的绝好教材。

  ▲胡适留学期间与友人合照

  不过,胡适的“文学革命”与“语言改良”思想的萌芽,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发奇想。《胡适留学日记》中,即记载甚多其涉及文学革命与语言改良的论述,足可窥其从对语言文学的研究到推行文学革命的思想轨迹之嬗变,意义重大。

  而札记中,《论‘文学’》一文,其以文学分为“有所为而为之者”、“无所为而为之者”,并言“无所为而为之之文学,非真无所为也。其所为,文也,美感也”,“其有所为而为之,美感之外,兼及济用”。

  此后,《论文字符号杂记三则》、《文字符号杂记二则》中提及“分号”、“住号”、“提要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读音统一会制字母》中研究字母双声、叠韵的发音。

  另《吾国文学三大病》、《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讲授》、《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等亦俱是其文学史观和文学革命理念的雏形,堪称五四文学大论战之酝酿与预演。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开启20世纪新旧红学之争

  胡适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自此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正式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其亦曾作跋《红楼梦考证》两篇,收录于《胡适文存》二集卷四,是胡适在20世纪红学论战中极为重要的史料,也是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

  手稿四纸
  22×58cm×4

  著录:
  1.《努力周报》第1期,1922年5月7日。
  2.《红楼梦》上册,七八页至八五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
  3.《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一六九页至一七六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
  4.《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一六九页至一七六,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
  5.《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一四三页至一四八,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6.《中国章回小说考证》,P293-315,实业印书馆,1934年1月。
  7.《胡适文选》,四一五页至四二一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35年。
  8.《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第1辑》P40-49,人民出版社编辑部,1973年10月。
  9.《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P74-77,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年2月。
  10.《红楼梦研究文选》P232-23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11.《<红楼梦>本事之争》P114-117,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12.《我的歧路》P310-314,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13.《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 上》P825-833,中华书局,1998年2月。
  14.《红楼梦评论选 上》第四编(上)P335-34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
  15.《胡适书话》P116-119,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16.《反省与尝试 胡适集》P313-32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
  17.《胡适 鲁迅 王国维解读<红楼梦>》P42-51,辽海出版社,2001年5月。
  18.《胡适点评红楼梦》P124-137,团结出版社,2004年9月。
  19.《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P195-19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
  20.《胡适讲四大名著》P30-32,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
  21.《胡适论红学》P42-46,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2.《胡适学术代表作 上》P167-170,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3.《沉酣一梦终须醒:大师眼中的石头记》P30-3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4.《胡适文存》二集卷四P437-43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
  25.《胡适自选集》P307-317,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26.《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P119-12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
  27.《浮生若梦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P62-77,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1月。
  28.《红楼四大家》P188-197,东方出版社,2014年1月。
  29.《中国旧小说考证》P308-317,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
  30.《红楼梦考证》P53-57,北京出版社,2015年。
  31.《胡适古典小说考证》P76-82,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二)》

  手稿十纸
  31×26cm×10

  著录:
  1.《努力周报》第2期,1922年5月14日。
  2.《红楼梦》上册,八五页至九二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
  3.《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一七六页至一八三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
  4.《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一七六页至一八三,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
  5.《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一四八页至一五四,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6.《中国章回小说考证》,P293-315,实业印书馆,1934年1月。
  7.《胡适文选》,四二一页至四二八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35年。
  8.《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第1辑》P40-49,人民出版社编辑部,1973年10月。
  9.《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P77-81,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年2月。
  10.《红楼梦研究文选》P235-23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11.《<红楼梦>本事之争》P118-122,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12.《我的歧路》P314-319,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13.《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 上》P825-833,中华书局,1998年2月。
  14.《红楼梦评论选 上》第四编(上)P335-34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
  15.《胡适书话》P120-124,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
  16.《反省与尝试 胡适集》P313-32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
  17.《胡适 鲁迅 王国维解读<红楼梦>》P42-51,辽海出版社,2001年5月。
  18.《胡适点评红楼梦》P124-137,团结出版社,2004年9月。
  19.《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P200-20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
  20.《胡适讲四大名著》P32-35,新华出版社,2005年12月。
  21.《胡适论红学》P46-50,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2.《胡适学术代表作 上》P170-174,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3.《沉酣一梦终须醒:大师眼中的石头记》P30-3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4.《胡适文存》二集卷四P439-44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
  25.《胡适自选集》P307-317,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26.《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P119-12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
  27.《浮生若梦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P62-77,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1月。
  28.《红楼四大家》P188-197, 东方出版社, 2014年1月。
  29.《中国旧小说考证》P308-317,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
  30.《红楼梦考证》P53-57,北京出版社,2015年。
  31.《胡适古典小说考证》P76-82,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二)》 场景图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二)》 局部

  事实上,“红学”自光绪年间盛行,直至民国后,研究热情不减。其中,以胡适与蔡元培的研究成果最为瞩目。

  胡适于1921年出版《红楼梦考证》,将红学的考证内容限定在作者、版本、时代三个方面,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传结论,自此开启红学研究的新时代,俗称“新红学”,并对过往红学研究予以尖锐批评。

  过往红学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难以接受,在自己考证《红楼梦》的研究《石头记索引》第六版中表示胡适的观点不能征服他。胡适随后发表《跋<红楼梦>考证》一文,其中含“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指出蔡元培所用方法过于守旧。

  两大学者就《红楼梦》不同的研究视角展开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论战。蔡、胡之争并无结果,两人各执己见。但这场论战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20世纪新旧红学之争”,使得《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不断获得全新的阅读视角。

  其中,《跋“红楼梦考证”(一)》手稿,所用稿纸是《每周评论》周刊专用纸,周刊系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手稿中,亦可见多处胡适在写作过程修改和校正的痕迹。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20世纪大论战,开学界新纪元

  对胡适而言,其于1917年1月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所刊登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现代文学革命的第一枪。

  不过二人虽然相互激赏,部分观点仍有一定分歧,胡适在致陈独秀的信中,曾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此也预示着“新思潮”、“新文化”之后分化对立与百家争鸣。陈独秀所著之《科学与人生观序》,即是20世纪文化思想界关于“科玄”之“世纪大论战”,影响至深。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 十纸

  1923年作
  29×32cm×10

  著录:
  1.《科学与人生观(上)》P1,亚东图书馆,1923年。
  2.《现代学术思想文选(上)》,P173,亚细亚书局,1933年。
  3.《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P50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
  4.《陈独秀文章选编 中》P3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
  5.《陈独秀选集》P188,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6.《陈独秀著作选 第2卷》P54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7.《德赛二先生与社会主义 陈独秀文选》P222,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
  8.《陈独秀教育论著选》P33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
  9.《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 第1卷》P1085,时事出版社,1997年10月。
  10.《科学与人生观》P1,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11.《我们断然有救》P171,东方出版社,1998年6月。
  12.《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P84,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13.《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下 胡适与他的论敌》P336,时事出版社,1999年1月。
  14.《现代新儒学研究》P538,中华书局,2003年12月。
  15.《科学与人生观》P1,黄山书社,2008年5月。
  16.《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 第2卷 上》P543,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
  17.《科学与人生观》P1,岳麓书社,2012年3月。
  18.《新青年精粹 4》P94,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1月。
  19.《红藏 进步期刊总汇 1915-1949 新青年 15》P195,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20.《新青年2思潮卷》P353,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 场景图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 十选四

  “科学与人生观”是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场著名的思想论争,也称“科玄论战”,被梁启超誉为“替学界开一新纪元”。

  ▲梁启超发表中立宣言

  三大派别,玄学派、科学派、以及唯物史观派,就科学与人生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几乎全部参与其事,论战文章字数高达“煌煌二十五万”。“科玄论战”表面上是中西文明异同优劣之争,深层剖析是关于哲学的物质与精神关系之争。在论战暂告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三派的观点还是不断再起。“科玄论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对中国哲学与历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科玄论战

  而陈独秀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对科学与人生观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客观且详尽的解释,最终使论战暂告结束。他写于1923年12月20日的《〈科学与人生观〉序》表达了他同时要对玄学派、科学派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既批评了玄学派张君劢“九项人生观”等“怪论”,也批评了科学派丁文江的所谓“存疑的唯心论”。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

  ▲丁文江《答张君励(续)》

  其指出,“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派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加入科玄论战之中。

  ▲胡适演讲《科学的人生观》

  ▲陈独秀《答张君励及梁任公》

  ▲瞿秋白《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

  之后,陈独秀后又作《答张君励及梁任公》、《答适之》,瞿秋白也作《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与之呼应,论战又起,进入第二阶段。再次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使其得以更快更深远的传播,亦为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向。

  此《〈科学与人生观〉序》原稿,是陈独秀送亚东出版社的手写终稿,自“亚东”出版之后百年间从未露面。与后来刊印的各版本相较,手稿内容出入不大,但保留了陈独秀对序文重点的圈红标识,这对于解读陈独秀的思想轨迹、理解这场世纪论战乃至20世纪哲学思潮具有重要的文献补充意义。

  ▲胡适、陈独秀

  在满纸烟云的特殊时代,胡适和陈独秀作为先行者,皆是新文化运动中璀璨巨擘,尽管此后政见不一而分道扬镳,然二人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被束缚于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其功甚伟。

  亚东遗珍——其余重要文献

  作为亚东图书馆的灵魂人物,陈独秀、胡适等人汇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的有识之士。此间,二人与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多有交游,且亲密程度,远非寻常出版商与作者的交谊,其中尤以亚东图书馆的骨干编辑汪原放、章希吕为著。

  ▲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左起,前排:汪协如、汪乃刚、章希吕、程健行、余昌之;后排:章近江、章志金、章焕堂、汪原放、吴嗣民、周道谋)

  ▲章希吕

  章希吕(1892-1962)安徽绩溪城内西街人,与胡适世有乡谊,1913年毕业于复旦公学,后任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期间,参加《胡适文存》编辑。

  ▲汪原放

  汪原放(1897-1980)现代出版家、翻译家。安徽绩溪人。对整理出版中国古典小说作出过很大贡献,开新式标点古典小说的先河,还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名著。

  “亚东遗珍”中,即有胡适致汪、章二人信札,可窥彼此之友情。《胡适留学日记》中,也有提及其与章希吕少年时代交游等。三十年代,章希吕更是直接寄居胡适家中,敦促胡适作书。此间胡适对章希吕甚为照顾,“适兄待人太厚,但我总心里不安”。

  而新文化运动中,汪原放是将中国古典小说用新式标点和分段进行整理首创者,先后整理出版了《水浒传》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极大推动了白话文向今日形态之演变。

  ▲胡适致汪原放信札 近代写本
  一通一纸 水墨纸本 31×24cm

  ▲胡适致汪原放信札 近代写本
  一通一纸 水墨纸本 31×25cm

  ▲胡适致汪原放信札 近代写本
  一通一纸 水墨纸本 22.5×30cm

  ▲胡适致汪原放、章希吕信札 1922年写本
  一通一纸 水墨纸本 19.5×27cm

  此四封札中,如胡适言及“我家中可以住,无甚不便。来时可直到我家中。你若电告我行期,我可以叫人去接你们。”、“店中若方便时,请代带点钱来;因为现在颇窘”,可知其与汪原放的关系匪浅。

  而“此一页上,有驳陈承泽先生的话。现在他死了。此人是一个很可佩服的学者,故我决计删去此段。”,也可见胡适之君子气度。

  另有提及《文存》、《红楼》、《西游》、《尝试集》的勘误及出版事宜等。其中对《红楼》的勘误,如“《红楼》再版第二回页八行6、7:‘袭官,外问……’,当作‘袭官外,问还……’”,知其研究甚深。

  另有汪原放致胡适信札、汪孟邹致陈独秀信、《胡许通信集》手抄本、胡适《中国革命思想之变迁》手抄本及日文剪报等,也将于“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展出。

  ▲胡适《中国革命思想之变迁》手抄本及日文剪报

  ▲汪原放致胡适信札

  ▲《胡许通信集》手抄本

  ▲汪孟邹致陈独秀信札

  结语

  8月31日北京站落幕之后,“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将开启全国巡展,重访亚东图书馆、陈独秀、胡适生命中最重要的另外4座省市,9月初前往上海、南京、杭州,最终回到陈独秀与胡适的故乡安徽,以“一座‘图书馆’,两位文化巨擘,一场新文化运动,百年中国史”为寻访蓝图,以特展、学术研讨会、专题短片为形式,开启一程跨越百年的文化寻访之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