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6-17 15:34:05 来源:大收藏家
高士奇画像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官员、史学家、收藏家。
从穷书生到韦小宝式蹿红
高士奇祖上地位煊赫,追其渊源,可据其于《菊碉集》序中的记载:“寒家本燕人,宋开国初宝臣公讳琼者随宋太祖决策定难,历官忠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加太尉,遂家于汴。”北宋靖康之变 后,高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其中一支)。
高士奇的父亲, 《钱塘县志》 卷十九《高士奇传》中记载,其名为高允中,二十岁时生士奇,夫妇仅得一子。高允中善于治生,所积颇厚,在杭州多处拥有园亭房产,并在余姚享有祖产。在余姚祖产有深柳读书堂一处,供士奇读书。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生于京城,16岁时归乡,因触犯族规,移籍钱塘,补杭州府学生员。高士奇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学能文,来往师友中不乏工书善画的好古博雅之人,为其在诗书画艺文方面打下基础。
康熙二年(1663)年秋,高士奇在杭州参加浙江乡试,不第。次年春,奉父母、携妻入京。初到京城,高允中尚在,此时高家的经济状况应该尚属乐观,高士奇与当地阔少一起走马弯弓,颇有游侠之风。不久,父亲病故京中,此后未及半年,遗产被亲友诳骗一空,士奇由此成为一文不名的穷儒,只能卖文以贴补生活。这时,高士奇开始浪迹山水之间,游遍京城四郊各处景点,有时出行往往宿于郊区寺中,累日不归,以消胸中块垒。
宋 夏圭(传) 长江万里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士奇旧藏
那么,高士奇是如何接触到康熙帝并飞黄腾达的呢?在后来左都御史郭琇弹劾他贪赃枉法时,顺路把他的出身和苦难也概括出来:“士奇出身微贱,其始徒步来京,觅馆为生,皇上因其字学颇工,不拘资格,擢补翰林”。
高士奇于康熙八年(1669年)入国子监为监生,因其略有书艺,充书写序班。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三日,他在翰林院的考试中拔得头筹,留翰林院办事。五月,康熙特旨,令高士奇一人誊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
康熙对高士奇诗、书二艺十分欣赏,之后经常召见,屡加升迁。后来康熙数次东巡、南巡甚至西征噶尔丹,皆有高士奇陪驾。高士奇在内廷供奉十多年,每日不敢稍有懈怠,为皇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康熙帝欢心,两人经常讲论至深夜,“京师夜禁严,尝下直漏深,特敕禁旅骑校送至寓所,日以为常。”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朝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仅在御书房赋诗一首就被特赐博学鸿儒出身,并冠于榜首,一时令众儒侧目不已。同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高士奇被点名召入,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并赐居大内“苑西”。在南书房工作的官员,不仅仅是文字秘书,还要替康熙皇帝起草诏书谕旨,权力很大,高士奇一时势焰滔天。“每归第,则九卿肩舆伺其巷皆满,明公(大学士明珠)亦在焉。”当时曾有“万方玉帛朝东海,十国金珠供澹人”的民谣,“东海”即徐乾学(官至刑部尚书),“澹人”即指高士奇。
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高士奇上疏请辞,康熙心中十分明白,所以同意他解任,但仍入值南书房,总领修书事务。到了第二年,有“铁面御史”之称的左都御史郭琇再次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高士奇对郭琇的揭发没有半点反驳,因为都是事实。康熙也想保住他,但无法推翻郭琇的弹劾,因此只能罢免高士奇,打发他回老家了。当年十月,高士奇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元 吴镇 《松泉图》,纸本,水墨,纵105.3厘米,横31.7厘米。南京博物馆藏。高士奇旧藏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高士奇以修书的名义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三十五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时,高士奇三次随从。次年,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正二品),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次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康熙还亲自陪着他游玩畅春园一整天,舟中书‘莱衣昼锦’匾额并千字文赐之。二月后,高士奇回平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三十日,高士奇在籍病故。次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明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高士奇旧藏
康熙为何化身小迷弟
康熙为什么对高士奇如此厚爱呢?“虽为君臣,无异于师友”。原因在此:“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康熙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关于这点,可以对比一下康熙孙子乾隆皇帝的诗文成就)
高士奇能诗,善书法,精于考证鉴赏,是康熙写作诗文的引路人、日常治学的好顾问、急难时候的救火兵。下面有几件小事可见其机敏。
有一年,康熙南巡到杭州灵隐寺,住持率众僧跪迎,并恳请为灵隐寺题额。康熙欣然命笔,大笔一挥就将繁体的“靈”字上部雨字写得过大,中间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字无处安身。为难之时,高士奇假装磨墨,将写有“云林”两字的手掌摊开,康熙经其提醒,将错就错,写了“云林”二字,自此以后灵隐寺另有云林寺之别名。
另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高士奇站在偏殿中央。康熙兴起问两人:“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高明配天。”此言之妙顿使明珠汗如雨下。该语出自《中庸》,上下二句分别是“德厚配地”和“悠久无疆”,三句连续便为颂语。而且高士奇和明珠的名字分别有“高”和“明”两字,皇帝又俗称“天子”,配得天衣无缝。明珠不能不为之汗颜。
还有一件就是《啸亭杂录》中说的康熙“江天一览”题字逸事。有一次,康熙帝登上镇江金山时,想题个匾额,但毛笔蘸了很长时间的墨,却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句,高士奇见状,便在手心上写了“江天一览”四个字,装着趋步上前磨墨的样子,向康熙帝微露了一下。康熙帝便照着他拟的四个字题了匾额。
北宋 李公麟 《莲社图》高士奇旧藏
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康熙三十二年四月,高士奇和康熙已有三年多不见。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故特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长白山人参上好者数斤,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三十三年(1694),康熙连续赐御书“存诚”、“简静”、“亭亭独立”。三十七年(1698),赐御制诗:“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度十三秋。”三十八年(1699),又赐诗:“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还专程跑到高士奇杭州西溪山庄家里一趟,以御书“竹窗”相赐,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当部议以“士奇未赴侍郎任,例予祭一次。”康熙觉得这样安排层次太低,于是“命加级全葬”并且对高士奇身后给予了独特荣耀。康熙对大学士下旨说:“原任礼部侍郎高士奇在内廷供奉有年,其品级不应予谥。朕轸念旧臣,士奇应予以谥,以示特恩。”
高士奇书法题跋《跋杨无咎雪梅图卷》
著作等身的杂家
高士奇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能诗文,一生勤于著述,著作等身。
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本传载,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8部,分别为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松亭行纪》二卷、《扈从西巡日录》一卷、《金鳌退食笔记》二卷、《江村销夏录》三卷、《编珠补遗》二卷及《续编珠》二卷、《三体唐诗补注》六卷;收录在《四库存目》的有5种,分别为《左传姓名考》四卷、《天禄识余》十二卷、《塞北小钞》、《北墅抱瓮录》、《注左传类对赋》各一卷;
其他还有《左国颖》八卷、《扈从东巡日录》二卷、《登岱恭纪》、《扈从西山诗》各一卷、《柘西闲居录》八卷、《读书笔纪》十二卷、《随辇正续集》十一卷、《城北集》八卷、《苑西集》十二卷、《归田集》十四卷、《独旦集》六卷、《四明山题咏》一卷、《简静斋集唐悼亡诗》二卷、《独旦词》一卷、《田间恭纪》一卷、《清吟堂正续集》二十一卷、《竹窗集》二十卷、《经进文稿》六卷、《蔬香词》、《竹窗词》各一卷、《唐诗掞藻》八卷、《唐诗小补》一卷。
《左传纪事本末》
纵观高士奇此数十种著作,除了诗文外,其中有十几种为记载康熙帝活动的记述,真正属于学术性的著作不外两类,一为治《春秋》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其中《左传纪事本末》当是用力最深之作,解放后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可见得到史学家的认可。
高士奇刻印图书很多,如隋杜公瞻《编珠》2卷,宋周弼《唐三体诗》6卷、宋高鹏飞《林湖遗稿》1卷、清张英《渊鉴类函》450卷,目录4卷、查为仁《绝妙好词笺》7卷等10多种千余卷。
高士奇以“善书”而得以进入南书房,其书画之水平虽未能达到一流,但足以传世。《山静居画论》称其“书法名于时,画亦高妙。”《中国美术辞典》谓其“善画山水,笔墨隽雅。”
清代书画收藏“三家村”
如果称高士奇是一流的学者是浪得虚名,但说他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则确是名实相符。清初尤其是康熙期开始,北方取代南方成为收藏重镇,那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收藏名家如孙承泽、梁清标、安歧、曹溶、宋荦、王鸿绪等人。高士奇与这些人多有交往,再加上他自己在皇宫内府中可以欣赏到大量历代珍贵名画,眼界大开,所以鉴赏能力与日俱增,深得时人赞誉。
康熙三十三年,高士奇复出北上。途经苏州时,江宁巡抚宋荦受邀上船,纵览高士奇所藏书画,写下那首著名的“昭代鉴赏谁第一,棠村已殁推江村”长诗。由此,高士奇(号江村)与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并称清代书画收藏“三家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高士奇平生精鉴赏,凡法书、名绘等,经其法眼,声价顿增十倍。
高士奇 江邨销夏录
高士奇的书画收藏主要收录在《江村销夏录》中。此书是高士奇解职居平湖期间,用三年左右时间写成。“江村”这一别号寄托了他对祖籍地余姚的怀念之情。该书共三卷,著录了高士奇家中所藏及寓目的书画名迹,共有作品209件,其中书法40件,绘画169件。卷首有朱彝尊的序。朱序说高氏于古人书画真迹,是“为卷为轴,为笺为绢,必谨识其尺度、广狭、断续,及印记之多寡、跋尾之先后,而间以己意,折衷甄综之,评书画者至此而大备焉”,并指出这样的体例,对鉴伪大有帮助。后来,《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多仿效之。又此书所录皆高士奇亲见,记载更加详审。卞永誉《式古堂汇考》后将此书全部载入,可见此书极为鉴赏家所重。
民国 江村书画目
另一部与之齐名的《江村书画目》,则一直被认为是高士奇经手的收藏品的秘密账册,在其去世多年以后才被流出。从时间上看,这是高士奇死后他家里人编的,但是依据高士奇手迹,应该无疑。整个账簿分十类,共记载书画作品518件,其中明确记载“不真”“赝”“仿”的作品达到99件,其中绝大部分包含在“进字壹号”“进字贰号”“送字号”中。该类最贵一件是20两银子,与他“永藏”类书画动辄几百两银子完全不是一个价格级别。20世纪初,罗振玉发现并公布了这个账本,他在题跋中愤愤不平,大骂高士奇,觉得高士奇这样做简直可杀。好东西自己留着,赝品都给皇帝,而且那皇帝是给了他特殊君臣关系——被罗振玉称作“千古奇遇”的皇帝。不过,迄今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高氏父子有意以赝品欺骗康熙。
高士奇对董其昌作品有着特殊的情感,专为董其昌作品在《江村书画目》中做一手卷。作为文人的高士奇,对南宗文人画风有着特殊的情感。高士奇收藏董其昌书画作品有81件,其中“明董文敏真迹”中记有52件,其余作品散记于其他分类中,其中品定为“神品”“无上妙品”“妙品”“上上真品”“神妙”“精妙”的作品23件,他认为“有此,诸卷可废矣”,这种南宗文人情怀,影响着他对其他书画艺术品的品评。康熙帝对董其昌的推崇,不能说不受高士奇的影响。
高士奇鉴赏的成与败
在《江村书画目》中,有《盥手观花图》册页,目前收藏在天津博物馆。这件册页在清代早期,没有任何鉴定印章和落款,但是高江村看了之后,敢于收藏,并且写了三页题跋,表示这才是古代顶级好画。这件确实是南宋早期册页。
《盥手观花图页》南宋 佚名 绢本设色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高士奇旧藏
有两个重要作品,他鉴定失误了,而且都是顶级作品。一件是目前收藏在南京大学的五代王齐翰《勘书图》,这件作品,目前学术界公认是真迹,但是《江村书画目》中,记载此画买进价格仅8两白银,高士奇将此画放在上进皇帝那一类,我们知道,那一类书画绝大多数都是赝品,高士奇鉴定失误,导致他把这件顶级作品,阴差阳错送给了康熙皇帝。
与此失误类似的,是现藏北京故宫的唐代柳公权《兰亭诗》,这卷作品,《江村书画目》中放在了“永藏”类,但是却又说“可以割爱”,高士奇出现了鉴定上的摇摆。为什么呢?因为柳公权《兰亭诗》中有一些我们今天认为的“俗笔”,那就是用笔起伏太大,还有故意的战笔现象。吴湖帆也是高江村鉴定思想的忠实传人,这个思想到了徐邦达那里集大成。所以徐邦达写文章真诚反对《兰亭诗》,认为那是完全不对的。
五代 王齐翰《勘书图》,设色绢本横卷,28.4cmx65.7cm,南京大学收藏。高士奇旧藏
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
高士奇藏书楼为“朗润堂”、“岩耕草堂”、“江村草堂”等,分别收藏书画、古籍、彝鼎,也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
高士奇16岁时开始收藏,其父老友丁秋平赠送了他一幅陈洪绶的墨蝶落花扇面。他的收藏,主要来自于和其他藏家的买卖或赠送,当然他也会向同时代的书画家们索求作品。此外,他还经常到市场上广为搜寻。那时的北京琉璃厂是一个主要交易场所,高士奇经常到那里去淘宝。他在跋唐王右丞《万峰积雪图》卷诗中,就有“我居京师颇留意,日寻断帧收残碑。琉璃厂西得兹卷,败箧零乱萦蛛丝”的说法(《江村销夏录》卷二)。据记载,馀荫轩、瓶庐、间静斋等都是高士奇的收藏场所。
高士奇十分爱护自己的收藏,几乎从不在画心本幅上题钤,这与其他藏家形成了鲜明对比。高士奇的鉴藏图章有:“士奇”、“高士奇印”、“高士奇图书记”、“江村高士奇图书记”、“江村秘藏”、“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赐号竹窗”、“竹窗”、“北墅”、“生香乐意斋”、“萧兀斋”、“萧然自放兀尔无名”、“漱芳阁”、“简静斋”、“蔬香斋”、“红雨轩”、“朗润堂”、“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只可自怡”、“颐养闲暇”、“闲里工夫澹中滋味”、“藏用老人”、“一乡看侍老莱衣”等等。
唐柳公权《兰亭诗》卷(传)局部,绢本,行书,纵26.5cm,横36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士奇旧藏
高士奇在《江村销夏录》自序中说:“人嗜好法书名画,至竭资力以事收蓄,与决性命以签富贵,纵嗜欲以戕生者何异?览此者当作烟云过眼观。”徐珂在《清稗类钞·鉴赏》提到高士奇的这几句话时评论说:“其言甚确,然江村实有小印一枚曰‘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可见其好之笃,嗜之深,未必能作云烟过眼观也。”高士奇在《江村书画目》中的许多书画下面都注明“子孙永宝”的字样,这种说法与做法上的不同,恰好暴露了高士奇内心深处的矛盾。
高士奇去世后,启功先生所言“高士奇平生藏物身后扫数归于王鸿绪”当为不确,虽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归了王鸿绪,但直到嘉庆年间,其后世家中还藏有不少名画(见方熏《山静居画论》)。这一点不得不提高士奇的家教。高士奇选择平湖作为定居地,乃因该地风俗敦厚。他也确实以敦厚训诫后人,并创办江村草堂(高氏私塾)以培养后人。高士奇的后人也确能传其家学,其子孙、曾孙等辈涌现出不少学者、书画家,也能轻财广施,惠及乡梓。
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到平湖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今人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似乎也有高士奇的一些影子。
参考资料
《清史稿》
陈小诗《高士奇及其书画鉴藏研究》
陈晓蕊《高士奇的主要藏品赏析》
李万康和谭丹莉《高士奇<江村书画目>研究》
赵国英《高士奇·康熙帝·古书画》
陆蓓容《高士奇的历史形象——管窥清代书画鉴藏史》
郭杰光《高士奇与高氏家族》
其它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