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轩2020春拍钱币:纸币专场掠影
时间:2020-8-13 16:19:24 来源:新浪收藏
预展时间
钱币
8月16日
上午12:00至晚8:00
8月17日
上午9:00至晚8:00
拍卖时间
机制币
8月18日(星期二)上午9:30
纸币
8月19日(星期三)上午9:30
古钱 金银锭
8月19日(星期三)下午2:30
云霭缓缓散去,喜讯接踵而来,期待已久的2020年春季拍卖会即将拉开帷幕。纸币作为诚轩钱币项目的传统板块,一直颇受青睐。本季《纸币》专场已准备就绪,共列拍品402项,供藏友甄选,部分精品推介如下:
Lot 1023
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加印流通号码券拾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清廷度支部正式把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同时,设立了印刷局,引进设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准备印制发行一种全国通用的的钞券。同年十一月,光绪皇帝驾崩,登基的宣统皇帝溥仪只有三岁,龙颜稚嫩,所以,新钞票的设计选用了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的肖像,右侧“飞龙在天”图案,则象征满清皇朝千秋永垂。这是中国首次采用雕版技术印制的纸币,设计精美,共有壹圆、伍圆、拾圆、百圆四种面额。由于筹备、试印过程极为缓慢,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才完成最后定色,并付诸印制。然而这一年的八月,爆发了武昌起义,印就的兑换券未及发行便悉数作废。
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系列票券,存世多见各式试色及试模样票,只有黑色拾圆一种,极少量加盖过流通号码,据统计,存世所见不超过十枚,拍品即为其中之一。
Lot 1025
宣统元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营口”地名壹圆
大清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建立了首家近代国家中央银行,在职能和建制上,都比它的前身户部银行更加优化和健全。依据《大清银行则例》,该行具有发行纸币并代理国库的中央银行性质与职能。宣统元年,大清银行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了李鸿章像兑换券,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百圆五种,只在东北发行。目前所见大多为票样,流通票仅见奉天、营口二种地名票,因民国时期回收较为彻底,流传至今均极其稀少,属清钞名品。
Lot 1054
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加盖改作中国银行兑换券壹圆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于1912年2月5日正式开业。民国肇建,百废待兴,由于新钞造印不及,中国银行暂以回收及库存的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加盖改作中国银行兑换券临时发行使用,不久便被新印制的黄帝像中国银行兑换券所代替,旧钞回收十分彻底,后世流传极少。
Lot 1059
袁世凯像中国银行美钞版国币券拾圆
1914年3月,北洋政府财政部以“整治货币,以免新币印制匆促”为由,在没有事先通知中国银行的情况下,决定向美国钞票公司订印袁世凯像中国银行壹圆面值国币券一亿枚,印钞合同签订之后,才将此事函告中国银行。由于印数过大,严重供过于求,中国银行复函反对。经过多重磋商之后,决定除五千万枚照印外,其余五千万枚改印为伍圆、拾圆、伍拾圆、壹百圆四种面值,总值共计六亿元。
次年4月,首批装载三千五百万元新钞的货轮,于美国运回中国的途中,在日本函馆海域触礁沉没,所载纸币近半数遗失。为避免散出的纸币流入市场,蒙混行用,当局决定此钞不正式发行。印就的5.56亿元钞票即刻变为废纸,被封存在中国银行及财政部仓库,随后全部销毁。此枚袁世凯像美钞版国币券加印流通号码券即为其中的幸存者。
Lot 1076
宣统元年交通银行银元票汉口拾圆
出版:《清代纸币珍赏》,页43,图2-2-11,周祥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此票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交通银行开业后发行的第一版银元票,上海商务书馆印制,除拾圆面额外,还有壹圆、伍圆两种,票面图案主要有双龙、轮船、火车,此主题也成为交通银行纸币设计的主要特征。此版银元票依据地方支行的不同,分别加印北京、天津、上海、汉口、营口、张家口、济南等不同地名。此枚加印汉口地名拾圆票,系交通银行第一版银元票中面额最大者,虽加盖“废票”注销,但发行量较少,行用时间极其短暂,留存罕少,是交通银行清钞中的珍贵品种。
Lot 1142
民国九年改十一年赣省暂行军用手票壹圆(PCGS 35Details)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后加紧准备北伐,并在当年的年底,设大本营于桂林,任命李烈钧为参谋长,计划进兵江西、湖北。1922年4、5月间,华北爆发直奉战争,孙中山将大本营移驻韶关,令北伐军向江西进发,讨伐北洋阵营的江西督军陈光远与省长何刚德,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北伐战争。6月13日,北伐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陷赣州,获得小胜,陈、何二人均被曹锟免职。
在与北伐军作战期间,为筹措打仗军费,江西督军陈光远将民国九年赣省暂行军用手票壹圆加盖改作十一年券临时发行。这场战争最后因陈炯明的兵变、北伐军回师援粤而告终结。临时发行的壹圆军用手票旋即废止,如昙花一现,完整保存至今者,所见屈指可数,弥足珍贵。
Lot 1271
1932年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银币券壹圆
1931年5月9日,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在安徽六安成立,同时组建了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随后,开始发行银币券,有贰角、壹圆、伍圆三种面值,流通于皖西北苏区。其中壹圆券依发行日期的不同,分为三种版式,分别为“1931.5.30”、“1931.9.7”、“1932.1.21”版。1931年秋,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成立,翌年1月,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成为其分支机构。随后,包括皖西北在内的鄂豫皖苏区,一律改用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前述银币券遂停止流通。
此枚壹圆券即为“1932.1.21”版,是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所发行的最后一版银币券,流通时间极短。由皖西北印刷局印制,石印版,正面主图案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近景,票背左侧印有马克思头像,配以宣传文字“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以及“保证自由贸易,统一货币制度,巩固苏维埃经济基础,实行低利借贷,流通金融调节市场”。由于银币券在战争环境中流通使用,消耗严重,保存不易,所以存世品大多破损严重,图案模糊,亦或经修整、补色处理。此枚银币券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保持着纸币的原始状态,墨色饱满,且图文清晰,是苏维埃货币之中不可多得的珍罕品种。
Lot 1272
1932年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铜元券贰串文
1931年5月,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总社在河南新集成立,并在各县、区设立了分社。经济公社是公营商店,主要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供应根据地军民所需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部分军用物资。由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没有设立分行,所以委托各地经济公社代理部分业务。为满足根据地的商业贸易资金周转需求,经济公社还发行有面值贰串文的铜元券,票面印有列宁侧面剪影,背印红军战士肩扛“完成土地革命”旗帜策马疾驰图案。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向川陕转移,此铜元券遂停止发行,流通仅数月。纸币虽有明显的流通使用痕迹,但票幅完整,原色饱满,无修补,品相于同品种票券已属佳品。
Lot 1273
1933年鄂豫皖苏区经济公社流通券铜元钱壹串文油布币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川陕,红二十五军奉命留守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战斗。为了配合游击战争,便于游击区的金融流通,鄂豫皖苏区经济公社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于1933年以白棉布代替纸张,印发了“经济公社流通券”,流通于鄂豫皖游击区。之所以用棉布印制货币,是因为游击队在野外行军打仗,风里来雨里去,纸币被雨水浸湿后,往往变得破烂不堪,无法继续使用。所以,用白布印刷图文后,再刷上桐油制成油布币,经久耐用,群众称之为“油布票”。鄂豫皖苏区经济公社当时共印发了七种面值的油布币,此枚壹串文即为其中之一。油布币的流通,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加快了根据地经济的恢复和重建。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游击区北上抗日,油布币随后停止发行,时至今日已十分鲜见。
此枚壹串文油布币,与通常所见的机打号码券不同,为手填号码,且保存完整,文字清晰,属苏维埃货币较罕见的品种。
Lot 1315
民国三十三年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金库兑换券拾圆
1944年1月15日,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浙江余姚茭湖成立。当时,敌伪对浙东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严禁军需物资和民用必需品进入根据地。为缓解根据地财政困难,确保党政军人员的必要生活供给,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司令部决定设立金库,建立总金库制。所有现金,包括税款、粮食折征代金等一律上缴金库,然后,根据各地所需支出,由金库下拨经费。当时,浙东地区形势复杂,敌我交错,战斗频繁,解送大量现金于敌我之间,危险重重,因此,由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发行了一种拾圆面值的金库兑换券,作为内部划拨现金的凭证,依照下属部队和机关上报预算,下发等额金库兑换券,部队和机关凭金库兑换券,再向当地专署级办事处或县级办事处下属的财经科提取相等数量的浙东抗币,用于其日常支出。
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金库兑换券,是浙东根据地借鉴其他根据地货币的发行经验,结合浙东地区的实际情况,独创的一种特殊“抗币”。该券以木刻版牛皮纸印刷,起初只是作为内部划拨现金凭证,后于社会取得良好信用,逐渐以代用货币形式流通于市场,缴粮纳税一律通用。此券留存至今已极为稀少,《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列珍罕度四星级,墨色饱满、图文清晰之原票难得一见。
Lot 1300
民国三十四年浙东行政公署金库兑换券抗币伍圆
Lot 1301
民国三十四年浙东行政公署金库兑换券抗币拾圆
1945年初,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汪伪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滥发伪中央储备银行国币券抢购物资,造成币值急剧下跌,物价飙涨,对浙东根据地建设和部队给养造成严重影响。同年1月21日,浙东敌后各界召开临时代表大会,决定从速发行浙东行政区抗币,并于会后组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浙东行政公署。4月1日,经中共华中局同意,浙东银行在四明山梁弄镇成立。由于根据地印钞物资严重不足,浙东银行抗币的发行数量相当有限。同时,日伪军不断散布负面消息,甚至通过恐吓手段,阻止根据地人民使用抗币,致使浙东抗币的流通并不广泛。9月下旬,上级部署浙东根据地部队向北转移,印钞厂奉命将印钞机器拆卸分散掩埋,并将厂内余存的抗币尽数烧毁。因此,抗币的行用时间实际上极为短暂,存世各品种均所见甚少。
浙东行政公署金库兑换券于1945年5月由浙东银行发行,该券使用原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金库兑换券的印版重新印刷,计有伍圆、拾圆二种。性质与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金库兑换券相类似,作为部队机关向银行领款的凭证,仅有极少数流通于市,十分难得。
Lot 1311
民国时期无年份(1945年)浙江慈谿县丈亭区通用辅币券伍角
Lot 1312
民国时期无年份(1945年)浙江慈谿县丈亭区通用辅币券壹元
1945年7-8月,抗日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随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市面急需大量抗币占领市场取代伪币。然而,囿于原料、设备、技术和运输等条件,浙东银行抗币的发行数量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所需,尤其是辅币缺口较大,无法满足各地小额交易及找零的需求。于是,浙东行政公署一方面命令浙东银行加紧印发主币和辅币,增发本票,另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允许各级地方政府及合作社、盐行、商会等经济团体,印发以辅币为主的地方抗币,以弥补抗币发行的不足,活跃金融市场。
慈谿县地处三北根据地的中心地带,人口稠密,经济贸易较为发达,对抗币的需求量也特别大。该县所辖丈亭、观城、庄桥各区都发行过各自的抗币,是浙东根据地发行地方抗币最多的一个县。其中,丈亭区通用辅币券于1945年8月下旬至9月间发行,蜡刻版,以极薄之黄土纸印刷,计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元四种面值,限在该区内行用,流通时间仅一个月。这些地方抗币流通区域狭小,时间短暂,任何一种面值券,完整保存至今者,均极其少见。
Lot 1359
1951年第一版人民币伍仟圆“蒙古包”(PMG 55)
伍仟圆“蒙古包”,背印蒙文,于内蒙古地区行用,流通票的稀少程度,仅次于壹万圆“牧马”,位列一版币第二名珍。当时内蒙古地区除城市范围使用纸币之外,牧区民众仍旧习惯于以物易物,基本不使用纸币,因此发行数量相对较少。据记载,“蒙古包”总发行量在500万枚以内,退出流通时经过多次回收,流通票流传至今已极为少见,目前统计不超过百枚。而且,存世的“蒙古包”流通票,多数经修补或不同程度的整理,品相保存完好者寥若晨星。此枚“蒙古包”流通票,保持无任何修补之原始状态,原色鲜艳,获PMG唯一亚军级55分,品相出类拔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