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韦力:“大美”宋版书,不止“一两金”

时间:2020-7-6 19:01:11  来源:艺术市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有宋一代 美学至上
  ——从《清平乐》谈宋代艺术
  《艺术市场》2020年6月号专题

  在今天网上诸多“穿越调查问卷”中,得票最多、最被大家所期待能穿越回去体验一把的时代,并非盛唐,而是“弱宋”。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在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眼中,宋朝“最具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以影像回溯了历史上那个文化繁盛、百业昌隆的北宋时期。且这一次,《清平乐》在置景、服制、道具、台词和历史细节方面极其用心,一盏“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汝窑茶盏,一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山水屏风,处处彰显出宋人独特的美学趣味……

  韦力 知名古籍文献收藏家
  韦力:“大美”宋版书,不止“一两金”

  文│本刊记者 刘礼福

  导语: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在灯下研读《尚书·皋陶谟》,镜头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也被热情的粉丝发现有“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因为电视剧里宋仁宗在读的是明嘉靖李元阳刻本《尚书》,而其原本便藏在南京图书馆。

  真是“高手在民间”。但也见怪不怪,毕竟是拍戏。何况都说“一页宋版,一两金”,能用明刻本,已经算是剧组很用心了,更不能强求制片方去南京图书馆找馆藏的宋版《尚书》影印本,来个历史重现了。

  好在一部热播剧,能让观众再识大宋之美,尤其是宋刻本之大美,足矣。而此时的审视,不是为了单纯地怀旧,而是让宋之大美引导当下:美在身边,美得高级。

  《清平乐》剧中展示宋代官员雅致的生活场景

  “宋版”多指南宋刻本

  在说宋版书为何有大美之前,先得厘清一个概念。即古籍文献收藏家韦力在接受《艺术市场》专访时所强调的:“如今藏界所说的宋版书,其实暗指南宋版古籍。因为能留存至今的宋版书,全世界大概3000部;此中真正的北宋本不到1%,这是不算佛经数量的占比。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除了佛经之外的文化书籍,基本上只有宋版。”

  全球范围内的存世宋版书约有几千种,大部分是南宋刻本,北宋刻本除佛经外留存至今的不过20种,而且大部分流落在海外。大陆只有两三部,其中闻名者,一部是由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其刊刻年代在宋仁宗之后;另一部是由南京图书馆所藏的景祐《礼部韵略》,很可能是宋仁宗时期的刻本,因其为近年才在江西被发现,所以被学术界誉为“二百年来古籍界的最大发现”。

  还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陆现存的宋版书在1500部左右;其中,南京图书馆藏有60多种。中国台湾和日本也存有数百部,而全球现存的宋版书在3000部左右。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北宋天圣年间国子监刻本

  为何如此注重古籍版本的流传存世呢?因为在韦力看来,这主要涉及中国书籍乃至中华文化的流传。

  “众所周知,中国版刻印刷术的发明,是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之一,尽管版刻发明的具体时间尚有争论,但不管是隋代说还是唐初、唐中说,至今能够看到的实物是唐代的。然而,这些实物基本是佛经,也就是说中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基本是佛经类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四部书都是从宋代开始的。”韦力告诉记者,“又因为宋朝受金人入侵、战乱等影响,留存至今的北宋本极少,南宋建立后形成的文化南迁,造就了大量南宋本。而这些宋刻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转折,即从写本时代过渡到刻本时代的转折;虽然刻版艺术在唐代就有了,但那时候还不成熟,虽然北宋时期四部书的刊刻方成熟,可惜留下来的极少,今天能够见到相对较多的是南宋本。”

  《尔雅》,(晋)郭璞注,南宋国子监刻本

  中国印刷史的高峰

  如今,很多人关注宋版书,往往想到的第一句话是“一页宋版,一两金”。其实,这种说法早在明代就开始流传。明末藏书家、刻书家毛晋在汲古阁门前悬挂搜求宋版书的通告便称:“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而自明清至今,收藏有宋版书是所有藏书家的梦想。像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的浙江陆氏皕宋楼,此楼名便是在说其家藏宋版书有两百种之多。遗憾的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陆氏皕宋楼藏书中的精品被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购。借此,静嘉堂文库一跃成为全球汉学研究的重镇,而在其收藏中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相当于国宝)的18种古籍中,有16种来自皕宋楼旧藏。

  其余的晚清四大藏书楼的三家中,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的藏书大部分进入国家图书馆;浙江钱塘丁氏的八千卷楼藏书则进入南京图书馆,其中有宋刻本约40种。

  作为藏书界的终极追求,宋版书的价值尽管早就用“一页宋版一两金”来简单概括和衡量,但在韦力等藏书家的眼中,对收藏的追求,其实不能单纯看它值不值钱,值多少钱。韦力表示,“按照古籍的定级标准,所谓的善本要有三性:第一是历史文物性,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值多少钱的问题,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其第二性:学术资料性,即文献性,以及第三性:艺术代表性。”

  古籍的文献性为何重要?“因为在写本时代,一部古籍的流通、流传很难,要靠手抄,所以是在自然数地递增,一部变两部,两部变三部……但到了刻本时代,刻一版可以刷出很多部书,这是在几何倍数递增,而书籍代表了文化水平以及整体的社会人文气氛,文化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书籍的传播和普及,这就是版刻发明的重要性,也是宋版书受重视的深层次原因。”

  《周礼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监司刻本

  纵观古今汉文化圈或者说汉字文化圈,虽然主要分布在东亚,对东亚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但东西方文化是否曾经有过剧烈的碰撞,东西方文明是否有过借鉴,至今国际学术界还是存在不同看法;以至于中国刻版的发明和印刷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在西方学术界也有争论。

  然而,不管国际学术界存在何种分歧,宋版书所代表的中国印刷史的高峰是比西方远早几百年的,这是确凿的历史事实。

  韦力认为,“文艺复兴的发展启迪了现代民智,打破了中世纪的禁锢,但是它发展的前提还是书籍的普及,而书籍的大量传播在写本时代是不太可能的,抄写一本书的代价是很昂贵的,只有印刷术才能做到广泛传播。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也就是电视剧里的宋仁宗时代,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就中国古籍发展来说,宋仁宗时期有着划时代的进步。而活字印刷的发明意义重大,不仅使得中国的印刷术走上了科学化的阶段,而且今天的印刷术突飞猛进,在基础原理上和毕昇的思路仍然一脉相承。西方出现最早的活字印刷是德国人古腾堡,那是在整整400年后的1440年。不管古腾堡是否借鉴了中国的活字印刷,但是今天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和实物留存,都能证明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文明和历史的前进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宋版书的重要意义是在这里,而不只是说它多么好看。”

  在韦力看来,印刷史不单纯是一项工艺的发展,而是整个文明体系的壮大,印刷史涉及文明史;而且刻版印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文化传播的体系——原来贵族化的文化只有通过文字和书籍刊刻才变成了大众化,这才是整个世界文明大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所以,宋版书应该从这个高度才能够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而不单纯是古董的价值。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唐)杜甫著,(宋)曾噩等集注,宋理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刻本

  除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之外,宋版书的文献资料性在中国特殊的语言体系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中国的语言是表意文字,是以元音为主的单音节语系,此中会产生大量同音不同意的字,传抄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错讹;而往往错一个字,整句话的意思就变了。”韦力进一步解释道,“按照自然规律来说,越接近于本源的正确性越高;也就是常说的,信息传递经过的环节越多越容易失真。比如孔子的一句话,让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再传给第四个人,经过几十个人传播后,将原话与最后传递的版本做对比,就发现会有很大差异。反过来讲,在后续形成的一系列错讹中,谁错的最少呢,那就是最接近于本源的。宋版书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很多古籍的最早版本,这也就是它的错讹是相对最少的,是最接近秦汉隋唐作者原意的文本,它能校对后面所有书籍的传抄错讹,这就是其学术资料性的价值所在。”

  后人难以企及的“大美”

  至于宋版书的艺术代表性,韦力则完全用“大美”来形容,而且其艺术之美并不是因为它珍贵才美,而是因为它美才珍贵。

  韦力说,宋人对待刊刻书的态度比今天的人要认真、慎重得多。“那个时代是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国的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中心之一。那时,风雅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而书籍是跟文化有最直接关系的载体,从事文化和刊刻的人都会精益求精地来对待刻书。”

  具体而言,先从刊刻的字体来讲,尽管很多古籍都是手书上版,但韦力告诉记者:“从版刻的角度来讲,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慢慢被接受的过程,宋版书尽管是从写本时代过渡到刻本时代的代表,但因人们的习惯势力,它在最初肯定是不怎么被接受的,很多人还是认为写本才是最正统的、最好的。出版商为了能让人们接受刻本,必须刊刻得特别像写本。而明代之前的古人刊刻一部书,是找名家写样的。就是先找名家在很薄的纸上抄一遍书稿,然后再把纸反贴在木板上进行刊刻,所以宋版书大多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尤其是书法都非常美。但自明代之后的刊刻基本都是工匠的产物,形成了流水线作业,艺术水准自然逊色千里。”

  “另外,那个时代为了推销,印书的用墨都非常精良。今天看到的宋版书,墨迹仍然发着幽光。”韦力介绍道,“宋版书的用纸更是令今人叹为观止。俗语说纸寿千年,两宋距今刚好1000年左右,今天看到的宋本书用纸依然紧括挺直,完全没有凋敝的感觉,它的状态甚至超过了很多明末、清末——距今三五百年、一百多年的本子;再看民国时期的书籍,其纸张很多都已经酥脆;对比当今的很多书籍,首先其使用的机制纸的设计寿命就只有80到100年……造纸工艺和印刷工艺远远比不过古人,这就是一个很奇特的事情。”

  整体追求“大美”,细节又精益求精,让几乎每一部宋版书美不胜收的同时,更产生了一种事物发展的悖逆现象。韦力解释道:“在正常情况下,事物的发展都是前疏后密、先粗后精,就跟计算机和手机的出现似的,刚开始很庞大笨重,但越来越精巧美观。而版刻艺术,它一出现就是一个顶峰,而后一路衰落,至今颓势未变。从美学角度来讲,宋版书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美的存在,是后世一直追捧的对象。”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汉)何休撰,宋绍熙二年建安余仁仲刻本

  装帧如何找回“本土特色”

  除前述从宏观历史角度去看待宋版书的划时代意义、革命性变化之外,宋版书对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纸质书刊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这是韦力等藏书家最为看重的。

  尽管随着电子书刊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的书刊印刷制作在近年来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各界一直在探讨纸本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问题,很多人也认为纸本书的衰落和末日到了,但韦力并不这么看。

  “把纸本书和电子书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等比齐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电视剧得到普及,很多专家包括媒体的大部分声音都宣称电影的末日到了,理由就是在家中靠电视就完全可以解决去电影院的问题,不用专门去电影院买票,不用耽误各种时间。但是经过这六七十年的发展,如今电影依然很红火,电视依然也很火。”韦力表示,“我认为,纸本书和电子书今后也会出现类似电影、电视并行而不相消的道路,各是各的体系。”

  另从国际大数据的统计来看,纸本书销量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电子书,也印证了韦力的判断——以2019年为例,电子书的增长率为大约2.4%,纸本书的增长率大约在14%。

  “这样的现状不能说躺着等好结果就行,而是纸本书的设计更应该精益求精。”韦力给出的方向是:尽量脱离书籍的实用性,逐渐把它变为一种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甚至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这样的发展,才会有另外的受众,才会让人觉得美而爱不释手。”韦力说,“读书是要有仪式感的,不是跟吃快餐式的吃饱就完事。”

  《附释文尚书注疏》,(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译,宋庆元间建安魏县尉宅刻本

  就在疫情期间,韦力完成了一本书,并于5月初成稿。“这本书现在正在校对,它的有趣之处,是我和来自苏州的书籍设计师周晨对谈古书的装帧之美。”作为出版人、书籍设计家,周晨的书籍设计作品六次入选“中国最美的书”,并多次获得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及各项国际设计奖项,《冷冰川墨刻》一书获评2016“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为什么请他呢,因为他是当今的书籍设计家,他想了解古代的书是怎么设计装帧的。”韦力说。

  “从美学理念的追求上,以往谈装帧设计,总是只谈书的外观,如是卷轴装、包背装、蝴蝶装、旋风装等,但我和周晨的共识是,这些讨论内容只是装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装帧涉及开本、用纸、字体、排版等。”韦力告诉记者,“在这本书中,我们就装帧每一个细节作为一个话题来谈,来借鉴古书的特殊美。毕竟美的最重要标志是和谐,而和谐是说字体和开本、用纸等各个要素加在一起才美,而不单纯是每一个很美经过简单组合、罗列在一起就是大美,这是一个整体感,也是今天的书籍装帧设计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在只有少量的书开始注重装帧,特别讲究。这是一个好现象。”

  韦力表示,从中国书刊的发展角度来讲,从100多年前引进了西方的铅印设备,油墨印刷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水墨印刷后,包括书的装帧等都是西式书刊,至今国内已经较为少见中国传统书刊的制作。“但是鲁迅当年谈到过‘拿来主义’时是说,我们借鉴别人是对的,但还是要有本土特色,这就是今天的书装设计要考虑如何吸收传统的元素。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纸本书在装帧方面会越来越讲究。同样,中国传统古书中的优良元素也会慢慢地更多地运用在新书的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才能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